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孟子·梁惠王下》,对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民本思想,颇为赞赏。其原文是——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见梁惠王于沼上时已经谈到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问题。在《梁惠王下》篇其他章节中,孟子也曾与齐宣王两次讨论过“与民同乐”的问题。所以,本章其实是孟子第三次与齐宣王讨论“与民同乐”的问题了。不同的是,这一次从乐说到忧,所谓“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更为完整地表达了孟子“仁政”的民本思想。

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忧而后乐”思想,为孟子的民本思想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让人们千古传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自古以来激励着有为之士“为民而忧,为国而死”。战国的屈原,为国振兴,“虽九死而犹不悔”;宋朝的岳飞,“三尺龙泉走天下”,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驰骋沙场,屡建奇功;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为乌纱帽落地而愁,却为鸦片输入、白银外流的国难而忧,镇守虎门,誓死禁烟……他们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疾呼;周恩来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道路……然而仅是“忧”并不能救国,只有“忧”之余猛然奋起,才有希望。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点燃星星之火,燃遍中华大地,给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让无数的觉醒者追随他们南征北战,死了“处处青山埋忠骨”,活着“敢教日月换新天”!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先忧者”并不因自己“先忧”而要“先乐”,而是处处体恤国难与民艰。邓小平身处逆境,“三起三落”而不失大志,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品格,正集中体现了革命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先忧后乐”的大无畏精神!

高度体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以民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今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纲领。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做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庄严承诺,更深更高更广泛地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一直以来,带着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贫困百姓的生活、扶贫工作的推进。从天寒地冻的太行山区,到荒凉偏僻的陇西荒原;从巍峨险峭的云南大山深处,到渝西三峡深处的土家山寨,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提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和“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为脱贫攻坚标重点、出措施、定目标。在和党中央的号令下,全党全国举旗上阵,一批批的扶贫工作队、成千上万的第一书记到村社,成千上万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对口扶贫,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如今,成就大显,举世瞩目。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部消除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看中国,摆脱贫困的亿万农民在欢笑;看世界,到处都在讲述着中国的扶贫故事。

以民为本是最温暖的旋律(原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