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期间所产生的“陪都新八景”,它与新旧“巴渝十二景”有着诸多不同,并不是单纯地展现人文风光,特殊的时期赋予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
一、锣鼓朝天:留下又一个“寻银诀”其中的“锣”,是指素有重庆"东陲屏障"之称铜锣峡。而“鼓”,则是指之后的大石鼓。
《一统志》云:“悬岩临江,下有园石如铜锣状。”曹学佺《名胜记》云:“铜锣峡以水声响似之,是涪、岷水合处。”
▲从铜锣峡高处眺望主城
旅客乘船逆长江而上至重庆,先要经过铜锣峡这个天然屏障,然后沿S形的航道经过唐家沱。之后在江左岸便是大石鼓,再往前行,就到了大佛寺。至此,船上的旅客就可以看到朝天门码头的雄姿了,“锣鼓朝天”因此而得名。
▲光绪29年所绘老地图中的铜锣峡和大石鼓
关于铜锣峡,民间还流传有一“寻银诀”,说“铜锣对石鼓,金银五万五,有人识得破,代代不受苦。”这就如当年张献忠在江口镇千船沉银,并留下传了数百年的童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不同的是,张献忠江口沉银,已被考古证实真有其事,并发掘出了大量金银。而铜锣峡藏银,却仍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二、清水蒋莲:以景喻人,以莲比蒋清水溪是南岸塗山东北的一条小溪,其发源于崇文乡北,自东向西由下龙门浩汇入长江。
清水溪横贯觉林寺,觉林寺是明代“渝州八景”中“觉林晓钟”的主角,其位于莲花山麓。因山巅有乱石攒聚,远望如莲花,故得名莲花山。
▲南岸觉林寺及报恩塔,晚清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况清水乎”。将莲花山比做出清水溪的莲花,这个意喻本身是很好的。
清水溪从莲花山山脚流过,而溪的另一边,则是蒋山,于是蒋介石与此景便被硬生生地扯到了一起。
不仅将蒋比作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还说“金陵有蒋山,陪都亦有蒋山,适我民族伟大之救星”。并说蒋介石所在之地皆有蒋山,是抗战胜利的预兆,这马屁拍得真是令人猝不及防。“清水蒋莲”一景也应运而生。
三、塗山耸翠:为数不多的只单纯体现人文风光南岸塗山,其树木茂盛,四季常青,从渝中半岛望去,恰似翠屏高耸。不仅如此,塗山还有许多人文古迹,文峰塔、老君洞、塗山寺等分布其中,景色优美,是当时休闲游览的好去处。“塗山耸翠”由此产生。
▲老君洞山门,晚清
▲老君洞三清殿 ,民国
▲塗山,晚清
四、字水笛声:体现陪都的现代化都市新气象所谓“字水”,因长江、嘉陵江在朝天门交汇处的水流,几经曲折相互迂回而天然形成一个酷似‘巴’字的古篆体,故有‘字水’之称。
民国期间,嘉陵江和长江水上交通日益繁忙,重庆城区与江北、南岸间,有多条过江轮渡航线。江上一时间轮船的汽笛之声不绝于耳,“字水笛声”也因此得名。在当时来说,也体现了重庆作为陪都具有的现代化都市新气象。
在朝天门对岸的慈云寺附近岩壁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清光绪十年(1884年)徐琴舫所书“字水”题刻。
▲南岸慈云寺一带,最右则可见“字水”题刻,1909年
五、老鹰跨线:沟通成渝的重要交通工程1927年刘湘初步统一川东后,重启了成渝马路计划。1930年,巴县老鹰岩盘山路跨线桥建成,这是川中第一座跨线桥,是以前老成渝公路的要道。
蒋介石也到过此处视察,其在1935年3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往老鹰岩视察公路工程,亦一伴观也”。
▲刚建成不久的老鹰岩盘山路及跨线桥
这座位于沙坪坝山洞老鹰岩盘山公路上的跨线桥,由著名水利建设专家李仪祉设计,当时被工程界誉为“巧夺天工”,抗战时期被评为“陪都新八景”之一,定名“老鹰跨线”。
民国《巴县志》载:“桥横跨两峰,长逾十丈,两行车先行桥底,包山盘旋至桥面,气势宏伟,巧夺天工也”。老鹰岩盘山路和跨线桥距今已近百年,现在仍是翻越中梁山的交通要道。
▲如今的跨线桥
六、沙坪学灯:不惧强敌,民族文化有如明灯闪耀世界抗战全面爆发之前,沙坪坝不过只是重庆城边乡下一个小镇,街道只有一条,总共几十户人家。
1937年,一名到达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学生这样形容沙坪坝:“静,静到令人感觉如在深山邃谷里,其至连鸡鸣狗吠的声音也不大容易听到。”但随后两年间,随着各学府的内迁,沙坪坝发生了巨大变化。
▲抗战期间,位于沙坪坝松林坡的中央大学
▲抗战期间,位于沙坪坝松林坡的中央大学
抗战时期,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南开中学、中央工业学院等各校先后设立于此。沙坪坝一跃成为重庆著名的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沙坪坝学府林立,校舍相望,蔚为壮观。“沙坪学灯”由此产生。
▲1934年的重庆大学校园
“学灯”二字,并不是写实层面上的学校灯光,而具有象征意义。他把聚集在沙坪坝的学府,看成是民族文化的中心,以学灯为喻,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仍能发扬光大,犹如明灯一般闪耀世界。
七、金刚普照:基督教徒化身普世金刚为祈和平,祈亡灵安息,1929年,时任重庆市长的潘文华在七星岗纯阳洞一带修建佛塔。整个工程于1931完工,总耗资四万余元。其中募捐所得只有六千余元,其他不足之数由潘文华之弟潘昌猷捐助。
▲1931年,刚建成的菩提金刚塔
佛塔建成后,由北平辗转而来的各种佛像、舍利、法器、金宝珠玉、五谷药物及经书,先陈列于重庆长安寺,一时引得无数人膜拜。
是年腊月八日为装塔之日,经过一番仪式后,在长安寺展出的各种物品及经书被装入塔内,随后以石碑一方封塔。碑上刻菩提金刚塔碑文,外书菩提金刚塔五大字。也不知塔内物品,如今身在何方。
▲如今的菩提金刚塔
建菩提金刚塔本意为祈亡灵安息,普度三界众生,在抗战时期,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今我最高领袖以大无畏之精神领导抗战于此,不啻于现实之金刚,是塔耸立金碧山头,遐迩可望,有如国运兴隆,祥光之普照也。”
这回马屁拍的更绝,直接把蒋比做金刚化身,祥光普照世人。不知作为基督教徒的蒋介石知道后有何感想。
八、星岛长明:“字水宵灯”升级版古“巴渝十二景”中,有一形容山城夜景的“字水宵灯”。清人王尔鉴有诗歌咏“字水宵灯”云 : “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 。在“陪都新八景”中,也有一景形容山城夜景,那就是“星岛长明”。
清末时重庆已开始使用电灯,清光绪29年(1903年),重庆便有烛川公司专门从事电灯事业。民国18年(1929年),重庆大火,烛川公司被毁机器一部分,生产能力大为受损。
为解决日益高涨的电力需求,民国21年(1932年)9月,市政府决定在大溪沟新建电力厂。
▲当时位于大溪沟的电力厂厂房与冷水池
▲电厂内的发电设备
新电厂于民国22年(1933年)4月动工,次年7月,电厂已开始向自来水厂供电。8月,新市区完全通电,10月1日,全城通电,“光耀烛天,夜行如昼,市民请安置电灯者,日不暇给。”
“星岛长明”可以说是“字水宵灯”的升级版,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字水宵灯”中的灯,还只是烛光和水光,而到了“星岛长明”中,已变成了电灯的灯光了。不仅如此,此景还有另一含义,那就是象征“陪都人文荟萃,有如明星之相聚然。”
直至今日,美丽的夜景,也是重庆独特而又迷人的名片。
“陪都新八景”,家国情怀重于人文风光
“陪都新八景”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有“沙坪学灯”、“星岛长明”,以景喻人的有“清水蒋莲”、“金刚普照”,表现陪都城市发展新气象的有“字水笛声”、“老鹰跨线”。只有“铜锣朝天”和“塗山耸翠”是单纯的表景。
这也是“陪都新八景”与新旧“巴渝十二景”的最大区别,产生于抗战时期的“陪都新八景”,寄情于景,更多了一份家国情怀在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