在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书中,东吴大都督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世人所齿笑。

周瑜面对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诸葛亮,不是去虚心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与之争斗甚至陷害,终使自己心愿难遂而英年早逝。

周瑜说的既生瑜何生亮(到底是周瑜说的还是罗贯中说的)(1)

《三国演义》无疑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一,但名著也是小说而不等于“史记”。小说是允许虚构的,有说法指《三国演义》内容是三分实,七分虚。

可以推断,“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小说作者罗贯中为了在《三国》书中凸显诸葛亮神奇形象所虚构的,而不是历史中真实周瑜个人所说。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很明显是褒蜀,抑魏,贬吴的文学作品。从《三国演义》流行普及之后,周瑜的真实形象以及他在历史中的功绩被大打折扣,而诸葛亮则成为“智者无敌”的化身。这也告诫世人,永远不可小视文学作品能以假乱真得特殊功效。

史料记载: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而返。后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境内),享年54岁。蜀后主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他。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人 。东汉末年名将,他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后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于巴丘。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一位胸襟广阔,气度宽宏的人。东吴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挂帅,心中不服,多次当面羞辱他,周瑜却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能和品德所折服,由衷发出“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的感叹并和他成为挚友。

小说《三国演义》描写周瑜心胸狭窄,完全是作者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设计需要,是艺术处理,且万不可当真。

就是精彩的“三气周瑜”情节,也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并非气死而是病逝于领兵出征途中。

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周瑜年长诸葛亮6岁,诸葛亮出山时,周瑜早已是东吴威名远扬的开国功臣,而诸葛亮当时还是个默默无名的小谋士。

著名的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虽与诸葛亮完全无关,但诸葛亮却是促成孙刘联盟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柴桑的一席话,促成了孙权抗曹,所以小说作者罗贯中特地把诸葛亮和三国最著名的赤壁之战紧紧相连,以便以赤壁的名声抬高诸葛亮的智慧,甚至为了抬高诸葛亮,还虚构了一出“借东风”的神话。

周瑜说的既生瑜何生亮(到底是周瑜说的还是罗贯中说的)(2)

(剧照)

翻阅《三国演义》之外的一些文学作品,皆可见到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国周郎赤壁”、“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等记述,足可证明赤壁之战的作战过程乃周瑜指挥,与诸葛亮没啥关系。

《三国演义》用了八回的篇幅文字写“赤壁之战”。既有告诉人们这是在中国历史上著名战役的目的,更是为了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通过描写这场战役,巧妙地展示出诸葛亮的“超高智慧”。如: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等。在小说中,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又三气周瑜,特别是把周瑜精心设计的美人计识破,使其“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自恃才高,眼中没有对手,却步步让诸葛亮占据先机。最终在病死前,无奈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正是小说作者给周瑜栽桩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也定下了周瑜在人们心目中嫉贤妒能的不良形象。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取荆州,曹、刘、孙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全面争夺,随后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从赤壁之战中历史人物所处的位置看,当时周瑜的能力是明显要高于当时的诸葛亮的。毕竟一个已经在官场中、战场上拼杀多年,一个是刚出茅庐的谋士,两人之间的经验、能量差的许多。

小说中设计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相互敌视的矛盾,表面看是周瑜对诸葛亮的个人行为,背后则是周瑜在考虑东吴政权与正谋崛起的刘备之间的问题。周瑜已经看清,刘备一伙势力的发展离不开诸葛亮的智慧,只有排除了诸葛亮,刘备等人便不值得为患。

所以,周瑜派兄长诸葛瑾劝说诸葛亮归吴,还三番五次要计除诸葛亮,根本是因“刘备世之枭雄”的原由所在。杀不了诸葛亮就谋害刘备,对付刘备不成就干脆军事进剿。这是周瑜在政治上的必然选择。他不能容忍一个潜在有威胁的敌人在自己眼底下壮大起来。

实际从《三国》小说中看,周瑜也算不上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人们只知道“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后面后还有一句“君未归,孤何安”。周瑜曾经不止一次诚心邀请诸葛亮来东吴,就算把大都督的位置让开都无所畏,但是都被诸葛亮所拒绝。

周瑜生前是否见过诸葛亮,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人们知道的两人之间的故事,可能都来自小说《三国演义》。

周瑜说的既生瑜何生亮(到底是周瑜说的还是罗贯中说的)(3)

建安十五年,周瑜建议孙权攻打益州刘璋,联合马超、韩遂等关中诸将东西夹击曹操。孙权同意了这项计划,并致书刘备。

刘备对此非常担心,既害怕孙权“假途灭虢”吞并自己,又害怕刘璋挡不住周瑜,使孙权占据益州而导致自己“隆中策”的战略的全盘崩溃。因此,刘备回复孙权,以自己与刘璋同为皇亲为由,拒绝孙权向益州进兵。同时,派遣部将各据险要,阻止周瑜进军。

周瑜率军抵达巴丘,与刘备军形成对峙。孙权命令弟弟孙匡率军三万与周瑜合流,继续向西进军。就在此时,周瑜病重,书奏孙权,建议鲁肃取代自己。不久,年仅36岁周瑜病逝。

历史上,周瑜临死前,并没有对诸葛亮做出什么评价,只是对曹操和刘备做出了评判。周瑜在给孙权的书信中说:“曹公在北,疆埸未定;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有人认为,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痛点在于:他帮助弱小孙策鼎立江东,成就伟业,又辅助孙权击败曹操,打压刘备、统一大业的良机就在眼前,然而这一切随着诸葛亮的横空出世而化为乌有。周瑜深知自己与诸葛亮之间的争斗归根结底只是各为其主。但是他还是恨天,即:为何要赋予自己定鼎天下的能力和志向,却又诞生诸葛亮让自己的志向不得伸展?

似乎周瑜之恨,不在诸葛孔明,而在上天之意。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也不是周瑜气度狭窄的证明,而是周瑜壮志未酬的遗恨和感伤。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不知是否被人们忽略:在周瑜死后诸葛亮说过一段评价周瑜的话:

人说周瑜嫉我之才高于自己,其实他是恨诸葛亮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不然,当初他就不会让诸葛瑾去说服其弟归顺东吴了。”

这段话其实也算是编剧为周瑜在历史小说中受到的诸多委屈歪曲,做出的一点弥补。

在长期封建等级社会中,许多人士缺乏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形成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的狭隘思维定势,有的还崇尚小说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嫉贤妒能行为。殊不知“既有瑜,又有亮”才是相得益彰的正确选择。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