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的打卡行为是大学时期的背单词,那时候为了考英语六级,天天在单词软件上刷单词,那也是我仅有的打卡行为,但也没坚持多久,单词也没记住几个,后来我就发现,我内心不情不愿地打卡,是没有什么学习效果的。

谁想到,没过几年,倒是在社交平台刮起了另一种打卡风——自律vlog。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人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坚持早起、每日锻炼、认真学习的自律状态视频,后来就有不少人跟风,“自律vlog”也为社交平台的内容生产注入了“新力量”。

翻翻那些粉丝量不少的自律博主发布的视频,镜头大都千篇一律:大飘窗空镜头;闹钟一响就起床,一分钟都不赖床;吃精美的早餐;to do list;仔细做笔记;背诵学习……这些镜头的潜台词都是:“看,我把自己的生活掌控得多好。”

后来,“自律vlog”这条赛道越来越卷。由于表现自律也没别的形式,翻来覆去也就那么点内容,大家就在起床时间上“卷”起,起床时间从7点“卷”到3点,甚至还出现了“24小时学习挑战”,时间的投入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甚至感觉像自虐,我在他们的视频里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后来,我索性就把自律博主的视频当成一种奇观来看。

仔细想想,这些标榜早起学习的人,何尝不是在贩卖焦虑呢?发视频的大多数人只是在观众面前“表演自律”,他们抓住的正是一些人不能掌控自己的焦虑心理。人们无法窥探到博主真实的生活,只是通过视频跟着自律博主“自律”,起到的只是心理上的“安慰剂”的作用——“不管怎么说,总是做了点什么”,也算对自己有了一些交代,这样内心便不再那么焦虑。

但大多数情况下 “安慰剂”起到的也只是“安慰”作用,自律的效果如何,没有机会也没有场合进行量化检验。倒是不久之前的一个新闻,让人们对自律博主的学习效果存疑。一位粉丝很多的自律博主,每天早起认真学习,兢兢业业发布视频,最后结果高考考了个大专,引发网友的群嘲。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新闻倒是自律博主量化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注脚。而这次“翻车”的结果,也不得不提起那句大俗话“真正自律的人,是没有时间发视频的”,这句话俗归俗,确实是有道理的。投入大量时间剪视频的人,学习的时间怎么会像他们视频中的那样多?

当然,还需要看到的是,自律博主风靡社交平台的时代背景。自律作为努力的代名词,是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渐渐兴起的。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大学时期,我的校园生活还是十分松弛的,但等到读研时期,同学之间的竞争明显有了张力。

这也难怪,自律博主视频的受众大都是年轻人,在学校,同侪之间有竞争;进入了社会,工作上也有竞争,这就直接造成了人们对“自律”有很大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么看,“自律博主”能兴起也不意外。

但,仔细想想,真的要从学习来看,自律博主的那套日常,其实是很偷懒的操作。固定流程的潜台词是,只要按照那样做了就会取得一个好结果。但真正实践了的人往往会发现结果与预期相悖,还有睡眠不足的副作用。

有过学习经验的人都明白,投入时间只是保证学习效果的一个条件,真正难以“复制”的进步秘诀,则是能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因而,与其跟着自律博主“自律”,不如多读读书,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自律生活vlog30天(夜读看自律vlog你不焦虑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