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海伦·斯诺曾写道:“他有很好的教养,内部是钢,有坚强的抵抗力。毛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者。他是灵活的,愿意变革和学习,而最重要的,是忍耐——一直到那个转折点上。”这是对毛泽东坚韧性品德的精到的概括。

“坚”,就是坚定不移的定力,坚强不屈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努力。1939年5月30日,毛泽东谈什么是模范青年时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求坚定信仰、坚定信心为党确立的目标而奋斗。

红军长征刚到陕北,毛泽东就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红军力量那么弱小的条件下能有这样的气概、决心,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坚定、多么强大。

坚定不移的定力,坚强不屈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著述中,也表现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中咏道:“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敌军围困万千重”,敌我力量悬殊何其之大,对我不利的形势何其严峻。“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何等坚定、何等坚强。

对毛泽东的这个品德(对毛泽东的这个品德)(1)

周恩来、毛泽东、博古在延安。

“韧”,就是能屈能伸的能力,善于迂回的智慧,善于等待的耐力。周恩来认为毛泽东是“最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运用的领袖”,是指出真理、坚持真理、发挥真理的人。在坚持原则中是坚持方向,实现目标的人。在灵活运用中是善于等待、善于迂回的人。领导者或者说管理者,要把自己的智慧变成大家的智慧,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等待、需要迂回。毛泽东是善于等待的领导者。1944年7月,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曾说:“我自己曾经有过处于少数地位的情况。在这种时候,我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毛泽东也是善于迂回的领导者。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

周恩来说:“正确的意见常常是要经过许多等待、迂回才能取得胜利,为大家所接受。”“毛主席当着他的意见没有被大家接受时,他就等待,有机会他就又讲,又教育,又说服。”

井冈山和赣南闽西斗争中,毛泽东的游击战法和运动战法已蕴含了迂回、等待的智慧。毛泽东上井冈山不久,很快总结出从前井冈山的一个叫朱聋子的“山大王”采取“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儿”的方法与官兵周旋了几十年的经验。提出: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强敌来了,先领他转几个圈子,等他晕头转向暴露出弱点以后,就抓准狠打,打得干净利落,打得要有收获,既消灭敌人,又缴获武器。

(作者为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本文摘编于北京日报2019年09月09日《人民性 求是性 包容性 坚韧性——毛泽东的四大崇高品德》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曹应旺

监制:李庆英

编辑:袁昕

流程编辑: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