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在中国称赛电枪,该枪为英籍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

李鸿章 马克沁重机枪进化史(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1)

1884年马克沁与自己发明的自动机枪

马克沁机枪是李鸿章在访问德国期间接触的自动武器,因为清朝孱弱国力不足所以没有大量购买,在赞叹其巨大杀伤力的同时只能更加遗憾的表示打不起子弹而没有进口。不过精明的李鸿章还是买下几挺带了回去,此时清廷已经开始进行洋务运动,能够仿造或自造各种国内外新式武器,至于马克沁,李鸿章自然认为仿制一下还是应该没有问题的。当时相传李鸿章“舍爱”马克沁的原因无非两种,一种是弹药消耗过大,势必导致更大军费的开支以及弹药补给任务的加重。另一方面是李鸿章认为清廷不需要这种武器,它不想看到这样的杀人武器在自家的地面被用到,让国人流干自己的血,不管有没有这种事,可见这位“李中堂”还是很有善心的。

李鸿章 马克沁重机枪进化史(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2)

李鸿章访德期间

在1888年的时候清朝确实已经成功仿制出了马克沁机枪,但这的确是“仅有的”仿造成功,那时仿造的数量极为有限,而且质量也并不太好,射击时经常会出现各种机械故障,并且不易排除。当时清朝在武器研发和仿造的能力上还是有不小造化的,能制造各类火炮包括“铁甲舰”,但是一直以来这块“硬伤”--工业体系的薄弱和落后却无法逆转,所以武器装备能造出来,但是大批量生产就遥不可及了(工业体系和标准化生产一直到建国后才从苏美两位师傅上学到精髓)。这样一来,包括马克沁在内的许多武器都是在少数工匠师傅的“纯手工打造”下诞生,他们用机床将武器配件一个个制作出来,然后研配,而且还是问题百出,所以清朝版的马克沁基本就没了下文。

李鸿章 马克沁重机枪进化史(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3)

北洋新军装备的水冷机枪

李鸿章 马克沁重机枪进化史(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4)

北洋新军前身“定武军”

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沁在一生产出来各国家并不看好,比如许多国家部队装备了手摇加特林,并不期望换装,因此购买者寥寥可数,清朝算是仿制马克沁较早的,但不是成功的。马克沁被重视起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时的马克沁开始被德国成功仿制并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著名的德国MG08机枪就此诞生。

李鸿章 马克沁重机枪进化史(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5)

一战期间德军手持MG08型机枪

真正大批仿制的是民24式水冷机枪,当时正值“中德合作”的黄金时期,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和德国合步楼公司在庐山签订了《中德原材料以及工农产品与其他产品互换条约》也称“合步楼”条约,这极大带动了当时工农、工商业以及军工业的发展。条约签订后不久,金陵兵工厂就从德方获取了MG08型7.92毫米口径机枪的设计图纸,并于1935年仿制成功,随即开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民24式水冷重机枪和ZB-26捷克式轻机枪在抗战中被日军视为最痛恨的武器,每场战斗这两款武器都能给日军造成巨大损伤。

李鸿章 马克沁重机枪进化史(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6)

民24式重机枪

李鸿章 马克沁重机枪进化史(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7)

马克沁“仿制版”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也正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购买西方国家先进武器和弹药消耗,间接加速了晚清的结局。印证了一句话:国防永远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

我是兵哥聊历史,喜欢文章的话点赞转发加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