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位于桥北高速口附近的赤都民俗文化馆又迎来了一批参观者。在国家公祭日当天,人们通过红色藏品来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感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红色文化先锋馆(小伙儿自办红色文化展厅)(1)


“为大家构筑一个红色精神家园,让更多人感受红色魅力”。400余件各类红色书籍、报刊、实物……说起自己收藏的资料,34岁的赤峰小伙宋鹰鹤如数家珍。


红色文化先锋馆(小伙儿自办红色文化展厅)(2)


4年前,他开始广泛收集整理这些红色藏品,今年9月29日他开始在赤都民俗文化馆筹办红色文化展厅。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这处900余平米的展厅正式面向公众。100多个品种,共上千件藏品的展览规模,成为城区红色教育和民俗文化的展示窗口。


目前,已有社会各界5000多名访客和观众来此参观。


红色文化先锋馆(小伙儿自办红色文化展厅)(3)


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慕名而来的市民络绎不绝。近距离看到这么多珍贵文物资料,接受一次爱国教育,很多观展的市民表示不虚此行。得知开馆的消息,城区的一些学校也与他联系寒假期间参观事宜,让学生们集体接受红色教育。


走进文化馆二楼,在主展厅,一件约80公分高、七八十斤重的毛泽东巨型铝制头像位于正中。这是1969年由江西制作的,堪称馆内红色收藏中的精品,被宋鹰鹤称为镇馆之宝。


红色文化先锋馆(小伙儿自办红色文化展厅)(4)


为了让更多的藏品与市民见面,宋鹰鹤专门花了10多万元订购了专业玻璃展柜。


红色文化展厅展出的有革命历史文献专题、抗日战争专题、解放战争专题。展品有红色书籍和报刊,以及红山区地方志征求意见稿。“在布展的过程中,着实花费了一番心思。特别设置有‘中共早期’‘解放赤峰’等几个专题。”宋鹰鹤说。


红色文化先锋馆(小伙儿自办红色文化展厅)(5)


馆内藏品虽种类繁多,内容广泛,但都是围绕着“红色”主题。展品中几张泛着黄色的报纸更显得弥足珍贵。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个公开发表的机关报,蔡和森、彭述之和瞿秋白先后任主编,展出有1926年4月23日出版的一份;《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大型日报,毛主席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另一方面军”,展出有1941年7月10日出版的一份;1945年11月6日出版的《解放日报》,当期的主要内容是中共要求全面停战;1949年10月1日出版的《工人日报》,当天的内容是政协会议闭幕,毛泽东当选主席。


红色文化先锋馆(小伙儿自办红色文化展厅)(6)


记者看到,展出的早期党报不仅有国家大事和时政新闻,还有一些关于赤峰的红色记忆。1948年2月2日出版的《群众日报》是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机关报,赤峰出版,当天的主要内容是热河练兵会议闭幕。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条赤峰解放的新闻,由《东北日报》1947年6月10日出版。该报在头版头条以《我军收复赤峰宽甸》为题,报道了赤峰解放的消息。《西满日报》也相继在6月12日刊发了该新闻。还有《人民日报》于1950年和1951年分别报道了赤峰阿鲁科尔沁旗董存瑞式战斗英雄徐汉林和曾居住在林东镇的四野女战斗英雄郭俊卿的事迹。


除此之外,还有当时赤峰本地媒体。比如,在林东镇出版的昭乌达盟机关报《牧农报》。1949年12月13日的一条消息是《克什克腾旗订出明年牧业生产计划》;1969年4月29日《昭乌达报》刊登了《中国共产党章程》;1983年11月20日,《赤峰日报》第一期,报道了撤盟设市。


“为了迎接建党百年,几年来特别注意收藏一些有教育意义、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报纸和书籍。报纸是记录历史最真实的存在,一些报纸存世稀少,凝聚着藏家的心血,馆内的报纸有藏家标价30万元。读着一张张报纸,仿佛看到历史就在眼前,以前在课本上学的历史知识就这么鲜活地‘站’起来了。而一些革命回忆录、期刊、书籍等,也在时刻告诉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宋鹰鹤说,希望依托自己手中的藏品,吸引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形成一个广大的群体,不断研究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红色文化先锋馆(小伙儿自办红色文化展厅)(7)


除了红色文化展厅赤都民俗文化馆还是一座“百科全书”式的地区民俗文化馆,该馆根据“农耕器具”“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影像留芳”等主题,分类展示实物约600余件,反映赤峰的特色文化和生产、生活习俗。既有剪纸、刺绣、工艺葫芦等各种非遗项目的实物,也有大量家具、农耕器具等民俗生活用品。民俗藏品不仅好看,有的也很好玩。宋鹰鹤还在展馆中增加了互动项目,比如沙画、彩绘等制作体验。


一张火柴盒大小的赤峰二毛职工食堂的二分钱菜票,记录着当时物资匮乏年代的生活面貌;一张敖汉旗岗岗营子公社开的介绍信,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办事程序和制度;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宿费收据、罐头商标纸、活期储蓄存折等等,俨然是一座赤峰民俗文化的“大观园”。特别是一至四楼的楼梯一侧,展示有赤峰城区的老街旧貌照片近百张,一张张老照片似乎在诉说着赤峰街的前世今生,勾起了参观者久远的回忆,直抵记忆深处。


近年来“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的升温,红色收藏成为收藏的热门种类,对收藏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刺激和推动。每到重要的节日,红色收藏以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红色藏品本身就是面向公众最直接的教育手段。根深蒂固、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因展馆将老物件集结在一起,无疑成为市民们最直接的怀旧方式,也成为了休闲观展的好去处。


红山晚报记者:朝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