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 李显峰 中国方言是汉语的分支,中国地域广阔,汉语方言众多,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南陵方言文字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南陵方言文字版(说说我们陵川方言)

南陵方言文字版

陵川县 李显峰

中国方言是汉语的分支,中国地域广阔,汉语方言众多,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陵川话即通行于陵川县一带的方言,是陵川这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由于说话习惯形成的语言,陵川地区方言俗称“陵川话”,是中国汉语北方语系中北方方言的一种,县城与村镇、村镇与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也存在着不少的语言差异,平时我们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一个“我”字,笔者查阅资料记载陵川就有近十种读音,我们礼义镇沙河东沟一带,包括杨村镇杨村村、东尧村等都是读“yue”,就是我的意思,我们礼义镇东沟村一带有个叫法叫“八沙的”,后来才知道八沙的是指“东沟、郝家、魏家、沙河、杨家和、申家和、华尖和小庄上”八个村,把“我”读音成“yue”,自然生活中的称呼就有了“yue爸”、yue妈、yue 姐、yue姥姥等等称呼,具体这个yue字怎么写,到底是哪个字我至今也不知道,我妻子代了四十年的小学语文课至今也没有弄明白这个yue字到底怎么写,我想,这个也许就是方言的意义所在吧,都清楚怎么称呼都知道怎么读音就是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或者就只有音没有这个字。

还有,比如一个“人”字,就有好多种读法,我们八沙的读“yin”,礼义镇上的人读“en”,城关镇上的人读“len”;一个“妈”字,我们八沙的读“nai(不是奶字)”,我称呼我“妈妈”就是“nai nai”,妈妈虽然去世了,可是我至今还是称呼nainai,比我小的人就改叫mama了,其实这个字从来也不知道怎么写,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方言也在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现在在我们八沙的一带没有再称呼nai nai的了,后来参加工作后就认识到,方言没有好坏之分、美丑之别,就是方言就是习惯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还有,昨天就是读“夜来个”,明天就是叫“清早”、去年就是叫“年时”,最记忆犹新就是带“的”读法比比皆是,在我们八沙的一带很明显,比如普通话里面的“蚊子”,我们说“蚊的”、做饭的“锅子”,我们说“锅的”、房子我们说成是“房的”、帽子我们说成是“帽的”等等太多了,举不胜举,超市里卖的“小黑豆”,我们说成是“黑豆的”,全部的家用品可以说都带“的”字,椅子我们说成是“椅的”,吃饭的筷子我们说成是“筷的”,厕所我们说成是“茅的”,还有我们的“被子”说成是“盖底”、“吃饭”说成是“七饭”。

总体感觉,我们陵川话比较接近北方话,八十年代初期在晋城上学时刚接触晋、高、阳、沁话,认为我们陵川话比他们的话好听多了,后来才发现彼此彼此,阳城话把“鞋”说成是“hai”,当时就感觉难听死了,可是,老师上课常常拿我们陵川方言来形容我们陵川话的“土”,很记得,老师说,不要出去当老师时教学生像陵川老师这样教学生“m----ai,mai麦,小麦的mie”,“b----ai,bai白,白bie菜的bie”,其实我们陵川学生在外面也不笨,老师当时是教育我们要“讲普通话,写规范字” ,可想而知这点对于一个师范生日后从教的重要性。

我们八沙的读“肉”,是读“you”,不读“rou”,普通话应该是“rou”,而城关就是读“lou”,我们八沙的读“牛”,是读成“you”,而城关就是读“ou”,这个就是一个地方语种的多样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我认为,就是一个陵川方言,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礼义杨村方言、平城秦家庄方言、城关曹庄潞城方言、马圪当古郊方言、附城西河底方言。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在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小区或者大街上,一听声音便知道这个人是哪里的,平城秦家庄一带的话就仿壶关话,马圪当古郊一带仿河南话,西河底话和附城的台南台北夺火乡的寺南岭肯定就是晋城话或者是大兴话高都话,桥蒋话就是典型的壶关话,杨村镇的北山村闫家沟村就是典型的长治话,古郊乡昆山村锡崖沟村和马武寨村就是典型的河南话等等,这些话我个人认为是一种“边缘话”,这些话都接近邻近的省或者县。

在我们礼义镇,八沙的是一种方言,以沙河村为代表的沙河话,我们说“锅的”;以桃山头村东头村为代表的又是一种方言,他们是说“锅则”;礼义本镇上的人也是说“锅则”,以平川村东伞村为代表的就是说“锅儿”,真是各有千秋,各不相同。

有些方言初听起来真的很难听,听多了也就习惯了,由于地域性的局限,都认为自己的话比较“标准”,其实都是在一定的地域性上发展和延续过来的,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传承”,只不过有的方言地域广阔一点,有的地域狭小一点,比如说“圪脑”“扁食”等方言陵川人都知道,具体表现在应该就是声母、韵母、声调、单音词、多音词等上面的不同,是极具地域性特征的一个标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结构深埋在方言结构之中,方言随着民俗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民俗的消亡而消亡,陵川由于交通不便或者文化封闭,使我们“陵川话”才得以保留了原生态的语音形式,这个也许就是我们陵川特有的文化,但愿我们陵川方言在发展中不变在不变中一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