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语:

风吹有声,其鸣如筝。

你听过风筝的声音吗?

相传五代时期,人们在纸鸢上加上哨子,随风而舞,风吹有声,其鸣如筝,故名风筝。

有人说,那是清脆的声响,是记忆里的童年。有人说,那是呢喃细语,寄托着思念。有人说,那不过是风的声音。

三月三,杨柳拂堤,草长莺飞,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三月三看花灯(三月三放风筝去)(1)

三月三看花灯(三月三放风筝去)(2)

风筝起,童声阵阵

儿时的童年,放风筝是一件大事。

呼朋引伴,携带各色风筝,有七彩缤纷的蝴蝶、大雁,亦有自己用旧报纸做的风筝。飞奔在空地,风筝时而摇晃,时而下坠。只好快快跑动,待一阵好风起,听见“飒飒”作响,扭头一望,风筝在天上飞,后方迎来一阵阵同伴的欢呼。

但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这样的快乐。鲁迅先生便曾亲手折断弟弟风筝的蝴蝶翅骨,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弟弟吓得瑟缩在角落,两眼失色。

在他看来,弟弟虽比自己小七岁,也已是十来岁的人,怎能张着小嘴呆看风筝就能出神小半日,还偷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三月三看花灯(三月三放风筝去)(3)

多年以后,鲁迅才明白风筝是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想弥补弟弟,想送他风筝,想和他一同放——然而两人早已有了胡须,难做不合时宜的事。弟弟甚至全然忘却这回事。

有些事,错过了便不在了。有些快乐,那时不懂便再也无缘。

鲁迅折断了弟弟的童心,而我们是不是也忘记了许多简单的快乐?囿于高楼林立,四季尚不分明,更何况趁一场东风,放一只风筝?

风筝有声,童声阵阵是初心。

三月三看花灯(三月三放风筝去)(4)

风筝飞,祝愿声声

待到年少时,放风筝便有了些许意味深长。

《红楼梦》里,姑娘们在建桃花诗社时,忽被蝴蝶风筝坠落的声音打断了。于是,黛玉让大家拿出风筝,放放晦气。

在江南一带,有“断鹞放灾”的信仰。人们相信,将灾病写在纸鸢上,放到高处,剪断线。纸鸢随风而去,能放晦气,祛病根。

但是,黛玉感怀,不忍剪断。她的丫头紫鹃只好拿剪子绞断了线,因为希望她的林姑娘不再多愁多病。

痴人宝玉,也将自己的美人风筝剪断。他却是怕林妹妹的风筝寂寞,好叫它们作伴。这何尝不是他们两人的写照?黛玉总觉飘零无依,宝玉便不离不弃,以情意绵绵,以相伴长长,唯愿换她莫愁莫哭。

三月三看花灯(三月三放风筝去)(5)

放风筝给了我们一段故事的开头和理由,你可能不记得放过的风筝,但不会忘记,那个和我们一同放风筝的人,那个为我们放风筝的人。

风里有声,梦里有别。风筝有声,是眷恋的人的细语呢喃,是祝愿声声。

三月三看花灯(三月三放风筝去)(6)

放风筝,一半在天,一半在己

如今,放风筝成了一场难得的自在。

每日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仰头一望,不过只是一小块蓝天。放风筝只成为周末的某一场带娃活动,某一些赛事活动。我们不再随心地放一次风筝,只为自己而放。现在的风筝,千奇百怪,却很少用细竹、宣纸。而且,除了江苏南通的哨口板鹞,其他地方很难再听见筝飞唳天的声音,更难以感受来自远古的神秘声音。

但总会想起,宝钗的那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手执线,一手握轮,奔在旷野,眼里是一只又远又蓝的风筝。

三月三看花灯(三月三放风筝去)(7)

真正飞得又远又稳的风筝,往往都是对称的,平衡之道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它让你不要得意忘形,让你懂得迷途知返,让你在摇摇欲坠时,明白线的那一头有个牵挂。

人生忽如寄,不正恰如一只风筝?手里那根线,有时是你牵挂的人,让你永远记得自己有归处。但有时候,那根线本在自己手上,要往何处飞,要如何飞,一半在天,一半在己。

风暖花香,又是一年好春光。

如若放一场风筝,你的风筝又是什么样?愿你奔走但不忙,高飞而平稳,人有所牵,心亦自由。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