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长沙老街镇⑰丨白沙古镇:青山绿水中的前世今生

华声在线实习生 黄一鸣

在浏阳河的源头、大围山的西麓,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小镇——白沙古镇。

浏河水跨越起伏的地势,由急转缓,水尤清冽,辉映着粼粼日光与层层青山。

这座傍山依水的小镇承着上千年的历史,为来访者呈现一幅古色与红色交织的画卷。

长沙有没有不太商业化古镇(走读长沙老街镇⑰)(1)

无处不见的石头,承载着古镇的历史

在白沙古镇,每个人的脚下、每座房屋的“脚下”,都有石头的支撑。

顺河而上,古镇不远处,五十余块花岗岩参差排列于河水落差处,形成一座“跳石桥”。厚重的石头稳稳立在水中,水流拍出层层浪花;而行走于跳石桥之上,既新奇、又紧张。

下游立着一座“万福石桥”,自光绪2年(公元1876年)重修以来,已有百余年历史,保存完好,依旧厚重踏实。从桥上眺望,风景独好:水波粼粼,倒影悠悠,簇簇垂柳,层层青山,吊脚楼点缀其间。

两岸的吊脚楼有着石头砌成的基座,约有一层楼高,房屋则是木质结构。吊脚楼里依然温存着一份人气,早有妇女浣洗衣物,午有炊烟袅袅升起,夜幕降临时,房梁上花灯亮起,一片古色古香。

万福石桥的另一头,藏着一条麻石小径——麻石巷。朝石巷内走去,脚底是厚重的麻石路,踏踏实实。两侧是青砖黑瓦房,砖上已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漫长岁月侵蚀中部分砖块已然呈着灰白色。有劳作的人民挑着担,排着瓦,削着木头,穿梭于狭窄石巷内。石巷修缮的痕迹不大,仍保留着旧时的原滋原味。

长沙有没有不太商业化古镇(走读长沙老街镇⑰)(2)

在瓦房之间,留出一道麻石梯直通河岸,恍惚之间想到,过去这条阶梯的尽头,会不会泊着一艘小船——白沙古镇为湘赣两省,平、浏、铜三县交界地,古代扼据江西、湖南两省交通要道,为湘东重要门户。明清时期,水运优于陆运,往来商贾在此卸货、客居,络绎不绝,河岸喧嚣,古镇富饶,白沙古镇也因此被冠以“小南京”之称。

历史变迁,时光荏苒。新铺的路、新修的桥,沥青取代了麻石。如今的货运、客运,也已不再依赖白沙古镇里的这条弯弯河流,徒留下一条条麻石阶梯承载着旧时的记忆,回忆着“小南京”往日的繁华。

默然屹立的白沙大桥,传承着革命的基因

万福石桥和跳石桥的中间,有着一座巨大的白沙大桥。大桥的一侧写着“秋收起义,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

长沙有没有不太商业化古镇(走读长沙老街镇⑰)(3)

镇口有家“刘家祠堂”,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式,安放着祖宗牌位,至今香火不断。祠堂左厢房二楼的房间里留着秋收起义部队的大字标语:“暴动胜利万岁”,记录着毛主席在这里打的人生第一次胜仗。

长沙有没有不太商业化古镇(走读长沙老街镇⑰)(4)

1927年,蒋、汪集团先后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长沙城内一片白色恐怖。中共中央紧急召开汉口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11日,毛泽东亲自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从江西铜鼓攻入湖南浏阳。

部队首战白沙,大获全胜,在黑暗里撕出一道口子,带来了革命的曙光。

白沙群众热烈欢迎第3团的到来,送柴、舂米、杀猪,以慰劳军队。对他们而言,这是为人民战斗,为人民送来希望的军队……

站在万福桥上眺望,对面红军大桥上的八个大字在日光下生动鲜艳。时过境迁,此处激烈的战火已然化作轻柔的波光,但革命精神仍永远流淌在这碧水清波,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后生……

赞不绝口的白沙豆腐,牵着古镇走向新生

“水是豆腐的灵魂”。

自大围山上流下来的甘甜泉水,流过民居,流进了下游的农田,孕育出了品质绝佳的豆腐,浏阳乃至长沙市内的各大酒店餐厅,都是白沙豆腐的忠实粉丝。

走进河岸的饭馆“白沙邨”,大门处刻有对联“白沙驰誉香撩人,浏水腾波春剪影”。香的不是水陆草木之花,而是菜香——先来一碗浓郁醇厚的豆浆,原汁原味,饮者不舍加入白糖;配上香干小食,口感酥软,辣而不咸。

还有自热油里翻滚,炸至金黄的油豆腐,脆皮包裹着嫩里,叫人爱不释口。除此之外,还有白豆腐、霉豆腐、卤豆腐、红烧豆腐等等……

听居民说,这儿逢年过节还有“豆腐宴”,全宴菜式由豆腐制成,实乃奇也。

目前,白沙豆腐已经在当地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为白沙村村民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一年总产值约8000万元。

摆一桌豆腐宴,白沙镇迎接八方宾客。这几年,来镇里投资的人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居民也选择回乡创业,开民宿、做餐饮等,白沙古镇袅袅炊烟日渐浓。

白沙古镇,这座有着青山绿水、历史底蕴和红色基因的小镇,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慕名而来的游客。我们期待着“小南京”继续焕发它的魅力。

一审:封豪

二审:张福芳

三审:周小雷

出品/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 新湖南长沙频道

策划/曹辉

监制/王文隆 周小雷 滕斌

本期撰稿/黄一鸣

编辑/封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