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撒蚕花新娘进男家门时,喜娘要向四周撒一些钱币,供众人拾取,称为“撒蚕花铜钿”,同时唱民歌《撒蚕花》,后三句是“今年要交蚕花运,蚕花茂盛廿四分,茧子堆来碰屋顶”戴蚕花旧俗流行用红色彩纸扎成纸花,称“蚕花”,托言为西施所创妇女戴于头上或鬓边,为蚕乡女子特殊时尚民间有蚕花歌:“蚕花生来像绣球,两边分开红悠悠花开花结籽,万物有人收嫂嫂接了蚕花去,一瓣蚕花万瓣收”在云龙附近的鲁王坟清明踏青、庙会等活动中,蚕妇都会佩戴蚕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养蚕的传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养蚕的传统(养蚕习俗3)

养蚕的传统

1. 撒蚕花。新娘进男家门时,喜娘要向四周撒一些钱币,供众人拾取,称为“撒蚕花铜钿”,同时唱民歌《撒蚕花》,后三句是“今年要交蚕花运,蚕花茂盛廿四分,茧子堆来碰屋顶”戴蚕花旧俗流行用红色彩纸扎成纸花,称“蚕花”,托言为西施所创。妇女戴于头上或鬓边,为蚕乡女子特殊时尚。民间有蚕花歌:“蚕花生来像绣球,两边分开红悠悠。花开花结籽,万物有人收。嫂嫂接了蚕花去,一瓣蚕花万瓣收。”在云龙附近的鲁王坟清明踏青、庙会等活动中,蚕妇都会佩戴蚕花。

2. 盘蚕花。人老死举办丧葬仪式有“盘蚕花”习俗。成殓开始,先扯蚕花“挨子”(丝绵兜),亲属穿齐孝服,由长子、长媳领先,联手将丝绵扯成薄絮片,盖在尸身被单上,其余亲属亲戚依次扯过去,每对扯三只“挨子”。蚕花“挨子”扯好,由土工整理结爻完毕后,再“盘蚕花”。仍由长子、长媳领头,手中捧木升箩,升箩中盛米,插上点燃的蜡烛,绕死者棺木三圈;其余人手执蜡烛,先后跟随,口中说些要死者保佑家中“蚕花茂盛,全家平安,六畜兴旺”的话,称“讨蚕花”。三圈盘好,自家人进内,亲戚出外,各自将烛火吹灭,蜡烛头收好带回家,称“蚕花蜡烛”,看蚕时点在蚕房里,就会蚕花茂盛。

3. 望蚕讯。蚕成熟上了山(蔟),亲戚间要来“望蚕讯”,新结亲第一年的儿女亲家间最为隆重。先由蚕娘婆家带了少量粽子、一块熟猪肉、一条鱼和白蛋等物品,去为娘家请蚕花五圣,称为“讨蚕讯”。隔天,娘家便备好相同的供请物品,同时要裹好数量较多的蚕讯粽,一道挑着送到女婿家去,供请蚕神菩萨,称为“望蚕讯”。送去的蚕讯粽,由女婿家再分送给所有邻居、亲戚。蚕讯粽为箬叶成,呈尖三角形粽内裹有糯米、赤豆和红枣等,用于供请蚕神的,还要裹成一大一小连在一起的“抱子粽”(也称“抱娘粽”),煮熟后再在粽箬上系红丝绵条,显得慎重和有规矩。这一风俗,至今仍久传不衰。云龙村至今每年都有裹蚕讯粽的习俗,时日已提前至春节至清明期间,在蚕事尚未登场之前,早早地乘空闲望了“蚕讯”,已经成了一种预祝蚕茧丰收的习俗。

4. 祛蚕祟。云龙一带祈蚕无病无灾的习俗:一为画白虎。即在蚕房墙上用石灰水画上白虎一只以辟邪。后演变为按手印即用手掌蘸上石灰在墙壁上按几个白手印替代白虎。二为用桃枝祛祟辟邪。据说桃木剑能北鬼神,蚕家便用桃枝代替,收蚁时,在蚕匾中放桃叶,在蚕房里蚕柱上插桃枝。若是从别处买来桑叶饲蚕,在把桑叶挑进蚕房前,也要用桃枝条在叶担上抽打三下,称为“拿个长头鞭三鞭”。三为送羹饭。蚕忙时,家家闭门养蚕,谢绝生人进蚕房。若是有外人不小心进入蚕房,或蚕生了病,蚕娘要避开“四眼”(第二个人),盛一盏冷饭,上放一根咸菜,插一只柴结的草鸡(称“柴嘟嘟”),端去倒在三岔路口,称“送羹饭”。

5. 养蚕禁忌传。统养蚕,有许多禁忌,一是外人生客,不得乱进蚕房,就连身在蚕房外也不得高声说话,不得重步走路,以免发出响声,惊动房内蚕儿。二是蚕家吃食,不吃腥辣味重的鱼、羊肉、辣椒等食物,不得在蚕房内外吸烟。三是说话有禁忌,不说“姜、亮、白、爬”等字音,因蚕易得僵蚕、亮头、白肚(又名爬蚕)等病,应该违忌;喝水不说“吃茶”“茶”与“蛇”方言同音,蚕房里有蛇为不吉,且蛇会吞吃蚕儿;不说“里”“外”,因“厮”与“死”同音,要说“里厢”“外厢”。禁忌甚多,家人得时刻留神,要待采下茧子后,才百无禁忌。

6. 蚕桑占ト。蚕桑生产作为重要而又变化莫测的农事,古人常求助于占卜以预测丰欠吉凶。云龙一带的占ト方式称“请淘箩头姑娘”。占ト时,先在桌上放一小匾,匾中撒上糠,然后由两位女孩将米淘箩抬空,并在一侧夹一只筷子,作笔。一位老人在灶口念咒语。淘箩可针对村中人提的问题,不停地移动,通过筷子在糠上写出字样或画出图案,老人便视其状态,预测桑蚕的丰欠。

7. 谢蚕花。蚕茧丰收了,有人以为这是蚕神在保佑,便请来戏班唱戏,谓之“谢蚕花”,意即酬谢蚕花娘娘。演“谢蚕花”的戏班多为木偶戏班和皮影戏班,演的都是蚕农喜爱看的剧目,全村人都看得乐呵呵的。所以,与其说是酬神,不如说是娱人,是对养蚕人三四个月辛勤繁忙的慰劳。有的人家把演出用的纸幕拿回去,待下一个蚕季来临时,裱糊在蚕匾上,人称这种纸叫“蚕花纸”,俗信可以发吉兆,以求再获丰收。

8. 赞蚕花。每年春季养蚕前夕,常有一些民间艺人背着竹篓,篓里放着一条无毒黄蟒蛇,来到蚕农家门口,口中唱道:“青龙到,蚕花好,去年来了到今朝,看看黄蟒龙蛇到,蚕花廿四分稳牢牢。”一边唱一边将黄蟒蛇捉出来放到蚕农家堂屋里,任其游走,唱毕再捉回篓中。蚕农则以丝绵或米相谢。此即“ 赞蚕花”,可致蚕花获得好收成。

9. 望山头。当蚕宝宝经过四眠,开始爬上草龙结茧子时( 蚕农称之为“上山”),新近嫁出过女儿的蚕农家都要准备猪肉、黄鱼、软糕、枇杷等礼品去女儿家探望蚕宝宝上山的情形,俗称“望山头”。望山头源于一个小插曲。有一蚕农家新娶进一个不会养蚕的媳妇,但这个媳妇聪明伶俐,边学边养,居然把蚕宝宝养得很好,安全送上了山 。此时,亲家来探望女儿,他从没有养过蚕,没见过蚕的模样,就好奇心起,悄悄来到蚕房。一看出了神,出来时忘了关窗户。蚕家主人回来后,见蚕宝宝吹了风,担心今年的蚕花要没戏了。没想到,采茧子那天打开蚕房一看,只见满山一片雪白的茧子,收成比同村任何一家都好。村人总结说,他家蚕花这么好,是因为亲家来探望的缘故。 于是便有了“望山头”的习俗。

10. 蚕花绵兜。旧时蚕农家中生了小孩,有用蚕花绵兜给小孩翻制棉衣的习俗。蚕花绵兜,即家中老人去世后,晚辈往往要用几只绵兜,由夫妻二人扯松后一层层覆盖在逝者身上,最后留下的一二层绵兜。传说小孩穿了用这种蚕花绵兜翻制的棉衣,可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