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就是历史上的赵武,赵武的曾祖父赵衰是辅佐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的重臣,赵衰生子赵盾。

故事第一次被文字记载是在《左传·宣公二年》里的“晋灵公不君”,晋灵公和大臣赵盾之间发生了冲突,晋灵公派刺客刺杀赵盾。赵盾逃跑了,赵盾之弟赵穿杀了晋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晋成公。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爵位。晋景公三年,赵朔作为晋国的大将率兵救援郑国,并在与河上与楚庄王大战一场,因为这场战争,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女儿赵庄姬做了夫人。

而在《左传·鲁成公八年》里,出现晋灭赵氏家族的记载。庄姬与赵朔及其弟赵婴陷入三角恋情,赵氏家族出面干预,后庄姬向晋侯进谗,与赵家有仇的大臣趁机介入,借机清除了赵氏家族。赵朔的儿子赵武被庄姬藏在宫中,长成后重返于朝。

在《史记·晋世家》里,基本延续了《左传》的叙述。但在另一篇《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用了洋洋洒洒近千文,描述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是后来人们所知道的《赵氏孤儿》故事的基本框架。

《史记·赵世家》所谓“赵氏孤儿”之说,虚构的成分很多。

其一,所谓“赵氏遗腹”的史实不足为信。《史记》对赵朔着笔不多,但赵盾死后,赵朔承袭了他的职位。晋景公三年,赵朔以下军统帅的身份与楚国作战,其政治地位仍高于赵同、赵括、赵婴兄弟。此后,史料对赵氏家族的记载中便没有了他的消息。而后,这才有赵婴与庄姬通奸的说法。照此时间间隔推理,景公十七年庄姬不可能怀有赵朔的遗腹。

其二,《史记》关于赵氏被灭族的“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晋景公三年,即前597年)互相矛盾。同出于司马迁之手的《晋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均明确记载,该事件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

那么,赵氏被灭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左传》记载赵氏被灭族,起因于赵庄姬与赵婴通奸,赵庄姬谮于晋侯,故赵氏被灭。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之时,由于高后的缘故,本着“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原则,《史记》中,所有关于奸情的事情,一律不记。只好重新编写赵世家这段故事,而“成一家之言”。对比《汉书》,即可了然。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时代,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大势力,即以周天子为首的周王室,各国诸侯为首的公室和各国内部的卿大夫。在晋国,卿大夫同晋公室之间的矛盾斗争尤为明显。赵氏被灭族的根本原因是权力斗争,赵氏家族长期控制国朝政,自然会引起反弹,其被灭族,是晋国君主意欲结束大权旁落局面所做的一次努力,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当时晋国的政治格局。(刘继兴)

赵氏孤儿是虚构的故事吗(事件是司马迁虚构出来的)(1)

赵氏孤儿是虚构的故事吗(事件是司马迁虚构出来的)(2)

赵氏孤儿是虚构的故事吗(事件是司马迁虚构出来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