沏杯茶,捧起书卷细读,“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映入眼帘。现代人夸奖女人漂亮,最常用无非这八个字。而被夸奖的女人大多面带桃花,沾沾自喜,觉得是世间少有的绝色佳人。

但,又有谁真正懂得这八个代表美丽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心酸和哀伤呢?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1)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沉鱼之苦

沉鱼是传说西施在越国浣纱溪边浣纱时,鱼儿看到她的惊艳容貌,都感到自愧不如沉入江底。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早已沉积在了历史长河的河底。想要悄然接近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却叫人看不清,分不明——西施是如此谜一般的人物,在东汉之前所撰的史书从无有关她的记载。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2)

《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等篇中只是记载着在夫椒之战勾践被困会稽时,使用过美人计:越以“美女宝器”收买吴太宰嚭求和。《国语》中如此记载:

越饰美女二人,使大夫种遗太宰嚭。

由此可见,越国战败有美女敬献于吴国。然而美女是不是叫西施,这就不清楚了。任何美女在战乱之时,总是成为敬献的物件。苦涩之感油然而生。一声叹息。但是倘若就此结束,苦涩也不会那么强烈。就算太平盛世,女子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更何况是在这个乱世之中?

《吴越春秋》尽管加入一定的虚拟夸张成分,多载小说家言,但所记吴越史事远较他书为详,确实是研究吴越历史的重要文献。其记载:

乃使相者国中得苧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3)

西施浣纱

故此,进献的美女有了西施之名。但这个苦涩的悲剧,远远没有结束。此后之事自然是高潮迭起,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得越国复国之余,更加势如破竹,灭了吴国,报了昔日灭国之恨。这样一来,似乎当年献于吴王的西施该有一个至少是回归故里的结局。正如曹雪芹所写:“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诸人看到东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到老,仍然可以自在地在溪边浣纱。难道西施不应该回到这样本来就是自己应该拥有的生活中的么?

可惜,苦涩的高潮却令人不忍。传说,西施与范蠡最终泛舟江湖。但是《吴越春秋》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无独有偶,《墨子•亲士》中第一次提到西施之死:“西施之沈,其美也。”“沈”通“沉”。墨子是春秋末期人氏,应该或多或少耳闻目睹吴越那壮烈的故事。墨子所言应是最据权威的。故此,传说总是美满的,但那不是事实。如今,回望那段遥远的历史:一个弱女子,无依无靠,被当做礼物送去吴国,远离家乡。眼见故国振兴,回家有望。最终被沉江而死。一路望来,苦不堪言。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4)

西施与范蠡

就是这样苦涩的结局,连详尽的《吴越春秋》也仅仅一笔带过,并无缘由。姑且不论越国复国是靠勾践的忍辱偷生,还是靠西施的美色引诱。纵然就算是如坊间传说将吴国灭亡之事,尽付于弱女子的身上。那更是西施为越国复国立下大功。若此推论,西施之死,不是红颜祸水,而是帝王心思。就单说那勾践,还不是欲杀范蠡,赐死文种? 唐代诗人崔道融也道:“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如此一来,更是令人嗟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本已是功臣悲壮的下场,落到女子身上,却显得更加的苦涩,如咽黄连,心口皆苦。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沉鱼”西施,原本就是这样一个在传说的光环下才显得如此动人的苦涩的故事。

落雁之怨

落雁是传说昭君在北去的途中奏起《出塞曲》时,飞翔的大雁听到此曲,见弹奏人清丽的容颜,纷纷掉落。

汉代作为盛世,在出了一个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后,史料算是详实起来。在这殷实的史料中,王昭君这个名字依旧是那么的扑朔迷离。《史记》的后续者,《汉书》《后汉书》中关于昭君的记载,皆两百余字。然而就是这两百余字,写出两个不一样的昭君。迷雾重重,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5)

昭君出塞

宋词中有一词牌名:昭君怨。本源自琴曲,在相传为蔡邕所著《琴操》中写道了与昭君怨有关的王昭君的情况:

昭君,……年十七,献于元帝。……积五、六年,帝每游后宫,常怨不出。后单于遣使朝贡,帝宴之,尽召后宫。昭君盛饰而至,帝问欲以一女赐单于,能者往 。昭君乃越席请行。……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

当然这个不是史书所记,但短短数字,怨气流淌在字里行间中,令人唏嘘。无独有偶,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有关的记载却似乎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般: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人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6)

王昭君

怨,是怨元帝不见么?与其困于小小的皇城之中,倒不如放飞在辽阔的草原之上?恐怕那时匈奴的王庭,比这大汉的皇城更加的寂寥吧。远离中原前去那苦寒的王庭,作为大汉天朝思想影响下的昭君恐怕没有那么洒脱自愿出塞。否则,也不会如《后汉书》中所记她在呼韩邪单于死后曾“上书求归”。

那么到底她在怨什么?

反观身在东汉的班固所写的《汉书》恐怕要比身为南北朝时期的范晔编撰的《后汉书》更加贴近历史。在《汉书•元帝纪》中写道: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下》中同样写道:

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赐单于。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7)

昭君怨

一个简简单单的赐字,写出了多少无奈与心酸。美丽的女性,总是由不得自己。《琴操》与《后汉书》中也说道了赐,然而作为美丽的传说,只能在这个赏赐后面加上写自愿的描述,显得事实不那么悲哀。但,赐字已经可以说明一切。昭君恐怕仅仅是一个礼物——尽管,单于十分喜欢这个礼物。

如此怨字,应该很容易解释了。入宫,本已是悲哀。更被赐给单于,远嫁塞外,从一个牢笼自愿跳进另外一个牢笼,从此更无回家的可能,家乡从此只能在梦里。仰望北飞的大雁,尚有归期,自己一入塞外,此身将永无归期。或许这才是昭君真正哀怨的原因。自己能坦然的接受命运,却抵挡不住,内心的哀怨。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昭君,是个哀怨的故事。尽管后人看到了昭君的贡献想去淡化这样的事实,才有了自“请掖庭令求行”美丽传说。

闭月之悲

闭月相传是貂蝉在花园中拜月时,月亮见貂蝉美丽的容颜,羞愧之下,找来一块云彩将自己遮住。

关于貂蝉的故事,拜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所赐,弄的人尽皆知。其中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写活了这位穿梭于英雄豪杰之间的关键人物。一个是权倾朝野的董卓,一个是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皆被貂蝉这么个弱女子玩弄于股掌之间。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8)

王司徒与义女貂蝉

然而,此皆是小说家之言,实在无法以此分辨真伪。因为历来,红颜入史不过寥寥。在封建传统思维下,女子总是附属品,史家不会为其浪费如金的笔墨去润色。但不论如何,女子只要名声在外,后世史家还是会在史书中留下点印记。

可纵观《后汉书》《三国志》任何一本有关三国乱世的史料,竟然没有一笔明确的貂蝉印象。同为三国乱世中的二乔,在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还留下了这么一句:

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实在是不可思议。若小说家真是虚构,那么,这样的故事也未免太真实了。因此以《中国历代演义》著称于世的蔡东潘先生却肯定了貂蝉的存在:

司徒王允累谋无成,乃遣一无拳无勇之貂蝉,以声色为戈矛,反能致元凶之死命,粉红英雄真可畏哉。

同样,在唐代开元年间的一本占星学书籍《开元占经》的卷三十三写道:

荧惑犯须女。占注云:《汉书通志》:‘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貂蝉以惑其君。’

虽然,可惜的是《汉书通志》已经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无法考证。但种种相反的结论绝对并非空穴来风。不仅要问,若真如小说家所言,那么,这样一个在乱世中的弱女子,被冠以大义之名,身不由己的周旋于豪杰之间,甚至可以说是除董卓的首功,竟然在史册中一点存在感都找不到,彷佛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一般,只言片语也没有留下。实让人可悲可叹。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9)

貂蝉拜月

貂蝉这样一个悲剧的人物,如迷雾一般,若隐若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事实的真假就在迷雾之后,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看清。如此,只能回到起点,再次于史料中寻找那蛛丝般的印记。寻寻觅觅,山穷水尽之日,却又柳暗花明。

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这段文字是《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的文字。尽管没有貂蝉此人,却和《三国演义》中某些段落很像。由此,回想貂蝉在《三国演义》中,她名义上是王允的义女,身份也不过是王允的歌妓,后献于董卓。地位相当卑贱。如此卑贱的身份的女子,自然无法留名在青史之上。史家更不会为了这样的一个侍婢,去考察她的身世姓名,能以“侍婢”之名入史,已然足够了。心有不忍的人们便给这段平淡的文字,续上了一个悲凉的故事。从此,貂蝉悲凉的活在了民间每一代说书人的口中。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10)

凤仪亭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闭月”貂蝉的悲剧,竟觉得不在于作为连环计中的工具,使董卓与吕布反目。而是在于,这样一个美丽而坚毅的奇女子封闭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令人无法探寻。就如同很多平凡人,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却被人因为平凡的身世而忽略了其存在一般,着实是一种大悲剧。

羞花之殇

羞花相传是玉环在花园中赏花时,花朵见到玉环绝世的容颜,不禁羞得花瓣收缩,花叶垂下。

天宝十五年,爱恨纠葛,痛也不是,悲也不是的一年。盛世大唐轰然化作一片废墟。潼关在这一年被破,长安沦陷,玄宗避祸西蜀。盛世刹那间变成了乱世,这种垂直的落差,使人恨在心中,怒火中烧。

于是,在马嵬坡,奸相杨国忠被禁军所杀,让人心生安慰,大快人心。迫于形势,玄宗也不得不将杨贵妃赐死以安军心,却令人悲痛欲绝,一声长叹。

《新唐书》中如此记载:

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11)

马嵬坡兵变

《旧唐书》中亦是如此:

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杨玉环就这样香消玉殒在了驿站之中,仅仅只是一句“祸(贼)本尚在!

玉环之殇,痛彻心扉。常伴君王,却做祸水红颜。可怜,一代佳人落得个身后恶名,在史家心中遗臭万年。心伤之余,不免想问,那纤悉的双肩,能否承载着大唐盛世的陨落?

李太白奉玄宗做清平调三首,而今读来依旧回味无穷。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杨玉环之美,跃然纸上。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玄宗自然也无法跳出三界外。但是,玄宗是在“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的情况下,最后才接纳入宫。“帝悼惜久之”也可以看出,在惠妃去世后很久,玄宗都处于精神空虚的状态。若单论美丽,恐怕数千佳丽未必没有超过玉环的。为何帝“无可意者”?《旧唐书》中言道玄宗“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而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相同志趣,两人在音律方面应该算的上知己了。恐怕才是玄宗在空虚了多年以后看上玉环的原因吧。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12)

杨玉环

再来看一下,杨国忠的履历。《新唐书•杨国忠传》中写道:

天宝初,太真有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引国忠为宾佐,既而擢授监察御史。

可见,杨国忠是章仇兼琼提携起来的,和杨玉环并无直接联系。杨国忠升官进爵无史料记载是玉环所请。自古便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得宠,自然有人为了巴结而提携一些杨氏族人。杨氏家族,飞扬跋扈、胡作非为,朝中上下再怎么怨声载道,身在皇宫内院的女子,又如何得知?约束又有什么作用?此后安禄山作乱更是 “以诛国忠为名”。 那些不了解内情的将士们面对着国破家亡,不由自主的将对杨国忠和杨氏家族的一腔怒火发泄到了柔弱无助的女子身上,尚且有丝情有可原的话。后世史家人眼里容不得沙子,认为杨氏作恶,作为宠妃自然难逃干系,大唐的崩溃自然落到了你的头上,实在叫人心碎神伤。

为何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13)

贵妃墓

回到马嵬坡,一座孤寂的坟茔,仍然悲伤的低吟着白居易的《长恨歌》: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羞花”玉环,悲伤儿无辜的担负着红颜祸水的骂名,伴随着那些同情的笔韵凝聚的那份哀伤,沿历史的长河缓缓的流着向记忆的深处。


闭上双眼,细细的品味着历史厚重之余的那份独有的苦涩。千年来传承在民间的四大美人传说,将她们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演绎的尽善尽美。反而愈发的映衬着被历史长河所掩埋的伤感,意远悠长。不管是什么样的结局,都难以掩饰那份哀怨凄凉。

历史,就像是品茶,并非只有一味。有时或许就是那么的悲哀,令人寸断肝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