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航天是最浪漫的事业”

“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1)

“出发!”

“三、二、一,点火!”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艘载着航天员杨利伟也载着全中国人民期待的飞船,正式向宇宙进发。

这是中国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里面装载着一面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国旗、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会旗和一些象征着中国国力和传统的物品。

中国的航天事业一直在创新发展的路上,从神舟系列到嫦娥号再到空间站的创立,这些成功都离不开中国航天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

如此重要的工作,到底是谁签字确认的呢?成功的把握到底有多少?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这一位值得让人尊敬的中国航天设计师——戚发轫!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2)

01 初期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前十几年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全国上下精通科学知识的人才寥寥无几,科学技术在那时一直处于世界落后的状态中,但这不能阻挡中国人对于太空宇宙的追寻。

自古以来,中国就诞生了许多观察天文的学家,他们的探索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知识分子,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屈原所作《天问》

《天问》从天地分离、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进行描述,表现出了屈原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并且还展现出了一种对天地宇宙希望能够探索出真理的求知精神。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3)

当代的航天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那时物资和装备都非常缺乏的状态,几乎没有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知道航天火箭的存在,连说道导弹老一辈的人只会提到自己在战争时期见到过一次,并且脸上还流露出恐惧的神色。

但中国的领导人深知,中国想要真正的强大就必须要自主研发出来属于中国自己的火箭、导弹和飞船,因此非常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没有任何相关航天设备的前提下,中国的科研人员们借着从苏联那里学习到的和获得的一小部分零件,开启了独立的探索研究。

在研究中遇到问题了,他们就日夜不停地翻阅相关书籍查询理论;没有自动的计算机,那就安排十几个人打着算盘轮流算。

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第一代的航天人花费了几年的时间,进行了数不清的实验,才真正地突破了难关。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4)

可难关总是接踵而来的,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他们就会面对第二个问题,但坚定的勇士是从来不畏惧困难的!

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独立研发的东方红卫星,那时的人们举国欢庆,一起合唱着《东方红》来庆祝这一个让人激动和兴奋的一天。

东方红的发射也为中国后来的航天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开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一位人物在研发“东方红一号”卫星上留下了汗马功劳。

戚发轫,1933年4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他,亲身经历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那时的中国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积贫积弱,百姓也无法安居乐业。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5)

因此他便从小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志向,“我一定要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因为当时的环境,其实戚发轫并不能系统地接受学习,因此在学校学习完以后,他还会常常跑到家旁边的一个小报刊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读物,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了一本介绍航天宇宙的书。

漫天星辰的宇宙彻底地将他吸引进了书中,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戚发轫便找到了自己愿意花费一生的精力去完成的事业,那就是航天业。

平常在家时,他也常向父母说道:“我以后一定要造出一个飞机,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

父母也总是笑着抚摸着他的头说道:“那你就要好好读书,这样才更加有可能实现你的愿望呢!”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6)

在大连长大的孩子,更想要中国能够变得强大。在戚发轫的回忆中,他幼年在大连度过的时光基本是在奴役下度过的。

“1945年以前,大连一直都是受到日本人统治的,我每天到学校去都要被迫向东京三鞠躬,那些日本小孩也仗着大人无缘无故地欺负我们中国的孩子。这些都是我所切身经历过的,你说,我能忘记吗?”

少年时的壮志,如今早已过耄耋之年的他都还未停止脚步去追寻那天上的星星。

上高中以后的戚发轫在目睹朝鲜战场上的那些美军飞机以后,便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学航空专业的志向,在他的高考志愿中几乎每一栏填的都是与飞机相关的专业。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7)

1952年9月,寒窗苦读十几年以后,戚发轫成功地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工艺专业学习。专业的对口也让戚发轫一毕业就被分配进入了刚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

他一生的选择都在响应着国家的号召,从1992年他卸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总师后,便又担任起了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的职位。

神舟五号便是在他的设计指导下诞生的,也是在他的确认签字后发射的,这是中国第一个载人飞船,其中的意义是无法用言语可以表述的。

在他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其实他心中并没有特别多的把握,在采访中他说道:“我都59岁了,让我来当这个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我很纠结。”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8)

“原因有两个嘛,第一就是不该我干的,因为那个时候我都快要退休了;第二呢就是交给我,我也不敢干嘛,载人航天就是要载人呀,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我哪有底气能给人家航天员打包票说绝对不会出事。”

但在国家和党的需要下,他还是接下了这个职位,在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又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

02 该由谁来当这个航天员呢

载人飞船的设计创造,除了硬性的技术指标以外,还要考虑的就是那位要被送上天的航天员。

航天员的体质素质是与常人不同的,想要飞上天空,并不是随便一个普通人就可以上去的,因为他需要承受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相当于地球的八倍重力,还要适应在失重情况下的日常生活。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9)

因此选拔航天员是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的,生理和心理的抗压能力对于航天员来说是一个必须要达标的考核标准。

中国人都讲究脚踏实地,如果没有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那么飞上天空将会有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在选拔神舟五号的航天员时,戚发轫的团队选择了从拥有丰富驾驶战斗机经验的飞行员中抽选这位航天员。

在种种苛刻的选拔测验下,杨利伟在众多测试人员中脱颖而出。

杨利伟,1965年出生于辽宁。在他很小的时候,在心中就已经种下了想要了解这浩瀚宇宙的梦想。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10)

与戚发轫一样,认定了目标以后,便始终坚定地朝着目标走去。在1983年的夏天,杨利伟成功地考入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经历了四年学习以后,杨利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又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在他得知国家要从他们这群现役的空军之中挑选一个预备航天员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他还非常高兴地将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家人。

在5年的准备中,他经历了许多常人无法承受的训练,直到2003年他才正式地通过了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评选委员会的选拔,正式认定了他具备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

航天员的训练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其中免不了要经历困难与挫折。因此杨利伟也表示。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11)

有时候他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努力却达不到训练效果时,心中也会非常气馁,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地能够胜任这份职业。

每一代航天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挫折。“我摸索出了一条规律,当一件事情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其实就是快要接近成功了。”这是杨利伟在事后接受采访时的发言。

在确定执行航天飞行计划的人员以后,全民都开始期待着神舟五号飞上天的一刻,因为中国人在骨子里对飞天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

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载人飞船计划,也让人们不禁担忧起来,这场“太空旅行”的安全性高吗?成功的把握高吗?

面对这一个大众提出的问题,神舟系列的总设计师戚发轫则坚定地表示:“我包括我们的团队,可以保证这场飞行的成功率是百分之百的。”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12)

“我们在地下做了无数次试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能够使这个载人航天计划能够成功,我们准备了整整十一年,火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被我们设想出来并解决了,这是足够安全的。”

在火箭发射的那一天,戚发轫便郑重地签下了确认发射的姓名。看着自己辛苦这么多年才创造出来的宝贝,终于能够执行自己的任务时,头发早已斑白的戚发轫流下了眼泪。

03 一代又一代的接力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中国对于航天的探索始终都没有停下脚步。

神舟十四号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中国能够在宇宙中待的时间更久了,中国的国力在不断地加强,这一切都离不开辛勤劳动的人民。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13)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不怕困难,不畏惧牺牲。甘愿从一张白纸开始,书写下一幅专属于中国的航天蓝图。

他们隐姓埋名,将自己的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了茫茫无际的沙漠戈壁中,在艰难的条件下,他们还是成功地干出了一件大事情!

钱学森、戚发轫这些前辈为后代打下了航天事业研究的基础,现在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也交到了新时代航天人的手中,他们用着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青年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一些新时代的航天人,用自己的行动不断弘扬着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14)

“北京明白”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一种年轻活力的象征,责任与担当是每一代航天人必须拥有的精神。

他们不仅从老一辈人的手中接过了这一项繁重的工作,并且还将这项事业发展得更好,这体现出了一代代航天人的坚守与传承。

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戚发轫,更是所有年轻一代的航天人的榜样。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时候,正在读高中的戚发轫经常前去大连的码头,去帮助那些从朝鲜回来的伤员。

那些被送回祖国的伤员,身上的伤看了都让人感到惨不忍睹,这些令人震惊的画面让戚发轫下定决心,要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不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15)

东方红设计之初,他带领团队的工作人员开始进行更加仔细的研究,没有相关资料支持的,那他们就自己算,不论任何情况都要突破眼下的困难。

1962年,中国独自设计的“东风二号”发生失败后,戚发轫便每天都待在研究室,寻找失败的问题。

专注到一定程度,是会让人忘记自己是个人需要吃饭喝水休息的事实,戚发轫便是如此,每当有同事对他说:“今天的研究结束了,先回去休息吧。”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16)

戚发轫总是摆摆手,继续研究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东风二号”终于发射成功,这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欣喜万分。

登天的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其中所要面对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和坚强的意志是没有办法完成的,就像杨利伟要成为可以独立飞行的航天员一样,其中要付出的努力是不可估量的。

在当时,国外严密封锁有关于航天的信息,国家的试验装备也没有像如今那样先进,但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从戚发轫这一批年轻人的摸索中发展起来的。

在一部纪录片里,戚发轫回忆道当时的实验条件,里面没有先进的计算机,他们只能使用手摇计算器。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17)

想要所有数据都保证准确,就要求他们必须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纸上画图纸,爬格子是每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学习的知识。

没有相关条件的实验环境,他们就会去寻找可以提供相关环境的场所,就如低温实验室是他们跑到海军的冷库里做的,当他们从冷库中出来以后,塑料的鞋子还被冻裂了。

因为长期的劳累,戚发轫还曾在一次试验中,晕倒在地上,这让所有人都吓坏了。他是整个团队的主心骨,他倒了,那么项目的进行就会变得混乱,因此在他醒来以后他都会强忍身体的不适,继续攻克难题。

1992年,中共中央正式批复了实施载人航天的工程,随着载人飞船的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了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18)

他还提出过:“我曾经去参观过苏联发射的载人飞船,在发射时总设计师是要签字的,表示一切都已经准备完毕,航天员一定可以安全返回。因此,我也想在送我们航天员上天时,我们也能有这样的程序。”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在宇宙在轨飞行了14圈,在宇宙中拿出了中国的旗帜,圆满完成了这次载人的飞行工作。

“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也表明中国成为了继苏联与美国,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就是在这一辈航天人的坚守下,形成了专属于我国的航天精神,在戚发轫的眼中,他认为,航天精神的实质就是:要能吃苦,不怕困难,勇敢攻坚。

新一代的航天人,很好地消化了这一精神的核心,创造出了神舟系列后几号,还创造出了令全世界称赞的北斗卫星系列。

杨利伟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之前)(19)

在一场思政公开课中,早已进入古稀之年的戚发轫,激励着这一代的青年人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国家、个人想要发展强大和超过别人,靠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

航天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出了更为强大的力量,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于祖国建设,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一起展望未来!

参考信源

1. 中国航天《弘扬航天精神 不辱强国使命》

2. 人物春秋《“神州之父”戚发轫》

3. 央广网《戚发轫:我有青云志 何惧星汉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