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卷三十一(光绪蓝田县志卷三)(1)

光绪蓝田县志·卷三

纪事沿革表——魏晋十六国

三国·魏

纪事

部统

府属

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

(公元221年)

属秦国。

按《通典》改京兆郡为秦国。據(据)《三国志·魏志》京兆王礼(曹礼)传,当系是年。

属京兆国。

按《通典》魏后复为京兆国。据《魏志》京兆王礼传,当系是年。

魏少帝曹芳正始五年

(公元244年)

属京兆郡。

本纪复秦国为京兆郡。

注释:

《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元城哀王礼,黄初二年(221年)封秦公,以京兆郡为国。三年,改为京兆王(222年)。六年(225年),改封元城王。太和三年(229年)薨。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楷子悌嗣礼后。六年,改封梁王。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四千五百户。

曹礼:(?-229年),三国时期曹魏宗室,魏文帝曹丕与徐姬之子,封元城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去世,谥号哀,曹礼没有子嗣。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悌嗣曹礼后。

《通典》: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全书共两百卷,内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通典》是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编成。

西 晋

纪事

部统

府属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公元280年)

《拾遗记·卷九·晋时事》:晋太康元年,白云起于灞水,三日而灭。

隶雍州。

按《晋书·地理志》,晋以三辅属雍州,遂定名司州。又云太康元年省司隶则置雍州,当在是年。

注释:

《拾遗记》:东晋时期王嘉编写的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共10卷。前9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末1卷则记昆仑等8个仙山。

晋惠帝司马衷太安二年

(公元303年)

刘沉奉诏讨张昌兵至蓝田,河间王颙[yóng]逼夺其众。(《晋书·列传·第五十九章·刘沉传》)

注释:

张昌起义:公元291年,因晋惠帝能力低下,皇后贾南风干政,引发八王之乱,因战乱、饥荒,造成大量流民。公元303年,汉化蛮族,义阳人(今河南新野),曾任平氏县(今河南南阳市桐柏县平氏镇)县吏的张昌,在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县)聚众起义。张昌改山都县吏(今湖北襄阳一带)丘沈名为刘尼,假托其为汉朝皇室后裔,建神凤政权。相继攻克周边数郡,杀新野王司马歆等众多郡守官员。但其地方新设官吏,多为劫盗之人,掠夺地方,致使人心离散,最终于起义次年为名将陶侃所败,夷灭三族。

刘沉:又作刘沈,字道真,燕国蓟县人,其家族世代是北方地区的望族。张昌起义时期,新野王司马歆向朝廷上书,陈述形势,请求各军分三路救援。朝廷让屯骑校尉刘乔任豫州刺史,宁朔将军刘弘任荆州刺史。又诏令河间王司马颙派已升任雍州刺史的刘沉带领一万州兵,加上在西府征发的五千人从蓝田关出兵讨伐张昌。但因司马颙与掌权的长沙王司马乂相争,不听从诏令,刘沉便自己带领州兵到蓝田,但司马颙强行剥夺了他的部众。长沙王司马乂只得命令刘沉带武吏四百人返回雍州。公元304年,河间王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攻灭长沙王司马乂,刘沉不降,被杀。

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四年六月壬子

(公元310年8月2日)

玉龜(龟)出霸水,朱书符瑞

注释

《宋书·卷二十九·符瑞下》:晋怀帝永嘉六年二月壬子,玉龟出霸水。

《艺文类聚·卷九十九·祥瑞部下》:晋《起居注》曰:“永嘉六年,玉龟出灞水。”

记载各有不同,特标注。

永嘉五年

(公元311年)

阎鼎扶帝乘车,自宛趣武关,频遇山贼,士卒亡散,次于蓝田。《晋书·卷五·帝纪第五》

按此即《阎鼎传》所云,鼎奉秦王邺,£西在蓝田也。

注释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十一日,由匈奴贵族刘渊所建立的汉赵攻入洛阳,俘获晋怀帝。此时秦王司马邺到荥阳密县避难,与舅父荀藩、荀组相遇,自密县南走许颍。豫州刺史阎鼎与前抚军长史王毗、司徒长史刘畴、中书郎李昕及荀藩、荀组等共同谋划送司马邺回长安。阎鼎即扶助司马邺,乘坐牛车,经宛县奔武关,多次遇到山贼拦截,士卒逃散,停留在蓝田。阎鼎告知雍州刺史贾疋,贾疋立即派州兵迎接护卫司马邺,到达长安,又使辅国将军梁综帮助守卫长安。

永嘉六年九月初三日(312年10月19日),阎鼎等人拥立司马邺为皇太子,登坛祭天,建立宗庙社稷,实行大赦。给贾疋加征西大将军称号,以秦州刺史、南阳王司马保为大司马。贾疋讨伐胡人彭天护,战死,众人推举始平太守麴允兼任雍州刺史,担任盟主,按照朝廷制度,选拔设置官员。

建兴元年(313年)二月初一日(公历3月14日),汉赵皇帝刘聪用毒酒毒杀晋怀帝。四月初一,晋怀帝的死讯传至长安,举行哀悼祭奠之礼。

四月二十七日,司马邺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兴”,是为晋愍帝。任命卫将军梁芬为司徒,雍州刺史麴允为使持节、领军将军、录尚书事,京兆太守索綝为尚书右仆射。五月十八日,任命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大司马、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大都督陕西诸军事。当时的西晋皇室、世族已从京师洛阳纷纷迁至江南,西晋中原王朝至此名存实亡。

阎鼎:(?~312年),字台臣,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西晋大臣。少有大志,举秀才出身,起家太傅司马越参军,出任卷县令,行豫州刺史事。拥戴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以为太子詹事,总摄百揆。后陷于朝廷夺权内乱,杀京兆太守梁综,始平太守麹允便与梁综的弟弟冯翊太守梁纬等人攻打阎鼎。永嘉六年十二月,阎鼎被迫出逃于雍州,为氐族窦首所杀。

贾疋(yǎ):(?-312年),字彦度,武威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西晋大臣,曹魏太尉贾诩的曾孙。少有志向,初辟公府,出任安定太守。永嘉年间,出任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册封酒泉郡公。永嘉之乱后,联合麹允、阎鼎屡败汉赵军,拥戴晋愍帝司马邺,加号征西将军。永嘉六年,讨伐卢水胡族首领彭天护时,坠入山涧而死。

晋愍帝司马邺

东海王越,以麴[qū]允为冠军将军、南阳太守,允从蓝田出武关。《麴允传》

关中大饥,蓝田山出竹米,人皆以療(疗)饥。《通考》

通鉴纪事本卷三十一(光绪蓝田县志卷三)(2)

两晋十六国

东 晋

纪事

部统

府属

晋元帝司马睿

太兴/大兴二年

前赵刘曜

光初二年

(公元319年)

隶司隶。《大清一统志》复置司隶校尉。

晋成帝司马衍

咸和四年

后赵石勒

(公元329年)

隶雍州。《地理志》

石勒复置雍州,据《一统志》,在是年。

晋穆帝司马聃[dān]

永和七年

前秦符健

皇始元年

(公元351年)

隶司隶

按《晋志》司隶校尉符健置,年无考。

属京兆尹。

按《晋书·载记》,王猛、慕容垂皆为京兆尹,当与司隶同置。

注释

公元316年12月11日(建兴四年),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为汉赵所灭。

公元317年4月6日,琅琊王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农历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磾、刘翰等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

公元318年4月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4月26日即皇帝位(“上尊号”),改元太兴。

公元318年8月31日,汉赵皇帝刘聪去世,其子刘粲即位,荒淫无道。不久外戚辅政权臣靳准发动政变,诛杀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的刘氏宗室,无论男女少长皆斩于东市,掘开永光、宣光二陵,拖出刘聪死尸斩首,焚毁刘氏宗庙。自号大将军、汉天王,遣使告知晋司州刺史李矩并向东晋称藩。

平阳政变发生后,汉赵宗室刘曜(开国皇帝刘渊族兄之子,被收为养子)、地方实权派石勒进兵讨伐。刘曜称帝,屠灭靳氏家族,建国号赵,史称前赵(汉赵),迁都长安;石勒先攻入平阳,焚毁平阳宫室,迁城内浑仪、乐器到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赵王。

330年二月,在彻底攻灭前赵政权后,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并设立百官,分封一众宗室。至九月,正式称帝,史称后赵。

此时东晋偏安江南,王马共天下,内部纷争不断。

公元321年,名将祖逖(“闻鸡起舞”主人公)病死。权臣王敦见再无人可压制自己,起兵作乱,拥兵石头城,威逼建康,因内外多有反对牵制,王敦虽未篡夺帝位,但其进驻武昌,遥控朝政,晋元帝大权旁落,号令不出宫门。

323年1月3日(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日),晋元帝司马睿在忧愤中病逝,晋明帝司马绍为帝。

324年六月,王敦再次发起叛乱,接连战败,病重而死,三军溃败。太宁二年(324年)七月,王敦之乱彻底平定。

公元325年10月18日(太宁三年闰八月二十五日),晋明帝司马绍病逝,享年二十七岁。闰八月二十六日(10月19日),皇太子司马衍即皇帝位 ,是为晋成帝。

342年7月26日,晋成帝驾崩,享年二十二岁,同母弟司马岳继位。

344年11月17日,晋康帝司马岳驾崩,享年二十三岁。年仅两岁的太子司马聃继位,是为晋穆帝。

东晋渐稳的时候,北方后赵内乱不断。

公元333年8月17日,石勒病逝,享年60岁。其子石弘继位,朝政被石勒侄子石虎所把持,后石虎杀石勒妻妾子嗣,以“天王”自称,残暴不仁,为争夺权势,兄弟父子相残。

公元349年正月,石虎称帝,建都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同年5月26日,石虎病死,年仅10岁幼子石世继位。

石世在位33天,被其兄彭城王石遵所废杀。石遵自立为帝,后对手下大将冉闵(石虎养孙)心生功高震主之感,双方剑拔弩张,意图杀冉闵。冉闵与石虎之子石鉴发动政变,石遵被杀,在位183天。石鉴继位,但朝政为冉闵所掌控。

太宁二年(350年),冉闵改国号为卫,改石氏为李氏,改年号青龙。同年二月,石鉴谋诛杀冉闵,事情泄露,反被冉闵废杀,共在位103天。同年冉闵称帝,建立“冉魏”。

石虎之子石祗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立为帝,后为求前燕支持,自去帝号称赵王。其大将刘显为冉闵所败,畏惧之下反戈一击,杀石祗,献其首级于冉闵,后赵灭亡。

公元351年,趁后赵内乱之际,原归附于后赵的氐族首领苻健,入据关中,称大秦天王、大单于,年号皇始,国号大秦,史称前秦,次年登基为帝。

载记:史书体裁之一,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东汉班固作史时最早列此目,后《晋书》、《四库全书》等沿用之。

自唐太宗起,官方设馆修史,《晋书》是第一部由史馆官修的纪传体史书。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下诏修撰《晋书》,以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另有令狐德棻、李淳风等,共二十余人参加编写。他们在原有十八家晋史的基础上,以臧荣绪《晋史》为蓝本,参考诸家晋史、杂记,加以剪裁,到贞观二十年(646年)全书告成。

其中改“世家”为“载记”,用以记载十六国中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蜀、后梁、后燕、西秦、北燕、南凉、南燕、北凉、夏等十四国政权的兴亡状况。西凉李嵩,因被唐朝皇帝认为始祖,前凉张轨,原为晋臣,故皆置于列传而不入载记。

晋穆帝司马聃

永和十年四月

公元354年

桓温、苻苌战于蓝田。《元经·卷五》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十年六月

公元354年

桓温与苻健战于蓝田白鹿原。《元经·卷五》

按前秦《载记》以此为五月事。

温别将进击青泥,破之。《通鉴》

健遣子生、弟雄,率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墩以拒温。遂大战,(苻)生亲自陷阵,杀(桓)温将应诞、刘泓,死伤千数,温军力战,(苻)生众乃散。(苻)雄又与将军桓冲战于白鹿原,又为冲所败。《晋书·桓温传》

按温与苻秦战于蓝田,自四月至六月不一战,故备录之。

按《晋书·王承传》,封蓝田侯、子述封蓝田侯、子坦之封蓝田侯,皆未言何年,而王坦之以孝武帝宁康三年卒,故附载于此。

注释: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权臣,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宣城太守桓彝长子。公元347年,桓温攻灭成汉,使东晋无西顾之忧。后趁后赵石虎身死,北方大乱之际,誓师北伐。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己丑日,桓温自江陵率四万步骑北伐,前秦皇帝苻健派遣太子苻苌、丞相苻雄等人率兵五万驻屯峣柳以作抵抗。四月己亥日,桓温在蓝田县与苻苌等军大战,晋兵大胜;同时桓冲又在白鹿原击败苻雄军。桓温在大败前秦军队后就继续向长安进发,进据灞上,周边各郡县归降。但终因粮草不济,偏师作战不利,被迫撤退。

永和十二年(356年),在江陵起兵,进行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

太和四年(369年),又进行第三次北伐,意图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但为前燕所败,声望大减,图谋不成。为重振权威,行废立皇帝之事。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废除司马奕(晋废帝)的帝位,另立琅琊王司马昱为帝(晋简文帝)。

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373年)七月,桓温病逝于姑孰,享年六十二岁,追赠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西汉大司马霍光的旧例。元兴二年(403年),其子桓玄篡位称帝,建立桓楚,追尊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永崇陵。

《元经》:编年体史书,模仿《春秋》体例,记自孔子获麟之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得一物,孔子言其为麒麟,麒麟伤重身死,孔子认为不祥,孔子作《春秋》至此绝笔。)至南北朝史事。由隋朝思想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王勃祖父)所作,于诸国皆以列居正统者入于“经”文,余则入于“传”文。为《王氏六经》之一。原本散失,今存本十卷。前九卷记西晋太熙元年(290)至隋开皇九年(589)史事,题隋王通撰;末卷记隋开皇十年至唐武德元年(618)史事,题唐薛收撰。注文题宋阮逸撰。

晋安帝司马德宗

义熙二年

后秦弘始八年

公元406年

秋,杨(扬)武将军、安乡侯康官(宦),驱掠白鹿原氐胡数百家奔上(商)洛。《晋书·后秦载记》

晋安帝司马德宗

义熙十二年

公元416年

将军沈田子与顺杨(阳)太守傅弘之各领别军从武关,屯据青泥。姚泓欲自御大军,虑(沈)田子襲(袭)其后,欲先平田子然后倾国东出,乃率军数万掩至青泥。

田子所领裁数百,欲击之。弘之曰:“彼众我寡,难与敌。”田子曰:“师贵用奇,不必在众。”遂独率所领鼓而进合围数重。田子抚慰士卒,棄(弃)粮毁舍,前后奋击,所向摧陷。贼众一时溃散,所杀万余。《宋书·序传》

按,《载记》言,泓使姚裕率步骑八千拒之,步言泓亲行,与此异。

傅弘之进据蓝田,招怀戎、晋。《傅弘之传》

注释:

晋安帝司马德宗:(382年-419年1月28日),字德宗,晋孝武帝司马曜长子,晋恭帝司马德文同母兄。东晋的第十位皇帝。司马德宗即位后,内乱频发,国势日衰,419年被刘裕杀死。时年37岁。

东晋权臣桓温,因王坦之、谢安等士族的牵制未能取晋而代之,晋孝武帝得以幼年登基。383年淝水之战大胜,384年桓冲病逝,385年谢安病逝,外无北侵,内则士族无领头之人,司马家皇权复振。但晋孝武帝沉迷享乐,最终酒后被杀。

公元396年11月7日,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次年正月改年号为隆安,立妃王神爱(王羲之的孙女)为皇后。其愚笨无知,堪比晋惠帝,致使大权旁落,由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主持朝政。

399年爆发孙恩卢循起义,直至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才彻底平定。

403年桓温之子桓玄篡晋,建立“桓楚”,直至晋安帝义熙六年(410)才将桓氏家族彻底覆灭。北府军将领刘裕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朝政大权。

义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日(419年1月28日),晋安帝被刘裕派出王韶之勒死于东堂,时年三十七岁。死后其弟司马德文继位,是为晋恭帝,改元元熙。元熙元年(419年)正月庚申日,葬晋安帝于休平陵,陵址位于今江苏省江宁县的蒋山。

沈田子(383年~418年),字敬光,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人。东晋末年名将。随从刘裕讨伐桓玄之乱,拜太尉参军,册封营道县五等侯。参与北伐南燕、平定荆州刺史刘毅和司马休之。义熙十四年(418年),随军灭亡后秦,拜雍州中兵参军、扶风太守,辅佐刘义真留镇关中。擅杀征虏将军王镇恶,坐罪处死,时年三十六岁。

义熙十三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命沈田子与傅弘之同率别军进军武关。

义熙十四年(417年)七月,刘裕率军至陕县(今河南省陕县),沈田子等即过武关进入关中,因后秦各城守将都弃城出走,于是顺利进屯青泥(今陕西省蓝田县)。当时后秦守将姚和都屯驻于峣柳(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抵抗,而后秦皇帝姚泓亲自率军抵抗刘裕,但怕沈田子从后袭击,于是决定先行领兵消灭沈田子,然后才全力与刘裕决战。于是姚泓率步军数万,来到清泥。当时沈田子既为别军,只有数百人,面临姚泓大军,沈田子却意图乘姚泓新至进袭,于是自领士兵先进,傅弘之作后继。后秦军重重包围沈田子,而沈田子则激励士卒说:“你们冒险远道而来,为的正是今日这一战,建功封侯的机会就在此时了!”于是沈田子亲自率领晋军奋勇杀敌,大败后秦军,杀死秦军万余人,姚泓败逃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沈田子随后与刘裕派来支援自己的沈林子一同追击,其时沈田子更图穷追姚泓至长安,但因沈林之劝阻而作罢,但其时关中各郡县都望风向晋军归降了。不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城陷,姚泓出降,后秦灭亡,沈田子获授咸阳、始平二郡太守。

傅弘之(377年~418年),字仲度,北地泥阳(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曹魏太常傅嘏之后,西晋司徒傅祗玄孙,东晋末期将领。初任雍州主簿。桓玄将要篡晋时,傅弘之欲杀死荆州刺史桓石康,但事败,傅弘之被捕入狱,后被赦免。

刘裕起兵时,辅国将军刘道规任用傅弘之为参军、宁远将军、魏兴太守。义熙六年,因讨伐斩杀桓石绥等人有功,授任太尉行参军。

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后秦,傅弘之等七路军攻入后秦,进据蓝田,安抚招纳胡、汉各部。升任雍州治中从事史、西戎司马、宁朔将军等。

义熙十四年,胡夏太子赫连璝率兵三万袭击长安,傅弘之率步兵、骑兵五千人在池阳迎战,大败赫连璝。不久,赫连勃勃尽全国之兵追击东归的晋军,在青泥大败晋军,傅弘之力战被俘,遭赫连勃勃杀害,时年四十二岁。

序传:文体名。作者自叙的传记,以记述家世、生平为主,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等。序,亦写作“叙”。《史记》有《太史公自序》,《汉书》沿用其体,始称“叙传”。

晋安帝司马德宗

义熙十三年九月

公元417年

征关西筑城于蓝田南,人思乡,因为思乡城。《旧志》

隶雍州。《元和郡县志》晋置。

按,是年刘裕灭秦,关中复属晋。

属京兆郡。

晋安帝司马德宗

义熙十四年

公元418年

赫连勃勃以王买德为扶军右长史,南断青泥。《晋书·夏载记》

按,是年十一月,勃勃陷长安,关中皆入于夏。

晋安帝司马德宗

义熙十四年十一月

公元418年

赫连勃勃败王师于青泥。《元经》

王买德获晋宁朔将军傅弘之、辅国将军蒯恩、司马毛脩(修)之于青泥。《晋书·夏载记》

按,《宋书·卷六十一·武三王传》是时被俘者尚有府功曹王赐。

注释:

赫连勃勃:(381年~425年),字屈孑,朔方郡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人。胡夏开国皇帝。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与桓文皇后苻氏之子。

赫连勃勃姿容俊美,生性残忍。十岁时,死里逃生,投奔叱干部,归顺后秦皇帝姚兴。义熙二年(406年),拜安北将军、五原郡公,镇守朔方。袭杀高平公没奕于(岳父),兼并军队物资,自号天王、大单于,国号大夏,改姓赫连,年号龙升,定都统万城,率兵征战四方。攻打南凉,大破秃发傉檀。攻打后秦,歼灭王奚,降伏王买德等人。攻打东晋,歼灭东晋名将蒯恩、傅弘之、毛修之、朱龄石、朱超石等人,尽占关中之地。

真兴七年(425年),去世,终年四十五岁,谥号武烈,庙号世祖,葬于嘉平陵。

通鉴纪事本卷三十一(光绪蓝田县志卷三)(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