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余敏亲王阿巴泰园寝位于其家族园寝西北侧,坐北朝南,偏东南,背靠老祖山,左右各有青龙白虎山势环抱,是处风水绝佳的茔地。今天阿巴泰园寝仍然保留着三重外罗墙、宝城、宝顶和地下玄宫等结构。早年的阿巴泰园寝非常宏大,有石桥三座、碑楼三座、碑楼后还有用来烧纸的金银二库。阿巴泰园寝内遍植树木,气象森严。不过随着清朝覆灭,后世变迁,其地上木构建筑皆已损坏消失,存世的只有虎皮石围墙。

清朝没被盗的王爷墓(陵寝制式还未形成)(1)

阿巴泰园寝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由于其墓园寝前半部分已经被盖上了平房,所以我们直接穿过民房到原享殿的位置。享殿今也不存,只看到高大的宝城,外包砖,宝城上有小宝顶一座,环绕宝城有护城河。这样的形制在现存清代王爷坟中当属孤例,类似缩小版的帝陵,也违背了礼制。绕到宝城后,还可见较集中的新挖盗洞若干。能够进入阿巴泰地宫的盗洞在宝顶西侧。由该洞进入可以到宝城内部,再从宝城内有一垂直向下的盗洞直通墓室西墙底部。

清朝没被盗的王爷墓(陵寝制式还未形成)(2)

进入的第一间墓室很小,长三米余,宽两米余,为拱券结构,南向有一石板横梁的小门。再从这间墓室向东过一长三四米的打穿隧道,则进入另一间更大一些的墓室,墓室同样为券顶,高三米余,长四五米,宽三四米。南向石门拱券结构,有条石横梁,门较大,开口处皆有类似金刚墙封堵,封堵青砖部分被拆除。东侧墓室西北角还有一盗洞通向后方,高一米三,长五米,盗洞尽头底部有一深坑,深不足两米。

清朝没被盗的王爷墓(陵寝制式还未形成)(3)

在前人钻入阿巴泰地宫所做记述中,称该地宫结构类似于明德庄王地宫,也就是为首有一前殿,前殿后各有一互不相通的后殿,是为两间主墓室。但据笔者观察,该墓实为同茔异穴墓,主次两间墓室并列并不相通,间隔三四米。各有单独墓门而无前殿。这样的结构让人联想到了徐州小龟山楚襄王刘注墓,不过那个墓在后室有壶门相连,而阿巴泰墓则是完全独立的两座地宫。只不过后来盗墓者将两座墓室从中间打通,起到了壶门的作用,而穿洞处正是两座墓室的壁龛。

清朝没被盗的王爷墓(陵寝制式还未形成)(4)

一座宝顶下两座完全独立的地宫,这样的结构笔者在明清陵寝中也是第一次见到。阿巴泰薨于顺治三年(1646)三月,彼时清朝刚刚入关根基未稳,很多典章制度都没有颁布实施,对于陵寝的建造也没有统一规定。所以不难想象,阿巴泰园寝大宝顶下出现了两座地宫。这两座地宫整体规模都很小,可以想象当时墓主应该采用了火化的安葬方式,而地宫棺床上只有骨灰坛子。此外,阿巴泰地宫的粗糙简单程度也是值得关注的。

清朝没被盗的王爷墓(陵寝制式还未形成)(5)

据记载,在宝城后还有四座小宝顶,位于第一道罗墙与第二道之间。这四座小宝顶确实还在那里,处于大宝顶东北部山坡上。宝顶下仍然有新近盗洞,但由于洞口狭窄,并不得进入。在阿巴泰宝城后直到第二重罗墙的位置,有十几处新挖盗洞,可见盗墓者仍然贼心不死,渴图发现更多陪葬墓的信息并盗取随葬品。(摘自笔者文章《阿巴泰家族园寝二·阿巴泰园寝和地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