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出自汉乐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那时候还不是这个名儿,那时的题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众所周知,《孔雀东南飞》是个爱情悲剧。

其中很多美好而灵巧的意象,不仅使故事更形象,更侧面反应了作者的创作思路与思想感情。

一、意象中的悲剧性 1、孔雀向东南,预示故事结局的悲剧性。

文章开头写“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古说起兴,是触情。文中的孔雀是向东南的何谓呢?

有则早期神话说:“昔者,共工与帝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说潦尘埃归焉。”

在原始神话里,天是在西北侧的,向东南是阴界,地府。孔雀向东南而去,实则早早确定了死亡的主题。

这一开始便注定了是个悲剧。

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以孔雀为意象(一则意象灵巧的爱情悲剧)(1)

二、蒲苇与磐石预示着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剧性。

春季蒲苇根开始发芽,并不断的分枝生长,生在湿地或沼泽中,坚韧不易弯折,到冬季即枯萎。《孔雀东南飞》中说:“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是仲卿与兰芝情的极致体现。

到后来焦仲卿跟母亲告别时说:“今日大风寒,寒风催树木,严霜结庭兰。”寒风将至,任蒲苇再坚强,再用力,但其实已经没了韧劲,这是蒲苇的宿命,也像他们的爱情一般,要终结在寒冬里。

磐石厚重、坚定,有诗《驱车上东门》上记:“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表示寿命的不永长,把磐石用到这,是因着磐石的坚定、永久。无论他们的后路如何,情却是永固的。

后来府吏向母亲告别时又说:“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希望他母亲的寿命如南山的石头一般长久。这岂不是对他母亲专制无声的嘲讽?他已作好赴死的打算,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定,永世不易,却望母亲长命百岁。这是精神上的不屈与反抗。

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以孔雀为意象(一则意象灵巧的爱情悲剧)(2)

三、梧桐寓意情感寄托的悲剧性。

在春秋战国时期,梧桐因着一则寓言,隐而有高洁的意思。故事记在《庄子》一则中:“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鹓鶵所栖,必是梧桐。

俗语说:“家有梧桐树,尤待凤凰来。”当然,《山海经·南山经》中有记:“有凤凰,鹓鶵。”

鹓鶵便是凤凰。这里的待凤凰,亦是寓意吉祥的意思。种梧桐,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而到后来,梧桐成了凄凉的象征。如元朝徐再思有诗《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道尽了悲凉。

梧桐在此应有了高洁的意思,是指代他们爱情的纯粹,也因着这份纯粹显出无限凄凉,栽梧桐也体现了作者的强烈同情。

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以孔雀为意象(一则意象灵巧的爱情悲剧)(3)

《孔雀东南飞》一文,故事的走向应是在人情理之中的,但读来,却让人无限怅惘。作者将极致的悲剧意味蕴含在意象中,亦在强烈的情结冲突中插入批判。

1、人物行为对比

文章对兰芝的美与好有极为细致的描绘:“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么美好的一个女子,但焦母并未善待她,而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日以继夜不断织,即使这样,还是被遣归了。

将两人物形象对比得特别明显,更突出了焦母的刻薄,兰芝的无助与绝望。其批判昭然若揭。

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以孔雀为意象(一则意象灵巧的爱情悲剧)(4)

焦母为何会这样呢?

因为社会矛盾加剧,致使官僚间往来频繁,更出现官官相护的情况。古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便是这个理。焦仲卿在太守府作官吏,虽官阶低微,但到底是出仕了。

所以焦母会说:“汝是世家子,仕宦于台阁。”到底是官家,这是焦母的得意,也是焦母的焦虑。因凭焦仲卿小小的官吏身份,是很难光耀门楣的。眼看他望前的路一片茫茫,焦母很忧心,所以开始百般挑剔儿媳,到最后要休了她。

其实焦母有她自己的考量,兰芝的家室无以帮衬仲卿,她便想让焦仲卿娶个家族中更有身份地位的小娘子,以此来提升焦仲卿的地位。

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以孔雀为意象(一则意象灵巧的爱情悲剧)(5)

兰芝的家人更是如此,亦是运用的对比之语:“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的哥哥内心的计较,先嫁府吏再嫁郎君,确实是为了妹妹吗?也不是。他的考量同焦母一样,一样是为了前途与功利。

2、人物情感对比

在焦仲卿同阿母告别时,让焦母照顾好自己,已有了赴死的打算。但焦母仍放不开。生死一线间,她的最后一搏,牢牢抓住的依旧是功利:“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这大概也是焦仲卿放弃母亲的理由吧。生死情义在焦母这儿都显得无足轻重了,他不再求了。因他知道没有用的,也知道自己不会再妥协。所以他选了情就了义。

在焦母与仲卿的对手戏里,情感的单薄与强烈,如两道劈开的光。最终,仲卿败下了阵,但焦母却输掉了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