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为监管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青岛危化品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侧记

■本报记者 朱有祥

自今年4月起,作为全国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城市,山东省青岛市积极探索加强“工业互联网 安全生产”建设,在全市56家试点危化品企业全力推进双重预防机制试点工作。经过7个月的建设运行,截至目前,青岛市危化品企业双重预防信息系统搭建完成,试点企业已全部上线,初步实现了数字化安全监管。

精准预警 技术攻坚

要想实现数字化安全监管,精准预警必不可少。对此,青岛市政企联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多角度、多举措助力企业防治隐患。

案例一

今年11月13日5时50分,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危化品监管处处长王海明的手机同时收到2条风险预警信息,分别来自手机安装的“数字危化”系统APP和短信,信息显示:“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预警等级已达到较大风险,请尽快进行核实、处理。”随即,王海明在“全市危化品预警系统”微信群内联系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安全部长裴洪礼,要求其核查相关情况。

该公司立即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查看,确认预警与聚氯乙烯厂清理过滤器操作有关。后经判断,清理聚氯乙烯过滤器清洗水中,含有微量的氯乙烯单体逸出,导致过滤器附近的部分可燃有毒气体报警器报警,引发预警。为减少报警,该公司在后续生产中将严格工艺指标控制,减少过滤器的清理。因生产需要必须清理的,在清理前,尽量进行冲洗和置换,减少大块物料中的有机物含量。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过程中,通过数字化安全监管,已经实现对企业重大危险源罐区、装卸站台等重点部位有关参数的实时监测,确定企业实时风险,并对中高风险企业进行预警,向监管部门发送预警信息。这解决了监管人员对企业风险底数不清的问题,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的风险情况,方便监管部门按风险程度对企业进行分级管控,精准施治。”王海明说。

案例二

肖远宁是青岛思远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两重点一重大”危化品企业负责人,现场安全监管难题一直令他头疼。自从按照青岛市应急管理局要求配装“数字危化”系统后,肖远宁每天都要打开系统看看,尤其关注现场“人员定位”模块。

11月15日20时,肖远宁打开电脑突然发现“异常”:一线职工瞿军现场巡检时间“超长”。后经技术人员对瞿军“人员定位”模块中的巡检轨迹对比发现,他的巡检时长是别人的2倍之多,他每次现场上报排查出的隐患也是最多的,由于巡检现场认真细致而导致“人员定位”模块中出现“异常”状态。

肖远宁和公司党委班子其他同志研究后决定,以公司名义授予瞿军“巡检标兵”称号,给予其1000元现金奖励,号召全体员工向瞿军学习,并将其列入储备技术员人选。

青岛危化品基地(青岛危化品安全监管有了)(1)

“我们实现了现场巡检数字化,只要扫描各风险部位的二维码,通过手机APP,问题隐患信息就能实时发送给相关人员(见上图),方便了大家的查阅和审批,而且还能溯源分析,为从隐患排查源头落实解决措施提供了依据与参考。”肖远宁说。

案例三

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是一家拥有29个重大危险源和22套生产装置的国有大型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在现场受限空间动火作业中,针对铁质容器内信号屏蔽问题(在同类企业中属于监管盲区),该公司迎难而上开展技术攻坚。

据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安全部长杨增良介绍,他们专门成立了攻关部,后依托公司内部千兆无线网络,利用星光级防爆布控球和信号接收器分体的优势,可360度旋转拍摄布控球磁吸在受限空间内,信号接收器放置在受限空间外接收无线信号,将受限空间内动火作业等现场活动影像实时传输至防爆手机APP、监控中心显示器。远程监控人员、现场监护人充分利用防爆手机APP和监控中心显示器查看,监护人不用进入受限空间也可以随时随地对受限空间违章行为进行监控。

“特殊作业功能使用后,通过视频监控、电子传输,无论在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可以实时监管。同时特殊作业审批方面也实现了数字化,必须按照作业规范流程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如监护人员不到现场等,审批都不可能通过,倒逼各方严格按特殊作业许可流程规范审批和作业,保障了作业的安全实施。”杨增良说。

克服困难 主动作为

数字化安全监管,让这些试点企业尝到了甜头。在这背后,是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

“其实我们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就已经在全市56家试点危化品企业完成相关工作,而且全部实现数字化安全监管。”说起青岛创建速度,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韩有先表示,创建之前,他们遇上了诸多困难。比如,很多企业老系统如何接到新系统上来,如何准确排查“两个清单”信息,做到风险点辨识到位、隐患排查到位等。为此,青岛市在推进过程中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在推进过程中,上级多次视频调度、提出要求,给予大力指导。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为确保按时完成任务,青岛市实行“一把手”顶格推动。在政府分管副市长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危化品监管和科技信息化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危化处、科信处等处室参与的全市推动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平台工作专班。分管副市长多次调度试点工作,局主要领导定期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保障机制。

实际创建过程中,该局在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配合下,把青岛思远化工有限公司作为标杆试运行,然后组织全市企业现场观摩学习,让企业现场感受信息化系统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该局又分批在西海岸新区、平度市分片召开推进会议,对所有试点企业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进行再动员,讲形势、交任务、定时间节点,统一思想认识。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还明确技术人员,对每家试点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支持,提供免费技术指导。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工作的关键点就是编制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这两张清单,该市将“两张清单”作为试点工作入手点,由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做好技术保障工作。通过线上视频会、线下现场会、分片区督导会等,对清单编制要求、注意事项等,反复培训讲解,确保每个试点企业都能对“两张清单”梳理完善。同时,该市对每家试点企业明确技术单位责任人员,组织专家对所有试点“两张清单”分批次进行审核,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所有试点企业完成“两张清单”编制审核。

打破壁垒 完善功能

有了政府部门的推动,下一个需要面对问题就是如何打通技术层面的壁垒。

青岛市着力消除老旧系统对接难点。在推进试点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企业自有系统与政府端数据对接问题。部分企业已建有并持续运行双重预防机制系统,其数据改造对接明显慢于新系统。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将自建系统企业作为推进重点,自建系统企业与应急管理部化学品登记中心现场技术对接,逐家企业确定系统改造方案、改造时间节点、技术负责人,确保系统改造企业全部保质保量完成数据传送,减少了重复建设,避免了两套系统并行。

青岛市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同步构筑“数字化监管系统”。相关做法包括,以智能巡检为核心,引入设备运行状态、人员违章、作业活动等风险管控和排查内容;充分利用人员定位、特殊作业电子化审批、视频智能监控和违章行为AI识别等技术,增加人员违章行为清单和人员违章行为智能识别功能,并融合监测预警系统,形成了设备状态监测预警、人工巡检、人工巡检数据与系统数据自动比对,以及人员违章行为职工“随手拍”举报、智能识别与双重预防机制兼容并蓄的青岛特点,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让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更为有力,管控更为精准。

“随着各功能模块持续完善,初步实现了风险动态监测、分类管控、隐患处置、数据分析、自动预警等功能,逐步构建了危化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为危化品安全监管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促进了危化品安全监管提质增效。”韩有先说。

截至目前,该市56家试点的重点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部完成双重预防机制系统上线运行,294套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完成了风险分析,累计上传隐患信息2031条;接入视频监控企业49家,视频智能分析上线37家;人员定位上线35家; 特殊作业系统上线50家;26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的罐区、装卸栈台等重点部位监测参数全部接入系统实时监测;在792家加油站中,已有525家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并上线试运行,469家完成了视频联网,其他正在改造中;2926家无储存经营企业完成了基本数据维护,开始陆续上传订单信息。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中国应急管理报 新媒体中心 编辑:庞舒月

青岛危化品基地(青岛危化品安全监管有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