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号为丧乱。借用曹操的《蒿里行》来说,便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在此环境下,生存已然艰难,遑论平安长寿。不过梳理《三国志》及相关史料,依然可以辑录出部分高寿之人。

这些宛如南山之松的寿星,虽然出身不同、事迹各异,但均见证了汉末的大乱之世。

本文想列举并论述汉末三国时代寿数超过九十岁之人。这些耄耋老者,无论以何种标准看待,均属高寿之人;在丧乱之世的环境下,也更显珍贵。

本文共 7000 字,阅读需 14 分钟

高寿的选取标准

其实“高寿”一词颇为抽象,并无明确的划分标准。

孔子认为“五十”是知天命之年;孟子认为“七十者可以食肉”是治世之兆。按《释名》,七十曰耄;按《礼记》,八十、九十曰耄。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黑色如铁也。--《释名 释长幼》

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礼记 曲礼》

由此可见,长寿的判定标准,自古以来便莫衷一是。本文之所以选取“九十”为高寿的界限,主要是以当时的政令为依据。

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218)曾下令减轻百姓负担,政令称“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魏)王令曰: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王沈《魏书》

三国长寿名臣(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1)

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这句话翻译过来,便是治下人户中若有年龄超过九十岁者,可以免除该户中一人的赋税徭役。

严格来说,这条政令的执行标准相当苛刻。且不说汉末乱世究竟有几人能够活到九十岁;即使活到了九十岁,也只能减免该户人家中一人的徭役而已。

汉魏时代男女往往早婚,九十老者的子女辈也应该在七十上下。按照魏晋时代的官方律令看,超过六十五岁的老人,本就应该免除徭役。

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晋书 食货志》

由此可见,曹操这番政令实属假仁假义,对于改善百姓生计方面并无太多实际意义。不过这也能说明,即使政令苛暴如曹魏,也把九十以上的老人视作高寿。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汉末三国时代的九十老者作为论述对象。

汉末魏初的高寿者

汉、魏政权的高寿之人,有董卓之母、高柔、吴普、乐详、司马孚、邯郸淳等人。

(1)董卓之母

董卓在初平三年(192)四月遇刺身亡,驻守郿县的董氏亲族也尽数被皇甫嵩所杀。

(王允)使皇甫嵩攻(董)卓弟(董)旻于郿坞,杀得母妻男女,尽灭其族。--《后汉书 董卓传》

董卓兄弟子侄并死,其老母时年九十,一路“走至坞门”,展现出了顽强的求生欲。

(董)卓母年九十,走至(郿)坞门,曰:“乞脱我死”,即斩首。--《英雄记》

不过鉴于董卓与士大夫集团结怨甚深,因此董母未被宽恕,仅留下“乞脱我死”的遗言便被斩首,算是子债母偿,令人叹息。

(2)吴普

吴普是名医华佗弟子,专攻五禽戏。所谓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姿态,做出不同的动作,抻拉关节,疏活血脉,可以理解为一种原始的健身体操。

(华)佗语(吴)普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魏书 方技传》

三国长寿名臣(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2)

吴普从华佗受业,习五禽之戏

吴普长期习练该法,因此体魄康健;九十岁后,仍“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这对古人而言,不啻为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吴)普施行之,年九十馀,耳目聪明,齿牙完坚。--《魏书 方技传》

古时养生手段有限,即使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人们也往往不免“牙脱齿落”的下场。比如汉元帝三十余岁时,便“发齿堕落”;南朝士族颜之推,中年时亦曾遭遇“患齿”的困扰。

今闻陛下(指汉元帝)春秋未满四十,发齿堕落,太子幼弱,佞人用事。--《汉书 宣元六王传》

吾(指颜之推)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颜氏家训》

而吴普得名师指导,不仅长寿,还保持了晚年的生存质量,确实喜人。

(3)高柔

高柔是袁绍外家,其从兄高干是袁绍之甥。鉴于出身敏感,曹操曾考虑过隐诛高柔。

(高)柔从兄(高)干,袁绍甥也……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魏书 高柔传》

不过这条记载的可信度成疑,因为它与《晋书 宣帝纪》的记载过于相似。

魏武察帝(指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晋书 宣帝纪》

鉴于高柔党附司马氏的特殊立场,也不排除其早年履历中有“自文其丑”的可能。即通过非议曹氏,为自身的污点行为寻找借口。

司马懿在正始十年(249)发动兵变时,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曹爽营”,因此被司马懿称赞为“周勃”。

太傅司马宣王奏免曹爽,皇太后诏召(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傅谓柔曰:“君为周勃矣。”--《魏书 高柔传》

三国长寿名臣(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3)

高柔据曹爽营,司马懿称之为周勃

问题在于,周勃讨平诸吕之乱是为了诛灭逆贼,兴复汉室;高柔与司马懿谋害曹爽,实乃倾覆重器,图谋篡逆。司马懿引喻失义,高柔为虎作伥,却自诩汉廷忠良,不免令人发笑。

高柔死于魏景元四年(263),时年九十,距离西晋代魏(265)一步之遥。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谥曰元侯。--《魏书 高柔传》

(4)司马孚

司马孚是司马懿之弟,与高柔等人一并参与了高平陵之变。

不过虽然同为逆臣,高柔尚知低调,不敢公开炫耀;司马孚则特别热衷于政治表演。他一方面凶狠镇压曹魏内部的反对力量,另一方面又自诩为“大魏纯臣”,令人目瞪口呆。

曹髦被弑时(260),司马孚是太傅,司马昭是大将军,司马伷是屯骑校尉,司马昭亲家贾充则是中护军。这群逆臣一手策划并执行了弑君的阴谋,却在事后相互推诿,还处死了一个无关轻重的成济来堰塞众口,因此获讥于时。

(文)王(指司马昭)待之(指陈泰)曲室,谓曰:“玄伯(陈泰字玄伯),卿何以处我?”对曰:“诛贾充以谢天下。”文王曰:“为我更思其次(指诛杀成济)。”--干宝《晋纪》

更可鄙者,便是司马孚在事发时(260)无所表示,事后却跑到曹髦的遗体旁边,枕着小皇帝的大腿痛哭失声,极尽丑态。

太傅(司马)孚奔往,枕帝股而哭,哀甚,曰:“杀陛下者,臣之罪也!”--《汉晋春秋》

西晋受禅时(265),司马孚又拉着废帝曹奂的手,假惺惺地表示“臣死之日,固大魏纯臣也”(见《晋书 安平献王传》)。但司马孚这个“大魏纯臣”,转脸便接受了西晋敕封的安平王爵位,还担任太宰,都督内外诸军事。可见这个“纯臣”分量几何。

三国长寿名臣(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4)

司马孚:臣死之日,固大魏纯臣也

司马孚寿数九十有三,略胜高柔。死之日,极尽哀荣。因此《晋书》把“如司马孚故事”作为大臣葬礼规格的判断标准。

泰始八年薨,时年九十三。--《晋书 安平献王传》

追复(司马)亮爵位,给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袭,钱三百万,布绢三百匹,丧葬之礼如安平献王孚故事。--《晋书 汝南王传》

(贾充)葬礼依霍光及安平献王故事。--《晋书 贾充传》

(5)邯郸淳

邯郸淳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与曹植友善。曹植每见邯郸淳,便“熏衣傅粉,跳丸击剑,口诵俳优小说数千言”,颇富滑稽色彩。

(曹)植初得(邯郸)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邪?”--《魏略》

邯郸淳留心闲逸之事,撰写《艺经》、《笑林》等作品,记载了汉末诸多诙谐趣事与游艺项目,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笑话与杂耍专著。

邯郸淳虽然交好曹植,但并未深度参与夺嫡之争,因此侥幸躲过曹丕的事后清洗。邯郸淳撰写的《投壶赋》由于文采华美,还得到曹丕的赞赏。

太祖俄有意于(曹)植,而(邯郸)淳屡称植材,由是五官将(曹丕)颇不悦。--《魏略》

及黄初初,以(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淳作《投壶赋》千余言奏之,文帝以为工。--《魏略》

唐章怀太子注解《后汉书》,引用《会稽典录》,称元嘉元年(151)的“曹娥碑”乃邯郸淳所撰。按邯郸淳“时甫弱冠”(即二十岁),那么其生年下限便在永建七年(132)。

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因试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会稽典录》

按《投壶赋》成文于黄初(220-226)初年的记载看,邯郸淳的寿命无疑超过九十。

(6)乐详

和邯郸淳相似,乐详也是著名学者。

鱼豢撰写《魏略》,以董遇、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七人为儒宗(见《王肃传》注引)。其地位可见一斑。

乐详出身河东,在魏甘露二年(257)上疏称赞故河东太守杜畿的过往功绩。彼时不仅杜畿早已死去(卒于224),连其子杜恕都已不在人间(卒于252)。

乐详时年“九十余”,属于活化石级别的耆老勋旧。有赖于乐详的举荐,杜畿之孙、杜恕之子杜预,便被朝廷征用。

甘露二年,河东乐详年九十余,上书讼(杜)畿之遗绩,朝廷感焉。诏封(杜)恕子(杜)预为丰乐亭侯,邑百户。--《魏书 杜畿传-附传》

当然,杜预出仕的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司马懿的女婿、司马昭的妹夫。由于杜恕与司马懿“不相能”,因此连累杜预仕途受阻。鉴于彼时(257)司马懿和杜恕都已作古,因此借着乐详上表的契机,杜预总算得以出仕。

其父(杜恕)与宣帝(司马懿)不相能,遂以幽死,故(杜)预久不得调。文帝嗣立,预尚帝(司马昭)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袭祖爵丰乐亭侯。--《晋书 杜预传》

杜预后为名将,在魏、晋咸有声望。西晋灭吴之役(280),杜预居功甚伟。

蜀汉的高寿者

蜀汉寿至九十者,有孟光、来敏、李密祖母刘氏等人。

(1)孟光

孟光是河南洛阳人,蜀汉政权中的流寓学者。

其人出身名门,是东汉太尉孟郁之后,“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在蜀汉这个“少人士”的国度中,属于罕见的通儒。

(孟光)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蜀书 孟光传》

蜀少人士,故(许)慈、(胡)潜等并见载述。--孙盛

不过文人也有文人的弊病。孟光后来因为谈论刘禅太子刘璿的学识问题而被免官废黜,年九十余,卒于家。

三国长寿名臣(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5)

孟光与郤正论太子刘璿学识

当时与孟光交谈的人是秘书郎郤正。郤正认为问题敏感,因此遮遮掩掩、云山雾罩;孟光却直言不讳,还洋洋洒洒发表了一番个人见解。其结果便是郤正免于罪责,孟光罢官归家。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孟)光谘访,光问正太子(刘璿)所习读并其情性好尚……后(孟)光坐事免官,年九十馀卒。--《蜀书 孟光传》

虽然《孟光传》没有记载传主丢官的具体原因,但按照陈寿的春秋笔法与行文逻辑,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即郤正事后告密。

有趣的是,郤正也是河南人,与孟光同郡,这或许是孟光在郤正面前直言不讳的主要原因。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蜀书 孟光传》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也。--《蜀书 郤正传》

至于郤正的谨慎作风,来自特殊的家庭背景。其父郤揖是蜀汉叛将,昔日(220)跟随将军孟达降魏。因此郤正“身处嫌疑之地”,便表现得更加乖巧。

(郤)揖为将军孟达营都督,随达降魏。--《蜀书 郤正传》

(孟)光解(郤)正慎宜,不为放谈。--《蜀书 孟光传》

可见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来敏

来敏与孟光相似,也出身名门,是东汉太中大夫来歙之后。

来敏仰仗自己的资历与荆州背景(义阳新野人),对诸葛亮以下的诸将颇为轻慢,因此被诸葛亮骂作“乱群”,一度遭到废黜。

(来)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昔成都初定,议者以为来敏乱群。--《诸葛亮集》

诸葛亮死后(234),刘禅虽然再度启用来敏,不过也顾及潜在隐患,给了他一个“执慎将军”的虚衔儿,希望来敏能够“以官重自警戒也”。

(来)敏荆楚名族,东宫旧臣,特加优待,是故废而复起。后以敏为执慎将军,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蜀书 来敏传》

诸葛亮秉政时,长史向朗亦曾被免官废黜,在左将军任上“悠游无事三十年”,寿至八十余岁。

(向朗)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蜀书 向朗传》

来敏在执慎将军任上应该也是类似情况,不过他比向朗更加高寿,享年九十七,可谓三国第一寿星。

(来敏)年九十七,景耀中卒。--《蜀书 来敏传》

(3)李密祖母刘氏

刘氏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寻常老妪,却因为其孙李密的《陈情表》而扬名天下。

蜀汉灭亡后,司马炎征召益州才俊入洛阳,李密便在征召之列。但其祖母刘氏已经九十有六,一旦李密远离故乡,刘氏无人照管,必然饿死。因此李密撰写表文,通过陈述孝道,向司马炎请求宽限时日,使自己能为祖母颐养天年。

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遣。--《华阳国志》

三国长寿名臣(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6)

李密撰《陈情表》,述志自守,奉养祖母

在李密笔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亦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言辞恳切,情意拳拳,虽然辞令质朴,却感人至深。

臣(指李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指司马炎)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不过李密撰写《陈情表》,其实另有玄机。这是因为司马氏以弑君而定天下(高贵乡公之死),因此不敢宣扬忠义,转而宣扬孝道。西晋开国诸帝,均“守孝逾制”,即为明证。

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行为,可谓打蛇打七寸,逼得司马炎无话可说。刘氏因此得终天年。

东吴的高寿者

东吴寿至九十者,有士燮、吕岱等人。

(1)士燮

士燮是交州军阀,严格意义上属于汉末群雄。不过士燮入了《吴书》,其本人又曾接受过孙权任免的官职,因此也可以归入江东霸史。

士燮早年为交趾太守,其弟士壹在洛阳担任司徒黄琬的掾属。董卓秉政后(189),士壹逃回老家,带回了汉末大乱的消息,士燮遂在交州割据。

(丁)宫为司徒,辟(士)壹。比至,宫已免,黄琬代为司徒,甚礼遇壹。董卓作乱,壹亡归乡里。--《吴书 士燮传》

由于士燮家族累世在交州,甚有威惠,因此很快便成为当地的实际统治者。

在陈寿笔下,士燮家族“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即使是秦汉之交的南越武王赵佗,也有所不及。

(士)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锺磬,备具威仪……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即尉佗、赵佗)不足逾也。--《吴书 士燮传》

在此环境下,士燮遂尽情享受人生。他不仅招募流寓人士,还醉心学术,为《春秋》等经典做注。士燮在汉末学术圈的名气很高,连荀彧都有所耳闻。

(士燮)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指士燮)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吴书 士燮传》

吴黄武五年(226),即孙权改元后五年,士燮寿终正寝,享年九十。

(士)燮在郡四十馀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吴书 士燮传》

士燮死后,孙权正式派兵吞并交州。士燮子侄不甘失去昔日地位,遂阻兵对抗,尽数被将军吕岱所诛,自此败落(见《吕岱传》)。

(2)吕岱

吕岱出身徐州广陵,是淮泗集团大将。他在岭南投刀奋命、开疆拓土,功勋足以万世不朽。

今日“广州”一词,即是吕岱上表拟定。彼时交州辖区广大,吕岱建议分合浦以北为广州,交趾以南为交州。戴良为交州刺史,吕岱为广州刺史。

(吕)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吴书 吕岱传》

吕岱不仅南定交广,还扬帆远航,直抵南海,将东吴国威宣喻四方。除了《吕岱传》记载的扶南、林邑、堂明等南海小国外,还有“百数十国”,见于《梁书》。

(吕)岱既定交州,复进讨九真,斩获以万数。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吴书 吕岱传》

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硃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梁书 诸夷传》

彼时的吕岱就好像昔日之班超,身在万里,为国尽忠。更可贵者,吕岱“清恪在公,家门穷困”,因此得到孙权的褒赞。

(吕岱)历年不饷家,妻子饥乏。(孙)权闻之叹息,以让群臣曰:“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吴书 吕岱传》

三国长寿名臣(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7)

吕岱清恪在公,妻子饥乏;孙权闻之叹息

不过人无完人,白璧微瑕。吕岱虽然在军务上建树甚多,但在国本问题上却犯了严重错误。

孙权晚年时,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夺嫡,孙霸党羽多数出身淮泗,吕岱也在其中;为此遭到裴松之的讥讽。

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殷基《通语》

吕岱、全琮之徒,盖所不足论耳!--裴松之

孙亮即位后(252),吕岱官至大司马,成为淮泗集团名副其实的首脑。不过其年事已高,在太平元年(256)寿终正寝,享年九十六。

太平元年,(吕岱)年九十六卒,子(吕)凯嗣。--《吴书 吕岱传》

小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虽然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却始终是人类的美好愿景。

因此长寿便成为充满祝福与寓意的象征,也衍生出诸多用法,蔓延至方方面面。比如两汉民间用“延年”、“延寿”、“延龄”为子女取名;后世用“万岁爷”作为至尊的代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以农业社会的生产力而言,高寿离不开优越的物质条件。因此本文辑录的诸多高寿者中,包括孟光、来敏、士燮、高柔、司马孚、邯郸淳在内,大部分都来自官宦世家;少数出身平民类似吕岱者,也属于发迹之后位尊权重的名臣。

唯二例外只有吴普与李密祖母刘氏。不过吴普是华佗弟子,身挟奇技,因此高寿亦不足怪;而刘氏不过一介残年老妪,她能够寿至九十,无疑离不开李密的精心照料。

照此看来,在本文诸多寿星之中,最名不见经传的刘氏,反而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有道是“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李密不空有其名也。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宾退录》

(晋)武帝览(陈情)表曰:“(李)密不空有名也。”--《华阳国志》

概而论之,“桂殿兰宫,钟鸣鼎食”的优越条件虽然难得,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责任意识却更显珍贵。李密诚感天地,故刘氏得享寿考,美矣!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