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颁布实施了《云南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其中“儿童与教育”领域设置了9个主要目标和10项策略措施,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突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作用,涵盖每一个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云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新儿规“儿童与教育”领域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幼儿三爱教育 新两规系列解读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三爱教育 新两规系列解读之

幼儿三爱教育 新两规系列解读之

近日,我省颁布实施了《云南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其中“儿童与教育”领域设置了9个主要目标和10项策略措施,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突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作用,涵盖每一个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云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新儿规“儿童与教育”领域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德树人是根本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儿规教育部分主要目标第1条明确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宗明义地指出德育是第一位的,它具有根本性和引领性作用。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有几个关键词: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富裕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而教育尤其在后者上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二是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新时代人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后三种能力的提高与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息息相关。三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是现代化国家对人的素质的综合要求,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保证,智育为各育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各育的机体保证,美育和劳动教育是将德智体充分展现和运用的主要途径。五育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次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是立足于帮助儿童青少年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云南多民族省情的需要出发,帮助儿童青少年正确学习理解“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从而把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儿童青少年思想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据此,在新儿规中提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儿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

二、公平质量是目标

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2016年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7年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2022年再次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可见,新时代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关于促进教育公平,新儿规中提出的“学前教育普及普惠,203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等内容表明了党委政府实现教育公平的决定和信心。为确保目标的达成,新儿规中提出了在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人数达10人及以上的行政村举办1所普惠性托幼园,有条件的乡镇实施“一乡两公办”;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强化融合教育,教育资源向农村、脱贫地区特殊儿童倾斜等政策。关于提升教育质量,新儿规中提出探索城区优质幼儿园带动薄弱幼儿园、乡村幼儿园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突出学前课程游戏化特点;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和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丰富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提高儿童科学素养等措施。实事上,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不存在最公平的教育,也难以界定最有质量的教育,这是由二者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决定的。以公平与质量为目标的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希望找到二者的最佳契合点。现实是,现在很多学校是寄希望于提高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最终达成“高位均衡”。于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打着“扩张优质资源”的旗帜聚集优质师生资源的“巨型”学校,质量优先导致了升学主义、竞争主义。因此,理想的选择应该是以公平促进质量。因此,儿规中不同程度地提到要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等等措施。总之,教育公平要先于教育质量,衡量教育质量必须要使用教育公平的维度。

三、评价改革是关键

教育评价一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和实践性难题。为坚决克服教育评价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5个方面22项改革任务,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儿规中专门用一条内容阐明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完善初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体现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和关键。首先,综合评价反映素养导向。如云南即将进入的新高考综合改革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在教育教学乃至升学考试中非常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其次,突出教学过程性评价。通过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观察,完善成长记录袋,改进过程考核方法等途径,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第三,重视减轻学生考试性评价压力。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调除初升高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评价考试在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和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最后,以增值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倡导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教学上积极引入增值性评价,以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点滴进步。事实上,要建构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四个评价维度却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解决的途径是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双向融合。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内容转化成解决问题的任务,进而帮助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激发他们表现出自己所达成的素养;在考试中,研究变革试题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情境任务为试题载体,引导学生从关注解答题目本身转向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这才是让评价改革反映教育本质的关键所在。

四、协同育人是保障

通常说到教育发展保障,往往想到的是教育经费的投入。而新儿规中则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促进儿童教育的重要策略措施之一。随着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颁布,更加凸显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提出要统筹家庭、教育、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格局,这也标志着儿童教育从强调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到全域教育时代。首先,需要着力构建学校与家庭的合力机制。家长要注意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并有责任和义务协同学校做好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交流机制,围绕儿童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沟通。其次,要构建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基地共建、场馆共享、资源共育等途径,联合妇联、司法、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共同协作,打通学校与社会间无形的隔断,将各类公共教育资源吸纳到学校教育范畴,共享共育。最后,要积极探索社企、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如组织开展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公益讲座活动;探索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活动;开展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及实践教育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