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放假了,父母都喜欢带着孩子去逛逛超市,买些生活用品,也买些孩子喜欢吃的东西。但是孩子还小,并不懂什么“性价比”,甚至还没有买东西需要钱的概念,见啥要啥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妈妈们应付起来可要讲究一些方法和分寸。
“妈妈我想吃车厘子”,妈妈“偷换概念”的回答,毁娃认知和格局前几天同事在办公室讨论了一件真实发生的“毒妈”事例,是她们前一晚逛超市看到的一幕,过程惹人唏嘘,大家听完之后都纷纷感慨:“孩子毁了”
一位妈妈带着估摸3-4岁的女儿逛超市,走到水果区,女儿一眼就看见了色泽诱人的车厘子,跟妈妈喊着:“想吃这个小红果。”
妈妈看了一下价格,可能觉得太贵了,不愿给买,可女儿站在车厘子的货框前一动不动地盯着看,舔着嘴唇,看来是很想吃。
妈妈一个劲的想往走拉女儿,可小女孩却很不情愿,妈妈环顾四周,面露难色,女儿却一个劲儿说:“妈妈,我见小朋友吃过,说可甜了,就买一点儿好吗?”
妈妈见女儿不依不饶心生一计,说:“她们吃的是樱桃,这个不是,这个叫车厘子并不好吃,可苦了”
没想到还真管用,女儿之前看车厘子那期盼的眼神一下子淡了很多,妈妈可能见这招有效,趁人不注意偷拿了一颗咬了一口,连忙吐出,面露“难堪”:“呸呸呸,又涩又苦,不信你尝尝……”
说罢还把剩余的一小半车厘子递到女儿面前,孩子见妈妈吃完后表情夸张,心知妈妈说的是“真的”,赶忙摇头:“妈妈,不吃了,咱们还是买橘子吧,橘子甜。”
妈妈这才注意到同事她们差异的目光,看有人到了自己的一举一动,这位妈妈面露尴尬,连忙拉着孩子走了,可小女孩临走嘴里还嘟囔:“呸,不好吃还摆在超市,骗钱!”
原本好吃的车厘子,到了妈妈嘴里成了“难吃”和“苦涩”,或许因这样一则小事,孩子会对车厘子一辈子厌恶,很难相信,当孩子长大后知道妈妈骗了自己,会心生何感。
虽然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但在我们周围,的确有这样“狂妄自大”的家长,为了一时之利哄骗孩子,而孩子认知有限,妈妈们的这种“偷换概念”行为,“诽谤”了车厘子不说,还毁掉了孩子的童年认知和未来格局。
妈妈偷换概念,达到了眼前目的,毁了孩子长远认知和未来格局1、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对一些东西有正确客观的认识,比如车厘子,它好看,或许味道也还不错,也可能孩子吃过后,并不喜欢。
但是这需要孩子在真正接触后去评断,而不是家长为了自己的目的,而随便给孩子灌输一些偏激的认知。
2、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孩子其实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好骗,如果你经常在他面前偷换概念,慢慢地,当她知道车厘子其实并不难吃的时候,她就会学会妈妈的一种处世哲学,那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难免会有“求而不得”的经历。如果妈妈从小给孩子的认知就是,我不要的,或者我要不起的,就是不好的。这对孩子积极心态的培养很不利。
3、形成消极的行为习惯
“不是我不要,是它不好。”虽然这看似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话,但是长久以来形成这样的习惯,这会成为孩子将来遇到难题,或者困难的时候,想要退缩和放弃时,以此作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说得多了,连自己都信了,其实最怕习惯,习惯这样的心理暗示,确实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消极的习惯。
聪明妈妈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尴尬,又能教会孩子对价值观的认知
1、尽量避免高消费场所
古人说“穿衣吃饭量家当”,父母带着孩子逛街,也要考虑这个问题,尽量不要带着孩子去不在你的消费档次的地方,孩子小,他们没有这个概念,为了避免尴尬发生,带着孩子就要去我们确实可以让孩子自己挑选,并购买的地方去逛。
2、逐渐灌输价值的观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需要给他们灌输一定的价值观念
比如:“这些东西太贵了。”“买东西是要花钱的。”“要给别人钱,才能拿走东西。”等等。
当我们要带孩子外出逛街的时候,可以提前跟孩子交待,今天你们主要是买什么,比如生活用品等;如果孩子想要东西,就只能买一种,或者只能买买不超过100元钱的。
再大一些的孩子,大概6岁以上,还可以适当跟他透露一下生活开销方面的事情。
3、为了孩子适当的破费
父母有时候不是花不起钱,但是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和决定一些事情。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决定100元一斤的车厘子,确实不如几块钱一斤的橘子更合适。但是孩子不懂这些,特别是对他们没有吃过的东西。
为了让孩子增长见识,或者满足一下他们的好奇心,父母有时候也是需要适当破费,可以和孩子商量,先少买一点,尝一尝。回家后,再慢慢告诉他价值的概念。
妈妈们,你们遇到孩子的渴望大于“心理预期”的时候,有哄骗过孩子吗?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吧。
ps: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