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时,正是淡水鱼交易活跃的时段。

嘉燕市场的广场商铺前停满各式暗红色大渔车。套上长筒雨靴的小工爬上车,娴熟地抄起鱼网,将活蹦乱跳的鱼,从这一车“抄”到了那一车。渔车旁的店铺门口,大盆小盆也满是扑腾的鱼,黑鱼、鲫鱼、草鱼、花鲢鱼……一群人正埋头挑鱼。

“渔车上打赤膊的是商贩小工,挑鱼的是下游商户。”上海嘉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周辉说。

位于嘉定一隅的嘉燕市场是上海第一大淡水鱼集散地,年销售额达80至120亿元,淡水鱼约占上海市场80%的份额,小龙虾占到市场50%的份额。自铜川路等水产市场关闭后,一部分商贩转到嘉燕,这里对接全国5000多个养殖基地,每天有近40万公斤鲜活淡水鱼从这里销往上海各大菜场、超市以及盒马、叮咚等平台,同时辐射江苏太仓、苏州、昆山,浙江嘉兴、湖州等地,价格影响着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淡水产品销售行情。

交投活跃的背后,有一张数据大网实时滚动。2017年,嘉燕市场开始数字化转型,建立了一个全程闭环管理的数字追溯系统,来采购的商贩只要扫二维码,就能知道鱼的原产地。

眼下,很多传统行业都在谋求智能化改造,而在淡水鱼交易领域,这还是新鲜事。一场舌尖上的数字化转型在嘉燕市场悄然推进。

二戈寨水产批发市场小龙虾(嘉燕水产市场的)(1)

经营户看着市场一点点长大

一场大雨过后,无塘河泛着泡沫,空气里散发着鱼腥味。

46岁的赵应奎正遥控着自家的渔车交易,嗓门有点儿大。“今年淡水鱼涨得厉害啊,鲫鱼已卖到了加州鲈鱼这种特水鱼的价格,花鲢批发价直逼15元。”

他家租用的是73号档口。“每天我们要运两车鱼,大概1.3万公斤。”他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他这个档口要卖500万公斤左右淡水鱼。

赵应奎是淡水鱼这行的老法师了。之前,他在沪太支路水产市场做批发,一干就是10多年,那边市场关闭后他搬到嘉燕市场。“好的话,一天利润可达2到3万元。但风险也是有的。”说到这,他高亢的嗓音减弱了几分,“因为运输过程中的疏漏,我隔壁那家商贩前天亏了5万元。”

赵应奎上游对接的是安徽、江苏等地的养殖户,都是他多年打交道的老客户。“以前经常要跑养殖场,现在关系稳定了,那边装好鱼我即使不打款也没事,彼此信任。”下游,他也积累了不少客户,大客户一次来拿个一两千公斤,散户他也做。鱼卖得紧俏时,他会给熟悉的老客户留一些好鱼。“都是常来的,做老生意嘛。”

在沪太支路那会儿,赵应奎一天最多做一车生意。2016年转到嘉燕市场后,眼看着市场一点点变大,交易越来越活跃,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一车增加到了两车。“这里交通方便,大货车开得进来,市场也大,不仅上海,周边昆山、太仓的客户,都到我这里拿货。”

二戈寨水产批发市场小龙虾(嘉燕水产市场的)(2)

目前,嘉燕市场共有经营户238家,淡水鱼档口74户,其中有光明渔业等国企,通威这样的上市公司,也有像赵应奎这样的个体商户,一个档口一天做一到三车的交易。行情好的时候,一车能赚5万元。

档口26号是丁海一家,上海本地人,在嘉燕租借了一套两室两厅,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市人大执法检查组上门时,屋里稍有点乱,但生活气息满满。

“小日子过得不错啊!”丁海听了嘿嘿一笑,“今年行情还可以。”丁海家的渔车是自己的,他这套房的年租金是2万元,档口摊位费8万元,还雇了几位小工。

丁海的供应商主要是常州养殖户,“我们拉回来的鱼一般都没问题,不用担心检测出问题,因为可以追溯到上游养殖户,我们都有联系的。”

赵应奎也不担心检测,他扬了扬手中的身份“二维码”。“以前通知抽检,渔车是不敢开回来的,就是开回来,也不敢卖。现在尽管来检。”赵应奎笑道。

原来,这个“二维码”才是嘉燕市场与他此前待的市场不一样的地方。

传感器探索曾是一段弯路

5月到10月,天气转热,鱼容易得病。一下雨气温下降,水塘降压,鱼一上一下就容易得肠炎,有的养殖户会用抗生素。

“鱼发病有个过程,一般休药期是按‘500度日’算。”周辉说,当水温25℃,至少需停药20天以上,两者相乘即“500度日”,才能把抗生素挥发掉。“能治好的就治,如果发现治不好,有人就会想方设法让鱼迅速进入流通市场,尽早卖掉。”

这是食药监局检测的重点项目之一。用药可能发生在各个阶段,一旦发现抗生素超标,因为无法说清来源,往往都是经营户“吃进”。这也是他们最担心的事,不仅生意白做,还要交一笔不菲的罚金。

怎么让交易环节变得更透明,变得可追溯?嘉燕一直在思考。“我们在初具规模的阶段订立了两个目标,‘互联网 水产’构建‘智慧农批’,想通过‘智慧农批’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鱼。”周辉说。

二戈寨水产批发市场小龙虾(嘉燕水产市场的)(3)

2017年始,嘉燕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奥科美科技公司启动了淡水鱼批发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完成了国内第一套鲜活产品批发智慧云端建设。通过数字化管理,延伸到5000多个养殖场或合作社,通过大数据平台监控渔场了解销售信息,再依托追溯管理系统监管每辆车的运行轨迹,实时监控运回上海的淡水鱼量。

“淡水鱼这块一直没人做,我们是全国第一家尝试用大数据做这块市场的,不过也走过一段弯路,代价相当大。”说起那段经历,周辉有点激动。

为了在线监测鱼苗的安全,他们在养殖户水塘放置了一些传感器。一开始,数据都正常,两个月后,数据全线飘红。“传输回来的数据都过了红线,难道鱼都受了污染?”周辉说,公司派人去文山养殖户调查,发现因为在水里的时间过长,传感器被缠绕青苔,数据因此失真。

渔车上的试验同样以失败告终。此前,渔车一度是被怀疑用药的一道环节,公司在5辆渔车上做传感器试验,每个圆柱装一只价格25万的传感器,一辆车装7只传感器,结果数据也不对。“车箱用的是井水,里面最多放点海水晶和冰,用液氧(零下200多摄氏度)供氧,此时鱼是休眠状态,即使投抗生素,鱼也吸收不了,而且我们检测的是鱼背,不可能检鱼肚肠。”

这套设备投了几十万元,结果打了水漂。“想法很好,实现很难。传感器监测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嘉燕开始意识到,大数据监测的目标不是鱼,而是交易环节上的人和车,通过人和车的实时监测,鱼也被溯源了。

溯源系统让每条鱼有迹可循

传感器实验失败了,大数据溯源却是越做越好。

“所有进入市场的采购商必须持有嘉燕颁发的采购通行证,一人、一车、一证才能进入市场,而所有持证人员在办理采购证时必须有营业执照或企业出具的采购证明。”周辉说。

位于嘉燕市场的2楼办公楼里,墙上挂着四块大屏,上面实时显示着交易数据,5000多个养殖场点位分布在一张中国地图上。

二戈寨水产批发市场小龙虾(嘉燕水产市场的)(4)

嘉燕市场大数据平台

记者看到,屏幕上实时滚动市场中的每张运单,车牌号、车所经过的路线、养殖场规模等信息都一目了然,“这辆渔车从什么地方运回的,位置的经纬度多少,都一清二楚。你看,这部车终点是兴化,这个运单就不回嘉燕市场了,司机可能明天装别的东西再回嘉燕。”周辉说,目前这个系统已从从1.0版本迭代到4.0版本。

从屏幕上可以获知不少信息,纵向的一列显示15个交易单品,交投活跃的是鳊鱼、鲫鱼、黑鱼、加州鲈鱼和草鱼,还可以推出一些输运走向,比如云南的罗非鱼大批运到上海,上海的鲫鱼运到云南了。

大屏上还设了一个排行榜,排第一的是69档口。“这是一家国企,最多时他们一天要装11车。”

就靠这些信息,能管住上游所有的养殖户吗?周辉讲起另一块大屏的数据,上面分布着另一张网——产地经纪人网络。“就是我们的信息员、守门人,一个村庄或一个镇一般有2位经纪人,都是当地农民。在屏幕对应的就是绿点,他们负责监督这些养殖基地,把鱼看好,如果有什么异样,第一时间会告诉我们,数据也会上传网上。”

这支经纪人队伍在全国有五六百人。周辉说,各地农民对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都很敏感,比如在安庆花亭湖,当地农民决不允许养殖户撒化肥。

“一家抽检出了问题,往往那一片都有问题,这样的养殖户,我们就会淘汰。”周辉说,凭借这个溯源系统,市场在管理上实施“末位淘汰”,用他的话说,“靠谱的养殖户进来,不靠谱的不允许进场。”

周辉对日本的筑地市场非常推崇。他曾到那里考察过几次,这是一个历经数十年世袭积累下来的成熟市场,实施席位制,嘉燕市场历史没有那么久,但通过大数据可以打造信息透明的信用平台。

二戈寨水产批发市场小龙虾(嘉燕水产市场的)(5)

大数据前,这样的末位淘汰,让人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以前,市场一旦检测出问题,上游养殖户会互相推卸,经营户无奈罚钱,追溯系统让这种格局变了。“上周你们来的时候,我们还是5010多家养殖户,这次只有5000多家,因为淘汰了几家。”

“就是每天检,我们也不怕,都一清二楚呢。”一旁的赵应奎笑道。

“长江禁捕的鱼也进不来了,因为没法溯源。”周辉补充道。

下游交易数据还未形成闭环

上游的数据做到了溯源,可是在下游,还缺一环。

嘉燕市场对接全市854个菜场、1300多家菜店等,有江杨等农贸市场,有大餐饮,也有小菜店,还有盒马、叮咚等互联网平台企业。

73鱼档口都卖给了谁?“鱼去哪里了,目前这块数据还没上网。”周辉坦言,来这里买鱼的客户进门时,会留下身份信息,但他们与73家档口的具体交易信息在商贩那里。

人大执法检查组视察时,档口经营户拿出来的账本,是简单的手写本,记得很粗略,“谁要单子,我们就提供;如果不要,也不会主动提供。”商户说。

嘉燕市场知道卖出的总数,但不知道具体的分配。而这一环,显然光靠市场做不下去。“我们大数据程序都做好了,但这需要下游菜场的推动,下游如果向商户索证索票,我们市场才有权留下交易数据信息。”在周辉看来,数字化转型需要上下游打通,让整个产业链实现全程封闭管理。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一环。

二戈寨水产批发市场小龙虾(嘉燕水产市场的)(6)

去年,浙江万象市场从嘉燕引进了数据追溯系统的版权。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很快做到了上下游的全程数据对接。“没想到他们比我们推得还快。”

夜里11时,档口的鱼卖得差不多了,大渔车正在清洗,经营户们忙着为第二天进货做准备。

忙碌了一天,周辉还在算着一本账。

嘉燕市场从原来的汽配城转型而来,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路面等着修,漏水的房子待修。渔车换水需进入集中区,老旧管道改建也要推动,这些都是一笔大开支。不过,他依然想把改造的重头放在“下游”这环。

生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淡水鱼交易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未来是什么样?

这几年的运行下来,大数据溯源不仅对食品安全、长江禁捕做到了前端溯源,在疫情期间也发挥了作用。去年,疫情突发封城封路的那个阶段,嘉燕市场通过大数据平台监控的5000多个渔场,了解销售信息,再通过追溯管理系统监管每辆车的运行轨迹,实时监控运回上海,保证了供应的淡水鱼量。

大数据的效应也超越了上海一城。目前,嘉燕市场成为长三角城市淡水鱼的一大集散地。“我们跟外面的市场是打通的,我们可以支援他们,他们也可以支援我们。”G20杭州峰会期间,当地淡水鱼市场封闭,是嘉燕市场保证着杭州城50万公斤的日供应量。

云端数据,也让嘉燕公司对这个产业链的重塑有了新的认知——传统农批市场商品从养殖场到消费者中间环节的信息不透明,无法追溯来源。商品供应链过程信息存在被篡改、被伪造的风险,发生商品质量或安全问题时难以回溯和追责。如果运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商品从产地到中间商再到消费者,中间产生的所有运单,物流处理情况,进行360度监控。通过互联网 物联网技术,让消费者对自己购买的任何一件商品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产地源头、中间商户等追溯。同时区块链可以实现多方共同记录溯源信息,消费者可查询验真。保证溯源信息一旦记录后无法删除、不可篡改。在保证商业隐私的同时,支持全流程交易历史记录的审计、回溯,这样就能让老百姓吃上真正放心得鱼!

这倒是有点互联网人的味道了。

事实上,嘉燕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也引来互联网公司的兴趣。“在算法技术上,他们确实有优势,但他们没我们懂鱼。”说这句话时,周辉意味深长。互联网公司选的都是一种规格的鱼,力求标准化,“可是,养殖塘的鱼长得都一样大吗?他们显然不可能把整个养殖水塘都包下来。”

眼下,互联网对各个行业的改造升级无处不在,“在我们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用大数据去追溯活鱼的,因为这很难。”

二戈寨水产批发市场小龙虾(嘉燕水产市场的)(7)

他顿了顿说,这和其他行业还不一样,因为我们做的是生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鱼是活的,很难被标准化。你以为让每条鱼都有个二维码是溯源吗?那是误区,事实上我们记录的是人的活动。”

他给记者演示鱼的吃法,“好的鱼简单蒸一下,不用加什么调料,味道就很鲜。淡水鱼在淡水环境长大,有人会撒一把盐,鱼越喝越渴,越渴越喝,这让鱼会活得久一点,但鲜美就被冲淡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技术手段留住这个鲜美,而不是反之。”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王海燕 题图来源:王海燕摄

来源:作者:王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