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沙晚报网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 石祯专)寒假来了,面对琳琅满目的校外培训课程,哪些合规、哪些涉嫌违规?评判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记者18日从湖南省教育厅获悉,《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已经下发,对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的适用范围、原则、依据、标准、机构、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各地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办法》自2022年1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学科类校外培训和非学科类区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科类校外培训和非学科类区别
来源:长沙晚报网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 石祯专)寒假来了,面对琳琅满目的校外培训课程,哪些合规、哪些涉嫌违规?评判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记者18日从湖南省教育厅获悉,《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已经下发,对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的适用范围、原则、依据、标准、机构、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各地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办法》自2022年1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
从培训目的、内容、方式以及结果评价四个方面评判
《办法》明确,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经教育行政部门依法依规审批成立的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的校外培训,均适用于该《办法》。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高中阶段学生开展校外培训的,参照执行。在开展分类鉴别工作时,要求坚持“从严规范”“科学严谨”“统筹协调”“与时俱进”等原则。
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主要从培训目的、内容、方式以及结果评价等 4 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综合评判。
符合以下特征的,鉴定为学科类培训项目。1.培训目的:以教授学科知识与培训技能为导向,旨在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成绩。2.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日语、俄语等)、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3.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4.结果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以学习成绩、学科类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符合以下特征的,鉴定为非学科类培训。1.培训目的:以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旨在发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拓展学生兴趣爱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2.培训内容: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其他学习内容。3.培训方式:以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综合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运动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活动为主要过程,培训形式以学生实践探索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无片面强化相关学科听、说、读、写、算方面的应试培训。4.结果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综合素质水平与发展,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注重教、学、评一致性,不涉及学业成就与学科类考试成绩。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
《办法》提出,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按照“分级指导、逐级负责”原则,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各地应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适当的工作力量,保障分类鉴别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相应的管理需要,成立鉴别专家委员会,或委托所属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工作。省级分类鉴别工作由省教育厅委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
鉴别机构实行属地分级管理,县(市、区)级鉴别机构负责对辖区内所审批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市(州)级鉴别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所辖各县(市、区)的鉴别工作,对县级有争议的鉴别结果进行复议鉴别;省级鉴别机构负责统筹规范和指导全省的鉴别工作,对市州有争议的鉴别结果具有最终决定权。
跨区域连锁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分类鉴别,由开展培训所在县(市、区)鉴别机构负责鉴别,鉴别结果需报上级鉴别机构备案。其中,市内跨县(市、区)连锁办学的培训项目鉴别结果报市级鉴别机构备案,省内跨市(州)连锁办学的培训项目鉴别结果报省级鉴别机构备案。
在其他主管部门开展非学科类培训管理过程中,根据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可协助提供有关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意见,并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各级鉴别专家委员会或者受教育行政部门委托鉴别的专业机构应组建“鉴别专家库”。专家成员主要从相关学科与课程、教育科研、教育管理专业人员中遴选,并有一定数量的法律专业人士。
鉴别结果通过官方媒体或官网向社会公布
根据《办法》,鉴别程序包括:鉴别工作提出、申请受理、鉴别实施、结果认定、送达与公布等,培训机构或相关主体单位对鉴别结果有异议的,可向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分类鉴别:1.培训机构无法自身明确项目类别的,可向本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分类鉴别;2.相关职能部门在各类检查(包括例行年度检查)、学科备案等工作中无法精准判断,需要明确培训项目类别的,可向本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分类鉴别;3.被投诉举报而无法精准判断培训项目类别的,本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进行分类鉴别;4.由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本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颁发办学许可证时,根据工作需要对培训项目进行前置分类鉴别。
申请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时,需要提交申请报告、申请表、佐证材料等,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接到申请后三个工作日内予以受理。项目分类鉴别由鉴别机构按照“一项一组”模式,分项目单独具体组织实施,专家鉴别小组采取审阅资料、实地查看、随堂观课、访谈相关人员等多种方式,综合研判培训目的、内容、方式、评价等具体情况,作出科学、公正的鉴别报告。同时,原则上应在受理之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鉴别工作。
鉴别机构根据专家鉴别小组审核评议情况作出鉴别结论,明确培训项目属“学科类”或“非学科类”,并向同级教育行政部门书面报告,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后形成鉴别结果。教育行政部门将鉴别结果送达申请鉴别的校外培训机构或相关主体单位,并通过官方媒体或官网向社会公布。鉴别机构应将鉴别结果和专家鉴定报告等相关资料归档,分级建立“鉴别案例库”。“鉴别案例”可作为同类培训项目鉴别认定的参考。
“跨界”开展校外培训,一律认定为学科类培训
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上下联动、分级指导,对各地鉴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及时跟进指导、纠偏矫正,确保操作落实步调一致、不走偏、不走样,避免出现同类培训项目在不同地区给出差异鉴别结果。各地要认真总结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工作,形成并更新典型案例资料库,促进信息互通共享,推动一线鉴别工作更加准确、高效。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校外培训学科类培训工作的日常监管,结合“年度检查”“学科备案”等常规工作建立督查长效机制。从事鉴别工作的人员要严守廉洁纪律,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工作程序,不受外界干扰,不得徇私舞弊,确保鉴别结论真实、客观、公正。校外培训机构应落实自主管理责任,对开展的培训项目类别进行自我研判、自评自查,自觉按照“学科类”或“非学科类”的相关管理要求,规范开展校外培训。对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审批部门视情节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发现“跨界”(既有学科类又有非学科类培训项目)开展校外培训的,一律认定为学科类培训,防止借“非学科类”培训之名行“学科类”培训之实,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