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史上,马,是一个永久不衰的题材。
从汉代开始,骑马或马车便是身份的象征,因此在汉代壁画中有大量车马题材的形象。到了唐代,马鞍文化盛行,形成鞍马题材的绘画形式。
在中国近代美术这一块,徐悲鸿的马成为了标志性符号,可以说徐悲鸿的马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他笔下所绘的骏马图享誉海内外,尤其是他笔下最为出名的《奔马图》。
1941年的秋天,二次长沙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日寇占领了长沙,当时徐悲鸿为给抗战募捐远赴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得知消息,心急若焚、彻夜难眠,月色中饱蘸浓墨,《奔马图》一气呵成。
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展示一下这样的马究竟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呢?
徐悲鸿画马步骤图解
一、轻型马体
依体态特征,马可以分为轻型马、重型马、小型马三大类型,悲鸿马显然是在轻型马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
二、高长马颈
高长型是徐悲鸿马的变型特点。
注意观察悲鸿马的颈部高度。重型马的颈厚而短。轻型马的颈长而薄,悲鸿马显然更加拉高了长度。从示范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头与背的相互位置,从中可以看到颈部的提升程度。
悲鸿马的颈部在正侧角度进是基本上不变型的。这个角度如同背面正面一样,拉长了颈部反觉不舒服,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所以说拉长与否,是以美为目的的。如左下图颈部拉长感觉不舒服。
三、夸张的马腿
四肢较正常马要长,这是悲鸿马的变形之一。
四、眼鼻要大
眼鼻的结构也很复杂,悲鸿马分别将它们概括为一个圈和点。窄脑门、大鼻孔、大眼睛的马品种优良,从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三点悲鸿马都具备。鼻孔大的马肺活量也大,这种马善于奔驰。
五、马尾要动
轻型马尾毛较少,重型马尾毛浓密,悲鸿马汲取了重型马尾的特点,同时增强了它灵动并加以夸张,使之处于一种“动”的状态。即使是静态马,其尾也是摆动的,从而增强了马的形态美。重型马尾根紧贴臀部,轻型马尾则距离臀部有相当的距离。
悲鸿马尾运笔犹如兰花,落笔先重后轻,渐出干笔。如书法运笔,流畅而飘逸。用笔要有交错变化。要注意动感的虚实变化。角度的尾部透视变化大,在笔墨塑造中要考虑到这些特点,先浓后淡,先实后虚,先重后轻,是要遵循的原则。
与鬃相比尾部动势、变化、活动范围、透视关系等更大,因此,加强尾部的练习很重要,悲鸿马的尾部造型舒畅,概括性强,动势大,样式多,是画马的典范。行笔从左向右是通常的画法,从右向左则较难掌握。
六、鬃毛丰满
要先画深墨层,次画淡墨层。行笔要速疾,实入虚出,水分要少,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与笔之间要相互交错,才有厚度;稍干后即补以淡笔,使鬃毛更加丰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