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山东曲阜市,坐落着中国现存最大的贵族庄园——孔府。

这是孔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府邸,千百年来皆是如此。

与孔府毗邻的是孔庙,是主要的祭拜之地。

在与孔府相距约两公里的不远处,是孔子与其子嗣的陵地,孔林。

孔林占地近两百万平方米,栽种着近百种树木,风景如画,是曲阜当地有名的圣地。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在这样绿树成荫的孔林中,在这样适合鸟类生存的环境里,游客不仅看不到一只乌鸦,就连长蛇老鼠也难寻踪迹。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1)

孔庙,孔府,孔林一直都是孔子生前身后精神文化的聚集地。

也是中国以及世界的传统文化瑰宝的代名词之一。

自诞生至今,这三处游客络绎不绝,孔庙孔林的香火更是几千年不曾有过间断。

在孔圣人的长眠处,象征着不详的乌鸦从不停留,被视为灾害的长蛇老鼠也难觅踪迹。

这也导致大家一度把孔林乌鸦不栖,蛇鼠不侵的现象称为“神迹”。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2)

那么,产生这一“神迹”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是孔圣人的光辉依旧笼罩庇佑着这片土地?

耳濡目染之下,乌鸦蛇群也崇敬圣贤?

又或是怪力乱神纯属空谈,在陵园深处,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因素控制影响着乌鸦与蛇群?

这其中的原因和奥妙,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

一般来说,小部分现代人总有一种错觉。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3)

大部分人认为在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的几千年前,古代人都不太聪明。

这使得许多人对孔林的异象不屑一顾,笃定只是人们在不了解情况下的夸大言辞。

在未曾见到乌鸦避开孔林栖息,蛇鼠在孔林中不见踪迹以前,都只把这当无聊的传言。

但事实确实如此吗?几千年前的古人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就足以表明他们也拥有超乎其他物种的智慧。

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但我们依旧会在课本上学习他的思想,揣度他的意图。

孔林存在了几千年,后人依旧会前去祭拜,表达对孔子的敬意。

穿过孔府森严的门庭,我们面对的是孔夫子,与他相关的一切都值得被揣摩,被回顾,被探寻。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4)

著名的历史学大家钱穆是这样评价孔子的:

“在孔子诞生之前,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了两千五百多年,孔子是集大成者。孔子去世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在孔子的影响下,发展了两千五百余年。”

正因为孔子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影响,孔庙孔林孔府的香火两千多年来未曾断绝。

孔子出生在那个贵族式微,诸侯当道,礼乐崩坏的动乱时代。

孔子的家族从贵族一路向下,等孔子出世时,他的父亲已经是“士”的一员了,“士农工商”的“士”。

那个时代,用俗话说就是“君不为君,臣不当臣”。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5)

帝王没有威信,臣子对上位者没有敬意,国家陷入了混乱无秩序的状态。

虽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士”依旧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自幼学习,期间遭受了父母去世,衣食短缺等人间疾苦。

条件越差,孔子越奋发学习,他如此努力不止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他还想改变这个礼乐崩坏的世道。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孔子当之无愧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他门下弟子三千,其中大有作为的就有七十多人。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6)

他教自己的学生何为“礼”,何为“仁”,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

想劝服在位者与他共创他向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仪之邦。

在孔子看来,强调礼义廉耻是比法律更能束缚人心,减少犯罪的手段。

懂礼的人会自我约束。

遇见不遵守礼仪的人也会发自内心地反对,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衡量的秤。

律法可以作为惩罚手段,道德礼仪则是将犯罪扼杀在摇篮里。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7)

遗憾的是,无论孔子如何带着弟子舟车劳顿,费尽口舌。

都没有一位君王在这种时候采纳孔子的建议。是孔子说得不实用吗?当然不是。

在后世各国统一后,帝王采用的就是孔子的方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成了治国秘籍。

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流量密码。用上了,就能火。

只能说孔子生不逢时,诸侯割据的时代他的思想难以大面积实行。

等到他死后,才终于迎来了把他的想法实施到国家建设中的机会。

公元前479年,孔子因病长眠于故土。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8)

在这之前,他先是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孔鲤,而后又失去了自己偏爱的弟子颜渊。

丧亲之痛加上沉疴郁结,他在悲痛中结束了自己七十三年的人生。

孔子去世时,举国哀戚。

他的弟子门生等人将孔子葬在了曲阜城北。

那时的孔子虽闻名鲁国,但他早已不从政,不能享受士大夫级别的葬礼。

加上在给儿子孔鲤操办葬礼时已经花光孔子大部分积蓄。

给颜渊下葬时一度要靠孔子卖车来操办,以致于孔子自己去世时再无钱粮。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9)

任凭弟子们如何东拼西凑,但陵墓也就十几亩,守林人一两家而已。

最初的孔府孔庙也是如此,都是一两间供奉着孔子衣冠琴书等遗物的房子。

上香之人基本都是孔子的直系后代与弟子们。

孔子下葬后,按照习俗需要弟子后辈守灵。

如今我们祭拜孔子可以选择在孔庙孔府上香。

但当时孔子的门生需要在孔林附近搭建简陋的住所,为孔子守孝三年。

当然,开始的孔林并不像如今面积那么庞大。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10)

孔子的门生聚集在那小小的一方土地周围,哀悼自己过世的老师。

环绕着他们的是荒芜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三年内,他们没有被蛇鼠侵扰,传言是孔子的亡魂在守护这些孩子们。

当然,如今我们来看神鬼之说当然不可信。

孔子虽身死,但他留给世人的思想价值却从未消失。

可以说中华的大部分传统美德都是从孔子这里开始被发扬光大的。

孔子强调“廉洁奉公”,把为国为民,不中饱私囊的教育刻进中国人的基因。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11)

他推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了世袭制度对知识的垄断,为后世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孔子是中华礼仪之邦的开创者。

后世人的文化传承都受了他的影响,孔庙香火连绵不绝自有它的道理。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焚书坑儒给孔庙孔林孔府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

但熬过这段时间后,迎来的就是一代代君王加封扩建,文人墨客的香火连绵不断。

在这日复一日的发展中,孔林由一开始的方寸之地一步步扩大。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12)

而后变成了两百多万平方米的园林。

孔府亦是如此,前堂后堂,花园屏门,几十代子孙修葺,几十代帝王扩建,而今已是十五万平方米的庄园了。

走进孔林,入眼的不是各种树木就是层层叠叠的坟茔。

孔子和他的后人都葬于此地,历时两千五百年,现在已经有十万余座坟冢立于此处。

这几千年来对孔林的再设计与扩建,使得林中也有了不少人工建筑景点。

其中万古长春坊最为出彩,整体都为石质结构,长二十二米,宽近八米,上雕有龙、鹿、牡丹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13)

古代以“桃李”代指学生。

当年孔子下葬之后,他的门生弟子不仅为孔子守孝三年。

而且为了让后人知道老师学问高深,门下弟子人数众多,都费心费力在此栽种各种奇花异树。

后世之人来祭奠孔子时也争相效仿,这些树木从或远或偏处被带到孔林之中。

有的种类名贵,有的数量稀少,小小的孔林仿佛成了大家争相展示自己收集的树种的大舞台。

发展到后来,曲阜城已经无人能认全孔林中的树木了。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14)

曲阜城发展了几千年,这几千年来,成群结队的黑乌鸦总会在特定时节出现在孔府孔庙之上。

在亭台楼宇间三三两两坐落着,但没有一只去往两公里外枝繁叶茂的孔林之中。

既弟子为孔子守孝三年未见蛇鼠之后,这一现象成了曲阜城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存在。

看着聚集在孔府孔庙的乌鸦,人们总会忍不住想起那个与孔子有关的传说。

传说孔子在野外时曾遇到猎户捕猎。

猎户的羽箭射中一只乌鸦,上前想要捡起,却被乌鸦群攻,猎户丢盔弃甲而逃。

待猎户走后,一群乌鸦围在那只被射中的乌鸦身边,看起来都很难过。

孔子被乌鸦间的团结精神感动,将那只死去的乌鸦捡起,好生埋在了土里。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15)

后来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仁爱”学说,为百姓谋福祉,开始带着徒弟周游列国。

某次途中遭遇刺客暗杀,对方人数众多,孔子与学生不敌,险些丧命。

在危急之际,一群乌鸦大军从天而降,用嘴和利爪对刺客们又抓又啄。

给孔子与学生们的出逃创造了机会。

后面在孔子回国途中,这群乌鸦也一直在暗中保护孔子。

相传这群乌鸦余生一直在曲阜城中守护着孔子,直到孔子去世。

这就是孔子与三千鸦兵的故事。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16)

受鸦兵传说的影响,再加上这几千年来乌鸦确实只落在孔府孔庙而不落在孔林中。

人们更坚定了孔子乃天命之人,乌鸦是上天派来守护孔子的使者的想法。

认为他们不去墓园打扰孔子的安宁,只留在孔庙孔府中寄托哀思。

为了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少人为此绞尽脑汁。

当然随后许多科学的解释在被提出后,人们才感叹此等设计着实令人叹服。

首先就是方位问题,也可以说叫风水问题。

孔府与孔庙经过数次扩建,其建筑风格随着朝代的更替一直在变化。

但每次扩建改造时都会请具有实力的风水大师前来指点。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17)

孔庙呈长方形,沿南北中轴对称展开。

院落有九进,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

分别在金、元、明以及民国时期修建。

在孔庙中不仅可以祭拜孔子,也可以找到历代圣贤,乡绅名宦的影子。

孔庙曾被著名历史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

它的“孤”不仅体现在各殿之上皆有被王公贵族把控使用的各种琉璃瓦之中。

也体现在它与故宫相似的建筑格局与建筑特点之上。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18)

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信仰,在权力更替中被拆除、新建的庙宇数不胜数。

但孔庙却是那个唯一的例外。

它不仅在被烈火焚烧之后又重现世间。

甚至日军侵华时期,占据曲阜市的日本人在城内烧杀抢掠,却无一人对孔庙伸出罪恶之手。

是孔子在保护孔庙,也是孔子的思想在保护孔庙。

与孔庙不同的是,孔府则基本是明清两代修筑而成的。

从一开始的三间宅屋发展到如今的四百余间厅房,孔府主要发展在这两个朝代。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19)

第一次扩建发生在明朝。

那时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不久,他草莽出生,文化水平低下成了他最大的一块心病。

为了不让世人诟病,也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朱元璋下令重建府邸,三间草屋变成了宅院。

朱元璋的子孙们也充分继承了他的遗愿。

明孝宗时,国运昌盛,他大手一挥,让孔府继续扩建,而明世宗更是夸张。

为保护孔府孔庙,明世宗将曲阜县城直接移居到孔府孔庙附近。

这导致孔府有了大规模符合嘉靖时期审美的改造。

一府一庙的改造程度不同,但两地位置相近,在风水格局上采用了相近的处理办法,与孔林区别开来。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20)

因此,有人怀疑乌鸦不愿落在孔林是因为孔林的方位与孔府孔庙的地理位置相邻。

格局排列相似,具有几何规律,更吸引鸟类,从而导致乌鸦更愿意落在孔庙孔府中。

孔林中虽数目众多,但排列无章,可能吸引了乌鸦的天敌,使得乌鸦不敢停留。

还有一种说法与之类似,不过说的是孔府孔庙的布局改变了两地磁场。

导致乌鸦更愿意停留在孔府孔庙中。

当然,磁场之说难以令人信服。

毕竟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地球上的磁场改变可不是说动就动的,当时的鲁国就更别提了。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21)

最靠谱的说法来自生物学家。

在他们看来,当年孔子学生与后人为孔林栽种的千百种奇花异树,才是乌鸦不愿落在孔林的根源。

在这些树木中,有不少是楷树,槲树,桧柏之流。

它们白天与其他树木无太大差异,但到了晚上就会散发出令乌鸦反感的气味。

于是就有了乌鸦千年不栖孔林的奇观。

“气味学”解释一经公开就得到了众人的肯定。

有人还特意去孔林中找到那几种树,确实在晚上会发出奇怪的气味。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22)

乌鸦不栖的秘密解开,那蛇鼠不侵又是为何?

有人说是因为在孔子的陵墓下有一座神秘的溶洞。

地下空气流动时会让溶洞发出人类难以察觉到的次声波。

这种声波对人类没有影响,却会让蛇鼠之类的动物感到十分难受。

对孔子陵墓避让不及,故而游客们在参观孔子陵墓时看不到蛇属的踪迹。

对于地下是否有溶洞现在还很难断定。

毕竟在方圆两百万平方米的孔林内检测地下的溶洞存在势必会对孔林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为了探求蛇鼠匿迹的真相破坏孔林,属实不是一桩划算的买卖。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23)

关于蛇鼠匿迹的原因还有另一种说法。

古人在几千年前就知道蛇惧怕硫磺。

那在修建孔夫子的陵墓之时,为了防止墓地被蛇鼠钻洞破坏。

在建造之初,陵墓底下就被加入了大量的朱砂与硫磺。

虽然千百年过去了,残留的朱砂与硫磺是否还残留药性能驱除蛇鼠现代人不得而知。

但这是解释孔林蛇鼠匿迹的最佳理由。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24)

困扰古人几千年的难题在现代思维下很容易就被解开了。

这让我们不禁开始怀疑,这真的是因为大家没有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还是早就有人发现端倪却不敢明说?

结合时代背景大家应该可以明白一二。

在君主集权制度下的中国古代,普通平民百姓不仅要有对君王的敬畏,还需要有对“神”的迷信。

“君权神授”是朝代更迭,旁支篡权夺位的惯用伎俩。

诚然,我们都知道近几千年来孔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但泱泱华夏,让所有民众都信服一人的学说单凭孔子以及他三千弟子的力量很难做到。

孔子的墓埋哪了(孔子的墓地孔林)(25)

在基于孔子“仁爱”学说是治理朝代最温和最有效的思想的前提下,君王出手了。

关于孔子的神话传言数不胜数,真实性难以考量,但孔林乌鸦不栖,蛇鼠匿迹的事实真真切切地摆在那里,这是对孔子“神”化的最佳助力。若用科学的视角戳破这层谎言,想必坏了历代帝王的心血。

古人对陵墓建造的智慧确实令人叹服,但帝王之术,掌控人心的手段也令人深思。对此,各位读者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