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我们滑雪多快乐,我们坐在雪橇上……”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儿童歌曲,然而在锦官新城小学的音乐课上,经过几轮接唱、合唱、变唱以后,这首儿童歌曲竟然摇身一变,成了一首硬核摇滚,孩子们更是用说唱的方式将歌曲B段重新编创,让音乐在课堂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九届“精致的课程与教学”现场研讨会
4月8日,由成都市教育学会、成都市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成都市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主办,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协办的第九届“精致的课程与教学”现场研讨会,在锦官新城小学举行,其主题为“创建学习共同体 我们在路上”。会上,学校音乐教师杨亚燃现场执教了一堂五年级的音乐课《铃儿响叮当》,展示了孩子们如何在与老师平等协作的课堂上,挑战高水准音乐学习的过程。
音乐课上玩得嗨
课堂设计隐藏“大秘密”
在一串欢乐的旋律中,五年级4班的孩子们笑着快速走进展示课堂的“教室”,音乐课开始了。
与一般的课堂不同,杨亚燃老师并没有直接教孩子们应该如何演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而是起了一个音调以后,让孩子们跟着曲谱来接唱——老师唱一句,学生接唱一句,并且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慢慢增加孩子们接唱的难度,最后分成多声部的接唱,以进一步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学习的目的。
△第九届“精致的课程与教学”现场研讨会
除了接唱,随着教学渐入佳境,孩子们的情绪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在默契的合唱完成以后,有趣的变唱开始了,欢快的儿童歌曲竟然以硬核摇滚的风格出现在了孩子们面前,让人耳目一新,课堂气氛也瞬间达到顶点。
最后,在杨亚燃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还分组进行了歌曲的编创,有孩子就用说唱的方式创新诠释了自己心中的那一曲《铃儿响叮当》。
课堂上,老师和孩子们在音乐中玩嗨了,而这看似轻松有趣的背后,却隐藏着课堂设计的“大秘密”,也即本届研讨会的重点——“学习共同体”。锦官新城小学德育处主任高敏在随后的课堂点评中解释到,2015年8月,锦官新城小学明确提出创建学习共同体的主张,其目的是再次促进教师团队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形成师生一体的学习文化和学校文化,从而实现精致教育。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每一个人的角色都是学习者,彼此之间是真诚的同伴互助关系,在共同体中发挥每个人的个性、价值和特长,彼此分享,互相汲取。从而让教师改变被学习、被培养的状态,让学生改变被学习、被教育的状态,让学习在教师和学生身上真实发生。
在杨亚燃老师执教的这堂音乐课中,学校主张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接唱、传唱、合唱、变唱等方式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的合作学习,讲堂变为了学堂,同时,老师用倾听、串联和反刍的课堂引导,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中生成了新的音乐技能,传递着音乐情感,并引领着音乐的审美。
何为真实的学习?
师生协作 学生平等参与
在“学习共同体”的主张下,何为真实的学习?
研讨中,高敏以学校音乐教研组为例介绍说:“真实的学习应该是师生同步协作的学习,是挑战高水准的学习。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真实的学习还应该是审美感知与技能体验同步发展的学习。我们学校的音乐教研组可以说经历了从课堂关系的改变、课程能力的提升,到课程价值的追求三个跨越式阶段。”
△锦官新城小学德育处主任高敏
同时,教师的倾听、串联和反刍也很重要,这是改变欣赏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有效途径。“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高于学生的便是倾听、串联和反刍。”高敏说,让所有人一起学习并不是为了齐步走,而是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成长。在欣赏教学中,老师会让孩子拿起笔“画”音乐,分小组“说”音乐,自由“演”音乐……尊重每一个孩子独特的音乐感受,并让孩子不同的音乐感受得以个性化的表达,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此外,“教师倾听音乐传达给每一个孩子的信息,及时帮助他们把获取的信息与音乐串联,能够逐步引导学生从音乐感觉走向音乐思维,这也是课堂价值的进一步追求。”
“音乐是一门充满想象的艺术,作为老师,我们的情感能够带动学生去无限联想吗?我们是否有着深度解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锦官新城小学音乐教研组思索着,展开了与教材的深度对话,将固定的教材内容进行动态组合、筛选和补充,从而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来拓展师生的艺术视野,真正走进了单元主题式音乐综合课的教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也从曾经的单一学科教师,走向了课程设计者的角色。
记者 张瑾 照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 刘宇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