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毡这一工艺在西和流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擀毡匠备受人们尊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已不再留恋土炕了,毡也就随之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擀毡匠也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擀毡艺人的慢慢老去,擀毡这一非物质文化也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有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回、汉等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堡,用毡做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技艺,从此,擀毡技艺便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毡匠”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了。

草原擀毡子(家乡宝藏探寻濒临失传的擀毡手艺---西和张李擀毡)(1)

石堡乡张李村地处高寒阴湿地区,人多地少,靠天吃饭,交通十分不便,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多年来张李村民们一直徘徊在温饱线上。擀毡不易操作,利润低,大多数擀毡的艺人都转行做了其他营生,再加上从事擀毡至少要3个人以上,现在的年轻人又都不愿意学,所以这门手艺面临失传,每一个忙碌的人不无感叹地说擀毡是件辛苦事。

擀毡辛苦,苦在哪里?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擀毡需经收集羊毛、清洁干燥、散毛、弹毛、铺毛、喷水、卷毡、捆毡帘、擀连子、解连子压边、洗毡、整形、擀毡、晒毡等程序,每道工序虽只用简单的工具,但也都需用手工操作完成。先要选择羊毛,剔除黑羊毛及不干净的杂羊毛,然后用绳子绕过屋椽把弓悬起,弓下放上备好的生羊毛,擀毡人胳膊套上拨子拉动牛皮弓弦,把羊毛一遍遍用柳条打直到柔软,等到满屋子的的尘土和毛絮落定,羊毛里的脏东西也就差不多干净了,弹干净后,擀毡进入铺毛的工序。此时,竹帘和打毛用的工具就派上用场了---先将弹好的羊毛均匀的铺在竹帘上,铺毛用工具把羊毛打理平整,然后卷起竹帘,用绳子捆紧浇上热水,踩于脚下两头来回滚动,将近一个小时后,直到羊毛充分粘合拉战四角,再压边子,然后将初成的毡第二次放入竹帘中,再来回滚动半个小时左右,同时洒开水,拉开木板上用脚反复清洗,大约洗3个小时,每一小时放一次水,目的是将羊毛里的杂质彻底清洗干净,接下来铺开用尺子将边子弄齐,这道工序揉弄毡边最为讲究,因为薄厚不一的毡边不能用剪刀剪,只能用手揉齐。最后,用钩子按尺寸拉平死角,再用水冲一下,挂在椽子上晒干,一条毛毡就做成了。

擀毡是一项苦差。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擀毡时要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进行,环环相接,不能中途停止。毛毡隔潮保暖,虽然铺在炕上最好,但由于擀毡挣的是辛苦钱,工序多而利薄,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但是幸运的是,张李村的擀毡工艺完整地保存和传承了下来。

草原擀毡子(家乡宝藏探寻濒临失传的擀毡手艺---西和张李擀毡)(2)

@陇南西和发布 出品

图文 丨 石堡乡电商

责任编辑 丨 马宁欣

草原擀毡子(家乡宝藏探寻濒临失传的擀毡手艺---西和张李擀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