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湖南省林业标杆县,镶嵌在湘西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绥宁县隶属于湖南省宝庆邵阳市管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绥宁县在清代末期,武术活动非常盛行,到民国初年的时候,因为官方的禁练而急剧衰落。广大绥宁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为了衣食而辛勤耕作,几乎没有什么武术活动。乡里的青壮年偶尔在田头地间和农闲之际自发的组织摔跤子、板手臂、赛肩力、扭扁担等。其实,绥宁人民是非常有血性,对武术有着独特的爱好和极其擅长的。据《绥宁县志》记载,清代,绥宁境内的苗拳非常流行。民国初年的时候,绥宁境内有洪帮会馆14处。民国7年(1918年),各会馆联合组织独立中华大雄山发对官府的残酷压迫。后来起义失败,会馆自然被官府取缔,武术活动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民间武术苗拳(绥宁县苗拳的三教三不教)(1)

绥宁县在30年代,黄土坑有1名拳师参加过湖南省运动会的武术比赛。40年代到50年代,武术活动自然的消失了。1961年,大批新化移民迁入绥宁境内,武术活动再次兴起,主要有北少林派、南少林派、黑虎派,兵器有刀、剑、棍、天刺、护手刺、三节棒、九节棒、翻勾等。1984年,宝庆邵阳地区举行武术观摩交流表演赛,绥宁县组队参加,绥宁青年 王剑 获得拳术一等奖,老人组 梁文玉 获得老年组棍术一等奖。1990年,绥宁组队参加中南制药厂举办的全国“大成拳”散打比赛,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民间武术苗拳(绥宁县苗拳的三教三不教)(2)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一下绥宁境内非常有名的苗拳,相传苗拳是非常讲究传承有着严格的教授制度,素有“三教三不教、三打三不打”的说法。关于绥宁县境内苗拳的详细资料,建议大家找笔者分享一下《绥宁县志》,这版电子版本的《绥宁县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绥宁县官方统一组织编撰的第一版《绥宁县志》,里面收集和整理了许多关于绥宁县的珍贵历史素材,包括大家平时难得一见的历史图表。《绥宁县志》是研究绥宁县历史沿革、民俗文化以及绥宁人性格特点的百科全书。对绥宁县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来说,《绥宁县志》很值得仔细研究。

民间武术苗拳(绥宁县苗拳的三教三不教)(3)

笔者有《绥宁县志》可以分享给大家

民间武术苗拳(绥宁县苗拳的三教三不教)(4)

绥宁县的苗拳历史悠久。清代,绥宁苗民起义领袖 李克茂、杨盛太 就是苗拳高手。苗拳把防卫与健身以及苗医融合起来,自成体系。在武德方面,以“三教三不教、三打三不打”为宗旨,即脾性好、诚朴本分老实、讲礼节重义气者“教”,对脾性不好、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六亲不认的亡命之徒“不教”,在生死关头,对首犯我者、欺侮我家族门派以及民族、肇事之首恶者必“打”,对无意伤害我、被我击败而求饶、受胁迫的无辜者“不打”。可以说苗拳的武德是一种海纳百川、扬善除恶的传统武德。上世纪80年代,绥宁境内比较有名望的苗拳师有:张仁锦、伍远汉、杨焕圭。其中,伍远汉 师傅著有《伍氏武技二十四大战拳经》。

民间武术苗拳(绥宁县苗拳的三教三不教)(5)

在武功方面,苗拳讲究“意、气、形”的统一,采取“两防(两套防守办法)、一攻(一套进攻办法)、四变(上下左右四种变化)、五合(上下左右中五套准备动作)”的技巧,防守多于进攻,先防守再进攻,防中有攻,灵活多变。此外,苗拳大师大都精通苗药苗医,尤其是伤药,且研制了打药等秘方,所以绥宁境内的苗拳有“未曾学打先学药”的说法。

民间武术苗拳(绥宁县苗拳的三教三不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