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经里讲到的一个比喻:

“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扬起鞭子,它便知道主人的心意,体贴入微,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了马尾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算得上是好马。第三种是庸马,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鞭如雨下,它都反应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能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无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双腿来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释迦牟尼停顿了一下,进而接着说:“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根器的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勇前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忧怖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醒悟。而第四种人当自己的病魔侵身,如风中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释迦牟尼以“四种马”做比喻,引申对比成“四种人”,虽然一千多年过去了,但仍能如雷贯耳,很有启迪和警示意义。

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不碌碌无为,不枉过此生,当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时,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语)那么,就必须做“第一种马”“第一种人”,或者求其次,做“第二种马”“第二种人”。否则,只能因碌碌无为,平庸一生而“悔恨”或“羞愧”。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人的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同上)但愿都能呵护生命,且行且珍惜,努力争做“第一种马”“第一种人”,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存在的15种马(原创四种马)(1)

手机自拍。这是怀化市舞水河边风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