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苏轼(第50期题西林壁-)(1)

题西林壁 苏轼(第50期题西林壁-)(2)

注 释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 苏轼(第50期题西林壁-)(3)

译 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 苏轼(第50期题西林壁-)(4)

赏 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的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题西林壁 苏轼(第50期题西林壁-)(5)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并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题西林壁 苏轼(第50期题西林壁-)(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