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有情有义论语句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情有义论语句子(有情有义有人生12-23)

有情有义论语句子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告”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报告,上报的意思。《尔雅•释言》给出的解释是:“告,请也。”

道:通假“导”,这里是引导,劝导的意思。

毋:本义是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自辱:这里是自取其辱的意思。

子贡请教交友之道。夫子说:“(必要的时候)要给予朋友积极的忠告,进行善意的引导。(但要记得掌握好分寸),如果不听从就算了,千万不要自取其辱了。”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门十哲,孔门四科——言语科第二名,曾任鲁国、卫国两国的国相,相当于现在山东省的省长。

《论语•宪问篇》中记载;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评价别人的好与坏。孔子说:“你端木赐就什么都好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去议论别人。”)子贡言语出众,爱评论个人,这样一来,自我反省的功夫就会差一些。孔子因材施教,教育学生时更是针对弱点和不足处,进行对症下药,他说自己没有闲暇的功夫评价人,有功夫干什么呢?孔子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篇》)(发愤用功践行大道,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他告诉子贡少在批评人物上面下功夫,要多把时间用在自我提升上。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子贡“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意思是说;子贡扬善不隐恶。

介绍了子贡一些情况。我们理解本章句《论语》,相应地就会容易些。

时间:春秋末期的一天。

地点:孔子大学的国学堂。

人员:孔子、子贡和很多弟子们。

讨论的主题:如何交友?

在座谈会上,很多弟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简洁的语言,结合自身谈及自己的体会。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我们看到;子贡从众弟子中站了起来,一鞠躬,就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人成功的路上,有共同志向的“友”,这是很关键的。所以,对于“友”身上存在的缺点,我们应该直言不讳,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对待错误应该是不留情面的,直到朋友改正为止;这样的话,他也会如此对你的。这是我理解的交友之道。

这时,颜回站了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子贡兄弟,你这样做,谁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呢?譬如;一个人喜欢抽烟,一天抽一包、两包的,烟瘾很大。你说;抽烟有害健康,现在必须戒掉。他能立即戒掉吗?你逼迫得紧了,说不定,他还会烦你呢?别说了,我都抽一、二十年了,怎么能说戒就戒掉呢!

……

台下一片掌声。

看到没弟子发言了。

孔子说;颜回说的有道理啊。交友,贵在“忠告而善道之”,但具体的工作中,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力争做到“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样才符合我们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啊!

听了老师的总结,子贡心悦诚服地说;是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说;师兄弟们咋比较讨厌我,是因为我评价人太直接的缘故啊。

我们来看原文:子贡问友。

“友”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是朋友。古人讲“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跟着一个老师学习的人,叫“朋”,相当于现在的同学;有人生共同志向的才叫“友”,所以我们在电视剧中常能听到;共产党员在革命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不是朋谊,道理就是如此。

子贡请教交友之道。《左传》中记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友”虽然是和自己有共同人生志向的人,但也有可能会犯错误啊。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

“友”之间的互相帮助,这就是“忠告而善道”。“忠告”,就是看到“友”在人生的大是大非面前,善恶抉择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作为“友”,这时候是不能采取漠然视之,不管不问的态度的,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对不起“友”,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人真的不够哥们!

在这里,我们看,孔子用了一个字“忠”,“忠”就是“尽己之所能”,用积极的心态尽力帮助朋友,在“友”需要的时候,用一种暖暖的正能量,帮助他渡过难关!

“友”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进行“忠告”说话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千万不能用强!看到“友”有缺点或者做错事情的时候,作为朋友,你应该拿出“恕”的心态,先问问自己,如果是自己面对这样的批评方式,自己能接受吗?如果你能接受的话,证明你在规劝朋友时采取的方式是可行的;如果你觉得你接受不了,朋友又怎么能接受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热脸贴了个冷屁股。

如果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一个人的错误,或者说一个人的缺点,朋友怎么能接受呢?相反地,你能把他拉进屋子里,很诚恳地说出他的缺点。既照顾了他所谓的面子,又帮他指出了错误的地方,这样呢,他如果改正了错误,会十分感恩你的。我们看;同样是“忠告”,但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原因就是在于“善道之”。你大庭广众之下的批评对方,尽管是好心,但忽略了别人的面子,你不给别人面子,让别人丢了面子,他怎么能够心甘情愿接受你的“忠告”呢?

当然了,并不是你一“忠告”,朋友就会听从你的“忠告”的。他这会儿思想很是固执,不愿意改正错误,不愿意听你的“忠告”,甚至产生了排斥你的意识,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孔子给出的答案太美妙了——“善道”,就是好好地引导,好好地疏导,让“友”能够弃恶扬善,隐恶扬善,从而走在正确的修行道路上。像冬天的刺猬一样,如果大家挤在一起过冬,身上的刺就会刺伤对方;如果距离远了,又觉得太冷,它们就会慢慢地凑着凑着,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还能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对待朋友的缺点和错误,你还“忠告”了,还“善道”了,但还是不起任何作用。这时候,你又该如何呢?孔子在这里给出的解释是“不可则止。”

如果“友”不听从就算了,随缘不攀缘!如果你一定要他听你的,你这是攀缘了,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你陷入了“我执”之中,钻在牛角尖里头了。这自然不符合儒家所谓的中庸之道了。不偏不倚,不左不右!这才是中道!譬如,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下,你的朋友觉得没什么,出门不戴口罩,你“忠告而善道”他时,也许他一开始不那么听从。你可以建议他看看新闻,当他看到疫情非常严重的状况时,他自己就会乖乖戴上的,因为生命诚可贵!这不仅对他好,也是对别人好!可见,“善道”也很关键的。

现代人交往中有一种这样的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强迫式的掠夺,用一首歌的名字《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就这样气死你!

夫妻之间常说;我为当初嫁给你,你连个金戒指都不给我买,我亏大了啊!所以,以后你得全心全意对我啊!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女儿,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身体也发胖了,人也没以前好看了,天天养活你,你咋就不能好好读书呢?

……

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无论是夫妻,还是父子,一切过于密集,一旦到了“数”这个阶段,这就离疏远,甚至离崩溃都不远了。如果真的这样做了,结果如何呢?只能是:“自辱焉。”

为什么“不可则止”?如果你不能停止下来,喋喋不休的施展你所谓的“好心”,这时候的“好心”,就会被他人当成驴肝肺,一个字:只能是“辱”。

第一个“辱”,是自己受辱,明明好心,事情的结果却是很差,说明自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当然要受到侮辱了。这不怨别人,只能怨自己。第二个“辱”,是“友”远离你。朋友不给你玩了,你再也没有机会对朋友进行“忠告而善道”了,本来朋友可以在你的“忠告”下,能够提升的,结果因为你的“我执”,让朋友不能提升,这也是你能力的“辱”!

我们看孔子怎么做的呢?不同的弟子问“仁”,孔子结合每个人身上的毛病和习气,进行对症下药!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闻一以知十”,孔子给出的是平天下的答案“克己复礼。”对于性情急躁的司马牛问仁,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仁者其言也讱”,说话谨慎就是“仁”,这样的话,很是利于司马牛的提升。让大家都能接受,这就是智慧!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历史上的比干之死,不仅是“自辱”,更是被挖心而死。商朝的比干20岁辅佐帝乙,又受托孤辅助纣王。纣王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政事荒废。比干感叹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于是,他强谏三日也不离开。纣王问他;为什么这样呢?比干说:“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王大怒:“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于是,纣王命人剖开比干的肚子,取出他的心肝。比干死于他自己的愚忠,终年才63岁。

作为朋友,就应该在行道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提升,对于朋友出现的缺点和错误给与纠正,“忠告而善道之”,如果是不可行,行不通的话,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现实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确实是“很够朋友”!朋友有过失,往往直言相告,最后结果却不好,正确意见没被朋友接受不说,还闹了个面红耳赤,甚至是反目成仇。既要给朋友指出问题,又要给他留面子,这样才能皆大欢喜,否则可能自取其辱。这里体现的是儒家倡导的“务实”态度。

朋友关系又是最脆弱的,它没有亲情的维系,没有社会关系的约束,很容易土崩瓦解。因此,交友之道,贵在“忠告而善道之。”

当有一方感到压力时,朋友之间这种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会渐渐出现裂痕。“不可则止,毋自辱也”。给朋友台阶下,也是给自己台阶下!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结果自能是朋友反目,成了仇人!岂不哀哉?恰恰,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忠告”,结果不能“善道之”,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朋友远离你,对你本身来说,就是一种“辱”。讲起来头头是道,为人做事却很糟糕!这样的人,需要警醒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