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腔巍然曲宗,牡丹艳冠群芳,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说到戏曲文化,不得不提到昆曲,《牡丹亭》作为昆曲中最为知名的曲目之一,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都十分斐然。而这种源于江苏苏州昆山的戏曲是南戏与昆山当地方言的融合混杂用昆山腔演绎出来的一种地方戏曲,除了昆山腔,南戏在流传之中还创造出了很多地方唱腔,其中影响较大的还有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而这后面三种如今的影响力已经完全不可跟昆山腔同日而语。但是在历史上,弋阳腔却是其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南戏唱腔。

昆山腔四大名腔(世人皆知昆山曲)(1)

何为南戏?

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市民经济的发展,宋时尤盛,当时的温州地区是南宋除都城杭州以外最为繁华的城市,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众多商人艺伎纷至踏来,戏曲艺术由此迅速发展起来。由此在温州便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剧种——南戏。

这种源于两宋之交的温州地区的剧种,历经二百多年的时间,直至元末明初,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地方戏曲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南戏对南方后来戏曲唱腔影响很大,明后南方很多的声腔剧种都是在其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并称为南戏四大声腔。

昆山腔四大名腔(世人皆知昆山曲)(2)

南戏四大声腔中海盐腔最早,是当时流行的唱腔,而后海盐衰微,昆山而起,因此有“旧凡唱南调,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之说,昆山腔的振兴,有赖于其水磨调之功,行腔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特点,到了明万历时,已经形成“四方歌曲,必宗吴门”。而一直在民间流唱的是弋阳腔,它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特别是到了明末清初,获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由依附昆曲剧目“改调歌之”,变成独立创作剧目,逐步达到与昆山腔分庭抗礼。

在这四大声腔中,余姚腔和海盐腔的湮没较早,昆山腔虽在不同地域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流派,但总体脉络不失简单清晰,唯有弋阳腔流布广泛,变异甚大。

源远流长的弋阳腔

弋阳腔是南戏流传至江西上饶弋阳一带,与当地赣方言和汉族地方音乐所融合而成的一种唱腔,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汉族戏曲声腔。至于起源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南词叙录》记载中可以看出,明朝嘉靖年间,近至江西周边的福建、广东、湖南等地已经有弋阳腔流传,稍远处的贵州、云南等地也有分布,而最远处已经到了京都北京。可见其的分布流传已经很广,戏曲大家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也记载过:“自徽州、江西、福建具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

昆山腔四大名腔(世人皆知昆山曲)(3)

由此我们可知明初就已经远至云南、贵州等偏远地区,那么弋阳腔的出现绝对不会太晚。从戏文传到弋阳一带,历经当地打磨融合弋阳方言,渐渐发展出新腔调,而从新腔发展成为横跨整个南方一带的大声腔,必定历经百年时间,至迟应在宋元之际就已经产生。

灿若繁花的弋阳腔

弋阳腔拥有很强生存能力的原因是因为它地特点——“错用乡语”、“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意思就是这种腔调能够入乡随俗,在流传过程中可以,能够吸收当地方言土语、民间小调,从而衍生出很多新的小唱腔。例如乐平、徽州、青阳等变体或支脉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新唱腔,随着这些变体的出现,到了明代中期逐渐形成了一个包容广泛的戏曲声腔系统。因这些唱腔都具有弋阳腔用锣鼓节拍和帮腔的特色,而被统称为高腔系统。而昆腔因为低于弋阳腔,也被称作为低腔。

昆山腔四大名腔(世人皆知昆山曲)(4)

而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弋阳腔的高腔系统也越发的多。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四平腔、京腔、卫腔等等。而弋阳腔在这种情况下,不断融合发展,演唱形式和曲调的格律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其一:吸收了余姚腔滚唱的形式。这种表现主要体现在弋阳腔在演唱过程中,唱词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元素,而是跟曲相融,两者能够充分的合二为一,浑然天成,丝毫没有违和感。

其二:在曲牌体的演唱过程中加入了板腔体的演唱方法。早期的流传于江西一带的弋阳腔一般都是一人唱曲众人和之,而到了后期的弋阳腔已经有“紧版”和“慢版”之分。所谓的“慢版”、“紧版”便是板腔体最为突出的演唱形式。

其三:与俚歌北曲产生交融。由于北曲和南戏的差异,使得原本就字多腔少的北戏本通常不能被南戏所演绎。但是弋阳腔却能够很好的跟这种戏本融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弋阳腔同样也是腔少字多,而昆腔则截然相反。

昆山腔四大名腔(世人皆知昆山曲)(5)

雅俗之辩弋阳腔

弋阳腔不同于昆腔的雅化道路,弋阳腔所走的是大众趣味。从明代开始,弋阳腔就一直被崇尚昆曲的士大夫们认为是昆曲之外的变曲,而这就是所谓的“花雅之争”,花就是低俗,高就是高雅。弋阳腔作为民间最为典型的戏曲,在民间虽然广为流传,但是却不被士大夫们看好,一直也没能受到官吏士人的待见,直至明万历年间。

明嘉靖三十八年,明都北京的弋阳腔已经十分活跃。当时的公卿缙绅宴饮雅集都会喊来弋阳腔班子表演助兴,到了万历年间更盛。明朝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记载:“(京师)若套子宴会,但凭小唱,云请面即面,请酒即酒,请汤即汤。弋阳戏数折之后,各拱揖别去。”这所描绘的便是万历年间富贵人家宴客的场景。

明万历是弋阳腔发展历史的重要时期,弋阳腔除了盛行于京都和豪门富贾,还奉命进入皇宫进行演出。《万历野获编补遗·禁中演戏》记中曾经记载:“至今上(按指明神宗)始设诸剧于玉熙宫,以习外戏,如‘弋阳’、‘海盐’、‘昆山’诸家俱有之。其人员以三百为率,不复属钟鼓司,颇采听外间风闻,以供科诨。”原本皇宫内演出的一般都是北曲,虽然以弋阳腔为代表的南戏早已在北京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但是未能进入皇宫就相当于未被官方认可。这一次进入皇宫表演,意味着弋阳腔从下里巴人转型至阳春白雪的开始。原初的民间情味,也在日后逐步转变为“雅部”。

昆山腔四大名腔(世人皆知昆山曲)(6)

至清初,流传至北京的弋阳腔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高腔或京腔。清朝文人王正祥为京腔核腔定板,制订完整的曲谱,润色音乐和曲辞,着意改变其“旧时宗派浅陋猥琐”之弊,最终让弋阳腔脱离浅俗走上高雅之路。由此弋阳腔基本成功地完成了都市化改造,不仅有了严格定腔定板的曲谱,而且在语言、音乐风格上也越来越向北京观众的审美观靠拢。

随着弋阳腔的日渐严格,皇宫内的弋阳腔演唱也变得更多,由此康熙皇帝便亲颁谕旨,对内廷习演弋阳腔做出了具体规定,称其为“弋阳佳传”。由于有了康熙皇帝的称赞,弋阳腔也备受此后历代清朝统治者的青睐。而也正是因为康熙皇帝谕旨中对保存古弋阳腔原貌的特别要求,清朝所存剧本与昇平署记录中,所有的弋阳腔剧本、存目也都重新标识为“弋”,而非“京(腔)”或“高(腔)”。原本处于“花部”的弋阳腔也成为了昆腔以外第二种被列入“雅部”的唱腔。

一曲传承六百年,一腔唱尽万家欢

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弋阳腔几经起落,一代又一代的弋阳腔传承人经过其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守护了这一曲曲动人的旋律。

昆山腔四大名腔(世人皆知昆山曲)(7)

弋阳腔秀美婉转如莺歌曼舞,激越高亢似金戈铁马。通俗朴实、空灵缥缈宛若行云流水,其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在明清上可达贵族下可至平民,盛行民间。至今在弋阳县境内,仍然保存了诸多古老戏台,一座座古戏台历经风雨而屹立长久,似乎在向世人诉说它曾经的繁荣和沧桑。

藤树先生说:

一曲唱罢爱与恨,一朝看尽兴与盛。弋阳腔,很美。我们且在她的婉转悠扬中欣赏古老的曲调,在她的娓娓诉说中聆听流传百年的故事,在她的抑扬顿挫中走近那段我们未曾抵达的岁月。


(感谢阅读,突然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文献:

《南戏的流传与变异》

《弋阳腔的发展》

《明清戏曲考》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