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one:修行

我无法判断这到底是一本如何伟大的书,只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斑斓而凄凉的人生。

书中的人物在一个我永远到达不了的大陆上哭泣欢笑,我却感同身受地经历着他们的人生。他们每一个都在走着自己的路,同时修行着,因为我们自己的路,没人会陪我们走完,只有体验了才有资格说"没白来"。

让我对于"修行"这个词最有感触的是乌尔苏拉,这个整日奋斗,直至晚年还精神矍铄的女人。

我记得她在丈夫胡闹着炼金术时焦头烂额的样子,记得她要死要活阻止丈夫的疯狂,记得她跟着吉卜赛人出走的任性,记得她开展自己的小饼干事业时的斗志昂扬,记得她在家庭遭遇不幸时的理智与冷静,记得她对精神失常的老伴的不离不弃,记得她至死感慨命运的万千悲凉。

她从一开始粉墨登场,到最后凄凉谢幕,都让我有很多很多的记忆,正是因为她不懈的修行啊。

她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新时代女性,她继承了传统女人的家庭责任感以及那份永远热忱的情怀,又挖掘了自身敢于打破束缚的勇气和实力。

她无法阻止丈夫对那虚幻科学的狂热,也因此沉沦到选择离去选择放下一切寻找家以外的世界,可终究她是回来了,如果非要把这理解为命运的玩笑,我并不反对,只是我更愿意理解为"担当"。

一口气读完百年孤独的感悟(关于我们一辈子的孤寂)(1)


外面的风景很绚丽,你甚至花一辈子也看不完,没人能把世界看透。尽管我们敬佩浪迹天涯的游子,我们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我们仍然赞颂那些走出去了却心甘情愿地回来的人,因为那是抵挡住诱惑的人,那是抛弃了虚幻的美好选择残酷现实的人。

如果是你,你还会愿意回到这个载满伤痛的土地,愿意回到破旧不堪的小屋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再来吗?

这是我对自己心灵的叩问,我知道了我现在能给出的答案,或许在以后的某一天,当我和我的母亲一样,和我父亲的妻子一样,和我外婆的女儿一样,这个答案就要改变了,毕竟人生是场修行,走到哪再说吧。

乌尔苏拉的一辈子都在修行,修行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妻子,如何做一个踏实的母亲,如何做一个睿智的女主人,如何做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她是有资格说"我没白来"的。

Part Two:痴迷

我很爱看的一个辩论节目叫《奇葩说》,里面曾经说到一句话是"人生大幸不过痴迷二字";我很爱的一部电影叫《霸王别姬》,主角程蝶衣也将这二字诠释地淋漓尽致。

一口气读完百年孤独的感悟(关于我们一辈子的孤寂)(2)

这本书中的许多人物又让这两个字萦绕在我的心头。

痴迷的源头应当是这个家族的拓荒者,第一代布恩迪亚,他是一个标志,象征了这个家族天生的好奇心,凝聚了这个家族所有的智慧,也是家族悲剧的开始。

我身边没有这样一个疯狂的人,能把妻子的嫁妆全都倒进锅里,在见到黑乎乎的失败品时还坚信运用某种方法仍能把它们变回黄金,他近乎癫狂。

这个无比崇拜科学的男人,几乎忘记了前半生辉煌的求索和积淀下的安定生活,将自己余下的人生做了一场豪赌,他投身科学,为了那神秘的冰块里躲着偷笑的可怕理想,为了寻找大海之外不曾看过的山川,为了那闪闪发光却从未得到的黄金,为了破译蕴藏家族命运的古老羊皮书,为了痴迷二字。

你我曾是少年,而布恩迪亚永远是,即使被绑在树上的时候,即使他已隐约明白家族的悲惨命运时,他仍忘不了他的理想,因为那颗火热的心脏永远跳动,因为那份微弱的呼吸永远急促。

北漂的人背井离乡,在生活的夹缝里追寻理想,在最狭窄阴暗的地下室里寻觅快乐,因为痴迷,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持。

人生难得几回赌,能让你赌的时间不会太多,布恩迪亚耗尽了余生,但他仍是幸运的,痴迷过就快乐过,未曾痴迷才是命运的捉弄。想起哥白尼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布恩迪亚恰恰是异曲同工。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若无痴迷,拿什么回忆?不怕流年似水,只怕在白发苍苍之时,你没有什么可与老友吹牛,也没有什么可与儿孙回忆,哀莫于此。

Part Three:惩罚

这个部分是我最想写的,也是最想说很多很多的。因为我最爱的阿玛兰妲,她用一辈子的孤寂惩罚自己,她用一辈子的孤寂禁锢自己。

最大的煎熬,不是你的身后有恶鬼穷追不舍,而是你的心魔吞噬你的所有,其他人的不原谅,我们都能承受都能扛过去,可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是自己的不放过。

一口气读完百年孤独的感悟(关于我们一辈子的孤寂)(3)

阿玛兰妲一辈子都没有爱过,她的爱是扭曲的是畸形的,在她心里这也无法称作真正的爱。

我不能责怪她,当她度过孤独的童年,父亲沉迷于炼金术,母亲忙于自己的生意,外来者丽贝卡甚至以自己偏执怪癖的性格赢得了家人的更多关注,那个躲在角落里的她,怎么会了解爱是什么,怎么会知道如何去爱,她的沉默,她的无言,谁曾理会?

我不能诅咒她,当她与丽贝卡一样爱上温柔多情的钢琴师,当她不择手段企图推迟婚期,甚至狠下毒手,错杀了天使一般的蕾梅黛丝,因为没有人告诉她怎么表达爱意,她只是比丽贝卡晚了一步,她只是更愿意深藏这份爱意,在眼睁睁看着幸福远去的日夜里,阿玛兰妲是孤军奋战,与她的嫉妒,与她的不甘心,与她的懦弱,谁曾在乎?

我不能痛骂她,当她说出"别天真了,我永远不会和你结婚"来逼死皮埃特罗时,当她在乌尔苏拉面前烧伤自己的手时,幸福近在眼前,她却亲手将其覆灭,因为她没被爱过,也没爱过人,这份幸福,她不知道自己能否承担,更加恐惧这份爱终有一天要消逝,永不得到便永不失去。

我不能批判她,当她一次又一次拒绝马尔克斯上校的求爱,使一个多情细腻的男人也忍受了一辈子的孤寂,因为她已错过了心花怒放的时刻,所有的爱都错了位,都差了那么一点点,这颗心已经再不起波澜了,那永未被摘下的黑纱早已成了她的围城,谁也进不来,她也出不去。

这所有的不能,让我多希望我能钻到书里,在她躲在角落里的时候,抱抱她说"他们只是太忙了,他们还是很爱你";在她知道自己似有若无的爱意时,拍拍她的肩膀说"没事的,大胆一点,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情吧";在她想要下毒的时候,拉住她的手"你将为此忏悔一生";在她面对皮埃特罗的求婚时,推推他的背说"这是你的期望啊,还在犹豫什么呢";在她立在跳动的火焰前时,抢过那烛台说"何必惩罚自己一辈子呢";在她明白了上校的关怀与温暖时,捧着她的脸说"不勇敢一点怎么能得到真爱呢"。

这些其实我也不能,但是如果有一个人能,能看见阿玛兰妲的脆弱,能看见阿玛兰妲的孤寂,或许她的一生就完全不一样了。但是最大的伤痛,就在这"或许"两个冰冷的字眼。

"你的人生,别要我们怜悯,别要我们叹息。"我在心里这么跟自己说,要吃苦的地方还很多,不要自己惩罚自己,更不要无谓空守的孤寂,要孤独的时候还很多,在可以的时候尽情聒噪,因为这世界属于我们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只是觉得人的内心苦楚无法言说,人的很多举措无可奈何,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

Part Four:宽容

我自认为我们这一代有着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广大胸怀,我们比以往更加宽容,更加理智的看待许多这个时代的新产物,尽管我们有着很多的缺点。

在十年前的中国社会里,同性恋被看做怪物,大家像约好了一样闭口不谈。

我们回避这个话题,我们提及这样一群人就怒气冲冲,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以正常人自居,把他们的生存空间缩得很小。

而今天,有更多的人了解到同性恋只不过也是一种自然的感情,了解到只是我们每个人的需要不一样,有更多的人捍卫"爱我所爱"的权利,捍卫每个人追寻真爱的权利,不是因为同性恋的本质从坏变好,是因为我们愿意去了解,试着去接受,敞开心胸包容。

谈这个话题是为了引出奥雷里亚诺上校与蕾梅黛丝的爱情故事,这段起初让我无法理解的爱情。

上校是整本书里最奇特的人物,出生时睁着眼睛打量这个世界,也不放声大哭,活脱脱是书中描述的"无法得到爱的人"。

他有着非凡的才能,有着超于常人的智慧,可令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他爱上一个稚嫩的小女孩,他甚至愿意等待这个小女孩长大成人。

说实在的,我一开始感到有些恶心,我总感觉某种价值观裹挟着我,告诉我这不是真正的爱情。

可是当我读着读着,我仿佛看见,上校望向蕾梅黛丝时无比宠溺与温柔的眼神,他教小女孩读书写字时的耐心与成就感,他和蕾梅一起玩洋娃娃时开怀的笑容,他不再是驰骋沙场,杀人不见血的将军,他卸下所有心防,他把竖得高高的墙推倒,让这个小女孩在他的世界雀跃玩耍,我再也说不出"这不是爱情"了。

一口气读完百年孤独的感悟(关于我们一辈子的孤寂)(4)

蕾梅黛丝的死让他再次踏上无法回头的战争之路,他可以处处留情,他可以夜夜笙歌,但是那些女人,他从未正眼看过,因为她们都不是蕾梅黛丝,他一辈子付出全部去爱的只有一个,也再没有更多可以给另一个人了。

这时我才发现,这段爱情反而是最纯真的,最令人感动的,所以我选择宽容,世人眼中正常的爱情也不一定比这让人回味了。

当我们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其实我们的爱已经有了很多的出口,不用被世人指责,不用被社会伦理折磨,而此时此刻,能否给那些少数人一点宽容,让他们的爱也有条生路。

Part Five:杀伐

最可怕的一部分大概就是这里。

当工人们因为劳资问题向香蕉公司罢工抗议时,持枪武装分子对他们进行了扫射,顿时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一圈一圈的人倒下,只有一个人幸存下来。

当他和这些尸体一起呗装上火车运往未知的目的地,他的求生本能使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在死亡之旅上调头狂奔,而在他回到小镇向人们讲述这段可怕至极的回忆时,人们却笑他是疯子。

因为政府已经发布消息"问题已经解决,工人已得到应有的待遇",这是政府与资本联手策划的一起惨案,以三千人的生命来结束这次抗议,而坏人仍在钱堆里笑,受害者的尸体却被丢入了深不见底的大海。

这个情节不再是魔幻主义,它更多地回归了现实,因为这是一件真实案件,是马尔克斯永远都感到义愤填膺的"香蕉罢工事件"。

书里的场景只怕还不及现实中万分之一的恐怖,那些普通工人面对枪眼时深深的颤栗,那些工人的妻儿绝望和空洞的眼神,若是叫人看一眼,恐怕都要记到下辈子了。

书中这个幸存者是一个特赦,也是一个极刑,他得到了活下去的机会,却将永远活在死亡的阴影里,永远受着无人相信的煎熬,永远害怕着政府与资本的再一次联合。

死者不幸,生者亦然。

我这个年纪没有见过真正的杀伐,可它不是不存在,所以即使是现在,我不能视而不见。

那个倒在海滩上的叙利亚小男孩,他让世界心碎,也让我落泪。

一口气读完百年孤独的感悟(关于我们一辈子的孤寂)(5)

尽管是美好的愿景,我也希望我们的政府起码是孩子的政府,它可以对任何人都拒绝都伤害,可是不要拒绝孩子,他们才是世界的希望,世界的光明。

"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战争早点结束吧,好让孩子们把房子涂成五颜六色的样子,那是他们的家,固定的安稳的,家。

Part Six:归处

写到这里已经要结束了,每当我合上一本书时,我都在脑海里和那些我记得起的人物道别,他们微笑着转身离去,再也没有回头,我目送他们远去,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是不再和我有关系,他们只是在走进我记忆的深处,在我的心灵旅馆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房间,住下来,住一辈子。

我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评,有一个网友写到了这一家族共有的疾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病人完全无法睡觉,在几个月到几年内,病情逐渐恶化到痴呆,最后困死。

我没有心头一颤,我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命运",中国有句俗话是"阎王要你三更死 不能留你到五更",所谓命数,就是命中自有定数,我们无法与大自然抗争。

如果这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那么一百年的辉煌终将消亡,那飓风合上了古老的羊皮卷,同时抹去了这个家族曾经鲜活的一切痕迹,人生一遭,无谓归处,只争朝夕,一分一秒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本书可写的可玩味的实在太多,因为它的主题,是孤独啊。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敢说,地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对孤独的定义,热闹大抵都是相同的,孤独却各不相同。一辈子有多久,孤独就有多久,孤独地修行,孤独地痴迷,孤独地惩罚,孤独地承受,孤独地煎熬,这实在是场苦旅,一旦踏上无法回头。

关于我们一辈子的孤寂,我在慢慢参透,你也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