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作动词时,普通话和益阳话都读二声,只是益阳话浊化为dán了不过,“弹”在益阳还有一个dān的漫读音,也是动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益阳话方言教学?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益阳话方言教学(益阳方言寻根说字)

益阳话方言教学

弹,作动词时,普通话和益阳话都读二声,只是益阳话浊化为dán了。不过,“弹”在益阳还有一个dān的漫读音,也是动词。

弹,本指用弓将珠丸射出去。弓拉开之后,自然有恢复原状的力量,这是将弹丸射出去的力量,也是弓重新伸直的本性。于是,有弹性的物件被拉弯之后再伸直,也叫弹起、弹直。益阳话讲伸开或伸直手臂,也讲“弹起手”,脚伸直往上抬起,也叫“弹起脚”,甚至头抬起也讲成“头弹起”。因为不论手、脚、头部,都可以弯起再伸直,就像弓的“弹”。如“你将脚弹起一下,我拖一拖把。”

旧时乡间有弹匠,是弹棉花的师傅。还批评话多的人“弹匠师傅一样”,是以“弹”谐“谈”,变出来的词。

亸(duǒ,益阳音to,五声),下垂及下垂的样子。唐·岑参《送郭乂杂言》:“朝歌城边柳亸地,邯郸道上花扑人”。宋·晏殊《浣溪沙》:“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在唐宋诗词里,“亸”字经常用。而这个字《说文》和《康熙字典》里都没有收,可见它被当成了一个生僻字。但是,在益阳,“亸”竟然是一个常用字。

如果某人胖,下巴下有多的肉,会说她“夹下巴亸亸里”。如“晚上睡觉,睡着睡着冷醒来,原来是被子亸到地上去了。”“你把裙子提起点,不要亸邋遢哒!”

益阳有一首童谣:“黄鸡婆,尾巴亸,三岁伢子会唱歌。不要爷娘(父母)告诉我,自家聪明捡得多。”其中的“亸”,有人写为“拖”,不对。

钉·敤

钉,常用为名词、动词,非常明白的一个字。但“钉”字在益阳话里有独特的用法。

“钉”当动词时,白读为diàng。如“在墙上钉(diàng)一口钉子”“我钉(diàng)你一钉公”。“钉”还当“打”用,如“打他一顿”也讲成“钉他一餐”。旧时一套响器里,有一面小锣,人手够就用,人手不够可不用。敲的节奏不紧凑,有时敲一下,有时不敲。这种锣叫钉(diàng)锣子。因为它常常是一种时有时无,阴不阴阳不阳的状态,人们将它比喻为旁敲侧击者。如“他这个人凡事不出头做,只在旁边敲钉(diàng)锣子。”还用来比喻阴阳怪气,如“他又在那里敲钉(diàng)锣子”。

在一旁说怪话,或旁敲侧击讽刺人,有时也用一个“钉”字表示。只是这种“钉”,声母可换成了t,声调也漫读到了一声。如被人阴着讽刺的时候,会无奈的说一句:“弟兄啦,莫巴打我钉咯。”

有俗语“钉完钉子覆完脚”。钉子钉到木板的另一面露出来的少许叫“脚”,将它折转到与板面平整叫“覆脚”。俗语言做事熨贴、牢靠、有始有终。

敤(kě,益阳音kò),“果”指瓜果、果实;“攴”指“敲击”“击打”。“果”与“攴”合起来,其本义:敲击树木以收获果实。引申义:击打。

敤,普通话已经不用了,但在许多方言里还保留了。如“把钉子敤进去”“再吵,敤你一烟壶脑壳!”

将手指弯曲,以锐部敲击人的脑壳,方言叫“敤钉公”“敤栽公”“敤粒轱辘”。而手指弯曲出的锐部就叫“钉公(子)”“栽公(子)”“粒轱辘”。脑壳上缺少保护,被这样敤击,非常痛。

手指弯曲出来的锐部如钉子,敤的动作如钉钉子,“敤钉公”好理解。而讲到“敤栽公”,要绕一下。益阳人不讲“蹲”,而是讲“栽”,“栽打”就是蹲下。这是由栽种的动作引申来的,所有栽种的行为都是栽着完成的。而栽种行为里,肯定要对田土进行挖掘、敲打,其中少不了“敤”的动作。“敤栽公”的动作就如在脑壳上栽种东西。其中的“公”是一个语尾,相当于普通话的“子”。

轱辘,是用来碾压的石磙。“粒轱辘”,如说“小石磙”,用以形容敤击脑壳的锐度和强度。

还有人将这一动作说成“挖一鹅公脑壳”,这与上面的构词方式不同。是说,“钉公”“栽公”的形状像鹅的头部。

《金瓶梅》第四十二回:“看见他孩子揪着头角儿,揪到那前边凿了两个栗暴”“栗暴”就是“钉公”,言敤出来的包肿得像栗子。

有了前面的讲解,另一个词就好理解了。益阳人称暴雨为“砸公(子)”,就是说雨大到像是从天上砸下来,极言雨大雨猛。

【来源:益阳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