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知识点(七年级下木兰诗知识点梳理)(1)

——七年级下——

木兰诗

知识点梳理复习 考点分析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知识点(七年级下木兰诗知识点梳理)(2)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知识点(七年级下木兰诗知识点梳理)(3)

【文学常识】

㈠作者资料。

郭茂倩(1041—1099),北宋(朝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㈡文学常识。

乐府诗集》辑录汉魏唐、五代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中最完备的一部。

㈢诗歌背景。

南北朝时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征兵现象屡见不鲜,人们根据所见所闻,创作了一个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后来经过加工,成为乐府民歌,于是便有了今日人们所传诵的《木兰诗》。这首诗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解甲还乡的经历。

【基础知识】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知识点(七年级下木兰诗知识点梳理)(4)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知识点(七年级下木兰诗知识点梳理)(5)

【重点解析】

1.《木兰诗》叙述有详有略,试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诗歌详细描绘的往往都是其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想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品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木兰优秀品格的内容则详细描述。另外,这样安排还隐含了作者渴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同时,将木兰在战场上的厮杀和建立的功勋一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重点加以细致描述,着力写木兰的深明大义和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样安排不仅突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还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使其形象更加饱满。

2.“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四句该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将兔子提耳悬空时,雄兔和雌兔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区分;而当雄兔和雌兔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其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辨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皆惊忙”的原因,可以看作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显露出木兰富有情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也可以将这四句诗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

此外,用雄兔雌兔来比喻男人女人,设喻巧妙,为诗歌锦上添花。

3.本文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刻画木兰这一形象的?

诗歌借助对他人(或物)的描写烘托木兰的形象,使其更鲜明、突出。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渲染了军中悲壮、严肃的气氛,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木兰的勇敢坚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写木兰勋级之高、受赏之多,从侧面衬托了木兰战斗之英勇与战功之卓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过木兰军中同伴看到木兰穿女装后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非凡智慧和才能。

4.本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内容前后相承,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渲染了木兰归家时家人的喜悦。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的词性也一致,“朔气”与“寒光”相对,“传”与“照”相对,“金柝”与“铁衣”相对,写出了战地生活的艰辛。“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比喻;“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是互文。这些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使诗歌语气连贯、文辞精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