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1年,刚刚继位的秦孝公面对咄咄逼进的山东六国和孱弱的秦国,向整个战国所有的大小国家发出《求贤令》,以期求得能辅佐他强盛秦国完成霸业的人才。

中华上下五千年30集商鞅变法(革故鼎新改革者)(1)

求 贤 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求贤令一出,天下震动。魏国的一个人看了求贤令后思索到:这个求贤令可不一般。一,先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无能,开创旷古先例。二,追求的雄霸天下的大计而不是平平常常的治国之策,在一个国家还很弱小被人家鄙视的时候却能做鲲鹏展望,生出吞吐八荒之志,厉害!三,胸襟开阔,敢与有功之臣共享天下。仅仅这三点,堪称真心求贤。合我的心!于是这个人便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秦国,书写他人生的辉煌!

中华上下五千年30集商鞅变法(革故鼎新改革者)(2)

这个人就是商鞅,此时他还叫卫鞅呢。卫鞅原本是卫国的庶出公子,喜欢刑名之学,后来到魏国相国公孙痤的府里当了一名中庶子,也就是相国秘书。这个公孙痤“为政中常,相人第一”,也就是工作能力一般,但看人看得准。经过几年在一起工作,他发现卫鞅非常有才华,就向魏惠王推荐,结果魏惠王没有重用卫鞅。

当卫鞅得知孝公招贤纳士之后,立刻赶往秦国,通过权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第一次用五帝之道劝说孝公,结果都把孝公谈得打瞌睡了。第二次见孝公用三王之道劝说孝公,孝公都睡着了,等卫鞅一走,孝公把景监叫进来一顿批评:你给我推荐的什么人呀?这哪是人才呀?景监找到卫鞅:你怎么和孝公唠的?他很不满意。卫鞅笑着说道:“再来一次吧,一定会让他满意的。”

接着第三次与秦孝公见面,用霸道劝说秦孝公,指出强国的五个特征:其一,人口众多,民家富庶,田业兴旺。其二,国库充盈,财粱经得起战争消耗和应对灾荒。其三,民众与政府同心同德,像胳膊使用手指似的。其四,法令稳定,人人遵守。其五,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可是这些,秦国一样都没有,所以,秦国如果想要强盛起来,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孝公终于找到了感觉,但没说什么。待卫鞅走后,把景监叫来:“你推荐的人符合我的口味,可以深入谈谈。”于是,卫鞅第四次进宫与秦孝公用帝王之道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孝公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地膝盖在坐席上往前挪,最后都与卫鞅挨上了。就这样谈了几天后,秦孝公决定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

中华上下五千年30集商鞅变法(革故鼎新改革者)(3)

说干就干,卫鞅立即为秦孝公送上他早已了然在胸的变法大纲——治秦九论:

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

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

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

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

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

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

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

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

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变法政令一出,天下震动!老百姓一看,没有主人的土地可以随便开荒耕种了,谁开荒耕种就是谁的,种地回种好了,产粮多了还能的爵位?变法之后应该向政府交多少税都是有规定的,都写得明明白白的,再也不糊涂了。尤其是,不论你是什么出身,在战场上只要勇敢冲锋,杀敌杀得多,就可立功封爵位,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那还说什么?干吗?干呀!战吗?战呀!可是,这政府说话算话吗?可别不算数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30集商鞅变法(革故鼎新改革者)(4)

卫鞅也意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于是他在栎阳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赏十镒金,老百姓都围着看,谁也不动手,其实谁都明白:这根木头扛到北门不费啥劲,关键是政府能给金子吗?那个左庶长别是扯着玩儿吧?卫鞅一看没人扛,涨价,二十镒怎么样?没人扛,三十镒,没人扛?五十镒!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我试试,就是不给钱我也没失去什么。说罢扛起木头就走向北门,大家跟着后面看热闹。扛到北门刚放到地下,一个官吏立刻送来五十镒金子。哇!人群沸腾了,真给钱呀!我怎么没扛呢?人们终于相信政府说话算话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30集商鞅变法(革故鼎新改革者)(5)

老百姓是相信了,可是大部分公室贵族却不理这一套。我们世代享受特权,凭什么到你这就取消了?不打仗不立功就要削去爵位,那些老百姓无论种地还是打仗,只要成绩突出就可以封爵,这不乱套了吗?我不按照你的新法去做你又能把我咋样呢?卫鞅遇到了最大的阻力。能否突破,决定变法的成败!这时可巧不巧,太子犯法了!秦国上下尤其是氏族阶层齐刷刷看向了卫鞅,你怎么办?你能怎么办?卫鞅说:“法令在全国能不能实行,关键看上层能不能实行。”可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卫鞅再怎么的也不能对太子施加刑罚呀,太子的老师没教育好太子,那就领刑吧。于是割去了太子左傅嬴虔的鼻子(劓),在太子右傅公孙贾的脸上刺字(黥),嬴虔可是 秦孝公的大哥,太子的大爷呀。这下秦国老百姓还是公室贵族阶层都老老实实遵守法令了。

经过十年变法,秦国老百姓皆大欢喜,路不拾遗,也就没有了强盗,城乡大治,秦国的国力得到空前的强盛。期间,卫鞅帅兵打败魏国收复河西之地,迫使魏国迁都,被秦孝公封给他商、於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商君,他也被人称为商鞅。

商鞅在帮助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同时,也得罪了一大批人。首先是秦国的贵族阶层,一是他们拥有相当特权,商鞅一变法,特权没了,想要晋升就得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在战场上比勇敢比谁杀人多,贵族们肯定不高兴。二是他们原来都有封地,那是他们存在于秦国的国中之国,他们在封地可以收税甚至制定法律,可是变法之后,封地虽在,但得向国家交税,而且统一执行秦国的法令。

其次,新法过于严苛,比如“百姓互相监视,一人犯罪,十户连坐,如果不告发奸恶就要处以腰斩等”,司马迁评论商鞅是“其天资刻薄人也”。

再次就是强制推行户籍改革,执行分户令,男子到了一定年龄要分开,父母与子女不得共居一室等,对民俗的改变,也让人一时无法适应。

最后,商鞅由于有功于国,渐渐地就不怎么谦虚了,在封邑给自己建的房子超出规定标准,而且坐北朝南自称寡人,出行一律全副武装的武士护卫,那排场快要赶上国君了,但由于是国君的宠臣,人们敢怒不敢言。

公元前338年,年仅43岁的秦孝公英年早逝,太子即位,就是秦惠王。嬴虔等一帮人告发商鞅谋反,要说商鞅工作中有失误或者瑕疵是可能的,但要说他想谋反应该是欲加之罪了,反正公仇私怨夹杂在一起了,失去国君这个靠山的商鞅赶紧就跑了,跑到边境天黑住店,没带“照身帖”(就是身份证,商鞅发明的),店主说:商君法令,留宿没带身份证的人是要判罪的。商鞅说了一句成语:作法自毙呀!连夜赶到魏国,人家魏国记得商鞅曾经率领军队打败魏军,逼得魏国迁都的旧事,拒绝接纳他。没办法,只好回到封地商邑,真的起兵造反。可是,秦法规定所有的军队都归中央直辖,封地不允许有私人武装,只好组织起他的学生家丁等追随者与秦兵对抗,结果是以卵击石,在渑池被杀死,秦惠王在栎阳车裂了他的尸体,灭了他的家族。

商鞅悲剧的人生不能掩盖他为秦国变法图强的光辉。秦惠王杀死了商鞅,但把他的法令及法制思想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不断完善加强,加快了秦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脚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秦国自此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为一百年后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统华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