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诊要经终论》
“诊要”就是诊治疾病的要领,
“经終”就是经脉的終结。
这一篇主要讨论了怎样按照四时变化的规律来诊治疾病,还有十二经脉之气是怎么终结的、终结以后有什么样的表现。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黄帝问道“诊病的要领是什么?”岐伯回答说:
正月和二月,天气开始升发,地气开始萌动,这时候人气主要在肝,就是人的肝气和它相应,也开始生发。
(这里说的正月二月当然是阴历。原文中“天气始方”的“方”字,有人说是“正”,有人解释为“刚刚”,都不符合原文之义,其实“方”是“放”的通假字,意思是“开放”、“生发”。)
三月和四月,天气开始旺盛,地气正是华茂,这时候主要在脾,人的脾气和它相应;
五月和六月,天气旺盛到了极点,地气升高,这时候人气主要在头部,头部和它相应;
七月和八月,阴气开始上升,天地之气肃杀,这时候人气主要在肺,肺气和它相应;
九月和十月,阴气开始渐盛,地气开始闭藏,这时候人气主要在心,心气和它相应;
十一月和十二月,阴气旺盛到极点,地气完全密藏,这时候人气主要在肾,肾气和它相应。
将一年季节月份与身体脏腑相配,其实在《黄帝内经》中大约有二十篇都涉及到这样的内容。
有四时配四脏,有四时配五脏,有五时配五脏,有八时(八个节气)配八脏。
只有这一篇是六时配六脏,也就是将一年十二个月平均划分为六个阶段,然后依次与肝、脾、头、肺、心、肾相配。
这一篇的配法和其他各篇都不一样,因此有许多争议。
那么这一篇十二个月份与脏腑的配合,究竟是不是存在错乱呢?
如果结合易学的十二消息卦就清楚了。
十二消息卦形象地反映了一年十二个月阴阳二气消长变化的规律。
从阴历十一月冬至开始,阳气渐渐上升,阳气上升的同时阴气肯定就渐渐下降,也就是说阳气增强的同时阴气必定减弱。
阴历十月是阴气到极点,是坤卦,六根爻全是阴爻。
十一月冬至阳气开始回复,这就是复卦,最下面一根阳爻,一阳来复;
十二月阳气继续上升,下面两根阳爻了,这就是临卦;
正月阳气继续上升,下面三根阳爻了,就是泰卦,所以说正月春节叫三阳开泰;
二月是四根阳爻,叫大壮卦;
三月是五根阳爻,是夬卦;
四月就是六根阳爻,就是乾卦;
五月夏至,阳气到极点,阴气开始上升,乾卦最下面一根爻变成阴爻了,就是姤卦;
六月阴气继续上升,下面两个阴爻,就是遁卦;
七月阴气继续上升,下面三个阴爻,就是否卦;
八月下面四个阴爻,就是观卦;
九月下面五个阴爻,就是剥卦;
十月六根全是阴爻,就是坤卦。
从十二消息卦的符号上,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一年十二个月阴阳变化的规律,再结合五行和六气,马上就知道十二个月和人体五脏的正确配合、对应的关系。阴历正月、二月,风木之气发生,因此人之气在肝。
阴历三月、四月,少阴君火生长旺盛,故人之气在心。
阴历五月、六月、七月、八月这四个月属于天干中的中央戊己土,因此人之气分别在脾和胃。
阴历九月、十月,阴气开始肃杀,阳明燥金收敛,故人气在肺。
阴历十一月、十二月,太阳寒水封藏,故人气在肾。
岐伯说了一大段四时针刺的正确方法,针刺法选择的原则,还有误刺所造成的危害,误伤五脏的死期,以及怎样避免误伤五脏的针刺方法,等等。放在这一篇中显得有点奇怪。
清代大医学家、也是乾隆皇帝的御医、被誉为“黄药师”的黄元御就认为,本篇内容除了十二经之气终结以外,都应该属于《素问》另一篇《刺法论》的内容。
学术界普遍认为《刺法论》的内容在唐朝王冰编纂时已经亡佚,只有一个标题记载在目录中而已。而黄元御认为《刺法论》并没有遗失,而是错误地抄在了《诊要经终论》当中。我赞成这一个说法,这一大段讲针灸刺法的内容和《素问》后面的《刺要论》《刺齐论》《刺禁论》等在同一卷。这一篇的许多内容可以同《素问》第六十四篇《四时刺逆从论》互相参考。
来源丨喜马拉雅FM 张其成讲《黄帝内经》59.【诊要经终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