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读过一本简单的小本子漫画书叫做《海底两万里》,短短几十页内容讲述了三个好朋友在海底的奇幻冒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才得知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于1869年,也就是150多年前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近期因为疫情一直居家,决定重读这部世界上最早的经典科幻小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1000字以上?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1000字以上(如何写好一篇科幻小说)

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1000字以上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本简单的小本子漫画书叫做《海底两万里》,短短几十页内容讲述了三个好朋友在海底的奇幻冒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才得知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于1869年,也就是150多年前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近期因为疫情一直居家,决定重读这部世界上最早的经典科幻小说。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是著名的“凡尔纳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

故事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因为一次偶然的考察邀请,登上了企图捕捉“海上怪物”的法国驱逐舰,在与“怪物”的角逐中,博物学家和两名好友失足落海,反被“怪物”俘获。原来,所谓“怪物”实际上是一艘罕见精巧、动力无穷、不为世人所知的神秘潜水艇。三人虽然是“俘虏”,失去了离开潜艇的自由,却受到了性格孤僻古怪的尼摩艇长的优待,他们随尼摩艇长在海底进行了长达两万里的旅行,从太平洋、印度洋,到红海、地中海,再到大西洋、北冰洋,他们见证了海洋世界中令人难以想象的奇幻景色,在航海途中克服种种艰险、冲突和困难,最后三人出于对自由的强烈向往和人类社会的留恋,最终不辞而别,逃离潜艇,成功回到法国。

这部小说甫一面世,就受到社会的瞩目和读者的热烈欢迎。斗转星移,150多年过去了,这部世界上最早的科幻小说仍旧保持着勃勃生机,是什么让它如此吸引读者的目光,是什么让它葆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呢?

一、虚构的海底世界——真实得令人难以置信

《海底两万里》的故事结构并不复杂,整部书都用第一人称“我”,展开情节描写。“我”就是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自从“我”登上神秘潜艇“鹦鹉螺号”,借助“我”的眼睛,作者构筑了一个栩栩如生地、奇幻绚丽的海底世界。作者借助“我”博物学家和教授的身份,用细腻的笔触,对海底的动物、植物、海沟、火山、悬崖、海滩等海底景观进行了精致的描写,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亲眼所见,真实感扑面而来,仿佛真的置身于三千米深的海底世界中。

鹦鹉螺号从太平洋出发,历经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北冰洋,每到一处海域,作者就不失时机地将不同水域中的动植物、地貌景观进行对比描写,最令我吃惊并肃然起敬的是,作者竟将海中见到的生物都进行了分类,门、纲、目、科、属一应俱全。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每个海域的藻类植物、珊瑚、水母、海绵、电鳗、鳐鱼、鳕鱼、海蛇等都进行了描写,用词朴素,刻画细致,很有画面感。书中大量使用了“植虫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动物分类专业术语,作为科学小白的我,想到后面还有二十多万字的海底世界要看,就急忙恶补了一下动物分类知识。我想,作者是在用写科普著作的态度在写科幻小说,让此书的海底世界愈加立体、愈显真实。

在此书出版的152年后,作为现代人的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仍然被作者强大的想象力、丰富的科学构思、细致的景物人物描写所深深震撼。

二、世外桃源——淡泊宁静与物欲横流

在现代社会中,以电力为驱动的钢铁潜艇并不稀奇。但在作家凡尔纳生活的时代,也就是19世纪的欧洲,通过提取海水中的钠作为原料,用电作为驱动力的神秘潜艇“鹦鹉螺号”,无疑算是超越时代的科幻产品了。当时,煤炭是欧洲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人们对电能的使用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电灯、电车、电钻还没有问世,人们还处在“蒸汽时代”。凡尔纳将他睿智敏感的科学目光深深地投射进小说的设计中,用他独特的科学视角打造了一个人们精神世界中独一无二的钢铁潜艇,催生出了“鹦鹉螺号”这艘超时代、满载科学灵感的航船。

小说中介绍潜艇“鹦鹉螺号”是尼摩艇长在一个荒岛上组建出来的,它的零部件来自欧洲大陆上制造能力最强、制作品质最棒的工厂,它的内部空间大得惊人,有用各种海底奇珍异宝装饰、舷窗能够自动启闭的巨大客厅,有存放着一万两千册各类书籍的图书馆,有专供几十名艇员休息用的舱室,有专门观测海面动向的观景平台,有能够制作数百种海洋食物的厨房和能够储存数吨冷冻食物储物间,以及长达数米的的储气舱等。用阿罗纳克斯的话来说,这艘潜艇就是一个“纺锤形,双层钢铁打造的庞然大物”。

在那个欧洲各国都热衷于海外殖民的时代,我想凡尔纳先生是倾尽全力,打造了一个欧洲人精神世界中的“桃花源”,而愤世嫉俗的尼摩艇长则很有些欧洲“陶渊明”的即视感。作为一名中国的年轻读者,我时而沉醉在大客厅的海底景色中,时而在尼摩艇长的图书馆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时而在艇顶平台的海风呼啸中感受到辽阔天地的召唤,在舱房中好朋友的聊天中得到情感的共鸣。

三、人物的光辉——生死与共与孤独背叛

毋庸置疑,此书中的灵魂人物是尼摩艇长,小说中的尼摩艇长是一个自信、坚毅、沉着、冷静、勇敢、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的英雄。在锡兰岛他不顾自身安危,奋不顾身地的前去拯救受到鲨鱼袭击的命在旦夕的采珠人,成功救人后,还慷慨的赠给可怜的采珠人一袋价值不菲的珍珠;在南极洲,鹦鹉螺号被困于坚硬厚实的冰墙中无法动弹,他镇定自若地指挥潜艇在冰盖下勘测破冰点,身先士卒亲自上阵开凿冰壁,在舱内氧气耗尽的最后时刻,他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巨大痛苦,驾驶鹦鹉螺号撞破冰层,成功逃离南极,化解了缺氧危机。在这里,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浪漫主义英雄。

尼摩艇长对自己的伙伴怀有很深的感情,每次有船员去世,他都会悲痛万分。在一次撞击中,有位艇员受重伤不治而亡,当得知艇员无生存希望后,他痛苦不已,将艇员的尸体带至海底,将他庄严的埋藏在珊瑚丛中安静的墓地;当鹦鹉螺号受到巨型章鱼袭击时,他与章鱼展开激烈肉搏,但却来不及救下被章鱼死死吸住的艇员,他痛哭流涕,驾驶鹦鹉螺号在那片海域盘旋数天,不肯离去。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鹦鹉螺号的艇员对尼摩艇长无条件服从的原因吧。

然而,尼摩艇长是孤独的,他时常将自己关在卧室许多天不露面,他“对人类社会存有一种无法改变的不信任感和愤懑”,并存在极强的报复心理。由于他担心“我”和朋友泄露鹦鹉螺号的秘密,尼摩艇长曾多次强制性限制“我”们三人的行动自由,并要求一生都不得离开潜艇。当长须鲸遭遇抹香鲸攻击时,尼摩艇长将抹香鲸定义为“恶贯满盈”,驾驶潜艇撞死无数鲸鱼,“我”认为这是一场大屠杀。此后,“我”在航行途中感受到尼摩艇长越来越强的敌意和报复欲。特别是在受到法国战舰袭击时,他毫不留情地沉入水中,用潜艇锋利的冲角刺穿了战舰的底部,几百名官兵在恐惧和惊骇中沉入水中死亡。这恐怖的场景最终让“我”们三人下定决心逃离鹦鹉螺号。而尼摩艇长的精神也在这次大屠杀中受到重创,鹦鹉螺号仿佛没有了灵魂在海上漫无目的的游荡,并遭遇了海底大漩涡,幸运的是“我”们三人在被吸入漩涡之前被甩离潜艇,最终获救。

书中的尼摩艇长形象丰满,毁誉参半,小说中始终没有介绍尼摩艇长的来历,尽管“我”经过细致的观察,包括口音、穿着、动作、习惯等各种判断,都无法确定尼摩艇长的来历和经历。“我”只能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尼摩艇长的专制、执拗以及对人类社会越来越强烈的仇视和报复欲。尼摩艇长的身上仿佛藏有很多秘密,但“我”只能从他偶尔露出来的情绪中和话语中窥见一二。

而“我”的两位同伴则是给与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当“我”选择踏上法国考察船时,“我”的仆人孔塞伊是我最忠实的支持者,他明知此行危险重重,还是毫不犹豫地跟随“我”上了那艘有去无回的考察船。无论“我”做出什么决定,孔塞伊都无条件地支持我、相信我并尽自己可能照顾我。在南极洲,鹦鹉螺号困在冰下六天,舱内氧气消耗殆尽,“我”即将晕厥过去时,危急关头孔塞伊和另外一位同伴将他们最后一点氧气无私地输送给了我,挽救了“我”的生命。用孔塞伊的话来说:“一见先生昏过去了,我急得连呼吸的意思都没有了。就像人家说的,我屏住气了……”这已经不是主仆之间的情谊,而是以一种生死与共的同袍之情。

在此书的对人物的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即便是决心远离人类社会的尼摩艇长也不例外。当人性泯灭时,孤独和背叛将常伴左右。

以上是我对《海底两万里》这部书的一点粗浅理解,希望能够get到优秀科幻小说的一点点精髓,为以后的创作总结更多的方法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