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分享几个我留学时闹过的笑话,希望对大家的英语学习也有帮助。

国外留学生笑话(留学那些年闹过的笑话)(1)

1. 傻傻分不清楚

刚去美国时,跑到西雅图找朋友玩。那个时候他正好在一个集市打工,帮老板卖围巾,我抱着能锻炼口语的心态和他一起去了。有一会儿他不在,我主动招揽客人卖出了两条围巾,在找钱的时候犯了难。

我需要找零,但是我并不认识这些硬币。大学读英语专业,却从未了解过国外的硬币,不认识哪个是 cent, dime, nickle。好在顾客很有耐心,还顺便给我普及了一下硬币知识。

2. 星巴克点餐

第一次用英文在星巴克点餐时,想吃“可颂”面包。“可颂”牌子上的英文是 croissant,我就想当然的读成了“哭绕i森特”,读了两遍服务员还没听懂。我就指着面包说,this,this... 后来才知道它应该念成/krwɑˈsɑ̃/。

国外留学生笑话(留学那些年闹过的笑话)(2)

同样我也把 Mojito /mə(ʊ)'hiːtəʊ/ 读成“莫急头”,把自助餐 buffet /bʊ'feɪ/ 读成“巴菲特”。一想当然就容易出错,闹了几次笑话后就养成了“有一点儿不确定就要去查清楚”的习惯。

3. 墨西哥菜和冰淇淋

吃墨西哥菜时通常都会有 guacamole(牛油果酱)和 salsa(莎莎酱),如下图:

国外留学生笑话(留学那些年闹过的笑话)(3)

我一开始不知道他们叫什么,以为是 green tea sauce 和 tomato sauce......

还有一次吃冰淇凌,我看到有一桶绿色的冰淇淋,心想这不是绿茶就是牛油果吧,服务员说不是,是什么“劈死达事哦”,我没听懂。

他从工作台后面拿出一个开心果,指着说就是这个!原来这个冰淇凌是开心果味道,它的英文是 pistachio,可不是什么“happy nuts”。

国外留学生笑话(留学那些年闹过的笑话)(4)

4. for good

当年我毕业要回国支教时,同学问我"Are you going back to China for good?" 我还以为他是问我是不是要回国做好事...... 好尴尬。其实 for good 并不是“为了更好”的意思,而是“永久的”,相当于 permanently。

5. 连读惹的祸

刚到美国时接到一条电话留言,我听到一个叫“三万内”的词,心想这时人名还是地名啊?过了几天我才知道,原来“三万内”就是“718”,是纽约的一个电话区号。这里的 one 和 eight 有连读现象,我没有听出来。

同样的例子还有 credit or debit, sugar or milk,or 经常可以弱读成“ər”,并且和前面的辅音连读。比如 sugar or milk 听起来就是“书歌弱milk”,我在麦当劳点咖啡被问到要加奶还是加咖啡时并没有听懂,回了一句“YES”...

6. How would/do you like your eggs/money?

吃早餐时被问到 How would you like your eggs,一脸懵,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朋友给科普了一下蛋的各种做法,可煎可炒,还分不同的熟度。

国外留学生笑话(留学那些年闹过的笑话)(5)

后来去银行取钱,被问到 How would you like your money? 我还以为柜员是跟我开玩笑呢,刚要回答“I like money very much”,柜员说 in twenties, fifties or hundreds? 我才意识到原来是问我想要多大面值的。

7. 170 米高

美国使用的计量单位和我们不同,我们说“斤”他们说“磅”,我们用米、厘米,他们用尺和寸。

有一次回家的路上,我被人从后面冲过来打了一拳,然后我就拨了 911。接线员让我描述一下打我的人的相貌特征,我说“He's about 170 meters tall”...... 然后立刻改口“170 centimeters”,接线员反映了两秒钟才 get 到。

学习就是不断犯错、试错。

学习英语的路上,你闹过哪些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