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建立,但是它们的存在时间都极其短暂,形成了一个具有共性的历史现象。汉(前赵)、后赵、前秦三个政权都是短命的政权,它们的存在时间都不到20年。那么,这些政权为什么会短命。

一、北方入居的部落组织

北方入居的部落组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长期存在着由少数民族酋长统领的部落组织,这些组织在政治局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些部落组织由多个氏族或部族组成,各自保留着自己的特殊文化和传统,导致统一管理难度极大。

战国赵王排序与简介 略谈汉前赵(1)

由于政治局势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部落组织成为了政治势力的重要支持者,为建立政权提供了支持。

在汉(前赵)、后赵、前秦三个政权中,部落组织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汉(前赵)政权中,冯跋是一位鲜卑酋长,他通过联合各部落组织,建立了政权。

在政权初期,他采用了类似于汉族的政治制度,但是在政权后期,由于受到外部压力,他开始排斥汉族人民,导致政权的短命。

在后赵政权中,石勒是一位汉族大族后裔,他在建立政权之前曾经生活在鲜卑部落中,对鲜卑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他建立政权后,采用了一些既符合鲜卑文化,又符合汉族文化的政策,使政权得以稳定发展。

战国赵王排序与简介 略谈汉前赵(2)

然而,在政权后期,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他也开始排斥汉族人民,导致政权的短命。

前秦政权是由姚苌建立的,他是一位少数民族酋长。在他建立政权之前,他曾经是汉(前赵)政权的重要官员,深入了解汉族政治制度。

然而,在建立政权之后,他采取了一些过于激进的政策,使汉族人民对他的政权产生了不信任感,导致政权的短命。

部落组织的存在也对政权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部落组织难以统一管理,使得政权的稳定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政权如果无法在政治制度上妥善处理好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政权的短命。

战国赵王排序与简介 略谈汉前赵(3)

此外,部落组织也吸纳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导致国家齐民编户相对减少,这也是导致汉(前赵)、后赵、前秦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与中央集权相契合、适合长期统治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县制,从而造成这三个政权短命的重要原因。

在政治制度方面,政权需要采取措施,整合各部落组织的力量,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性和统治效率。

同时,政权还需要平衡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分配政治和经济资源,避免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此外,政权还需要重视治理和开发边疆地区,为各部落组织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以加强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掌控力。政府应该建立良好的政策,鼓励民族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战国赵王排序与简介 略谈汉前赵(4)

二、北方新兴的坞堡组织

北方地区新兴的坞堡组织是十六国时期政治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组织由汉族大族建立,通常是由一些富有、有地位的汉族人士在北方地区修建的大型城堡或农村屯堡,为自己和他们的家族提供了保护和安全。

这些城堡通常是由高墙和深沟围绕着的,里面可以容纳许多家庭。在这些城堡内,人们可以自给自足,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同时还可以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这些坞堡组织的存在对北方地区的政治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们提供了人们生活的稳定环境和安全保障。在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常常受到战乱的影响,民众的生命财产随时受到威胁。

战国赵王排序与简介 略谈汉前赵(5)

坞堡组织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安全的居住地和安全的生产环境,使得人们可以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其次,坞堡组织的存在也为政治权力的形成和运作提供了可能性。许多坞堡组织都是由有权有势的汉族大族建立的,他们通常掌握着组织内的军事和政治权力,这使得这些组织在地方政治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在十六国时期,政治权力通常是由少数民族酋长掌握的,但是,坞堡组织的存在使得汉族大族也可以在地方政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然而,坞堡组织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它们促进了地方割据和分裂。由于坞堡组织通常是由个人或家族建立,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整个社会的利益,这使得坞堡组织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分裂。

战国赵王排序与简介 略谈汉前赵(6)

其次,坞堡组织也导致了国家齐民编户相对减少的问题。由于坞堡组织是由富有的汉族大族建立的,而且通常只容纳少量的居民,因此,大量的农民和工匠不得不成为流民,流离失所,使得国家齐民编户相对减少。

这导致了政府难以统计人口和财产,也影响了政府的税收和军事动员能力。这为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提供了机会,因为他们可以吸纳这些流民,并将他们纳入齐民编户之中,从而增强自己的财力和军事实力。

这导致北方地区缺乏一个有效的行政体制,这对于一个政权的长期统治是不利的。

三、北方长期存在的流民组织

战国赵王排序与简介 略谈汉前赵(7)

在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地区,长期存在着大量的流民组织,这些组织成为了政权短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流民组织大多由汉族人口组成,他们因为战乱、灾害等原因,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些流民组织数量庞大,分散在各地,为政府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这些流民组织在政治体制不稳定的时期,往往会成为反抗政府的力量。例如,在前赵政权时期,由于政权的政策对汉族人民不利,大量的汉族流民组织形成。

这些组织在政权的削弱和南朝宋的军事压力下,开始对政府发动叛乱,这对政权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战国赵王排序与简介 略谈汉前赵(8)

除此之外,这些流民组织还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于流民组织的存在,国家齐民编户相对减少,致使国家无法从民众中征收到足够的税收,这对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此外,这些流民组织还会对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造成影响,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为了解决流民问题,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前赵政权时期,政府曾经实行了“州解县并”,将一些原本由县掌管的事务交给州来负责。这样可以减轻县级政府的负担,让县级政府可以更好地处理流民问题。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限制流民自由迁移的政策,试图通过限制流民自由迁移来控制流民问题。

战国赵王排序与简介 略谈汉前赵(9)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政权的短命和政府的管理不善,这些流民组织仍然存在,并对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四、三种组织在胡、氐政权的比重变化

在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长期存在着由少数民族酋长统领的部落组织、汉族大族建立的坞堡组织、流徙不定的流民组织,它们成为了不稳定的动乱因素。这些组织在各个政权的比重变化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汉(前赵)政权中,部落组织在政权初期的比重较高,冯跋采用了类似汉族的政治制度,采取了一些相对温和的政策,但在政权后期,汉族人民逐渐被排斥在政治体制之外,部落组织的比重随之下降。

战国赵王排序与简介 略谈汉前赵(10)

由于政权未能建立与中央集权相契合、适合长期统治的地方行政体制,最终导致政权的短命。

后赵政权则采用了坞堡组织,这种组织形式是由汉族大族建立的,通过自己的力量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坞堡,对外形成了一定的防御力量,同时也对内形成了一定的治理机制。

在政权初期,坞堡组织的比重相对较高,政权采取了符合鲜卑文化,又符合汉族文化的政策。

但是,后期政权受到了南朝宋的军事压力,汉族人民逐渐被排斥在政治体制之外,坞堡组织的比重随之下降,最终导致政权的短命。

战国赵王排序与简介 略谈汉前赵(11)

流民组织则在后赵政权和前秦政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后赵政权中,流民组织的比重相对较高,后赵政权通过与流民组织合作,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但随着政权的弱化,流民组织逐渐变得独立和分裂,加剧了政权的动荡。

在前秦政权中,流民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姚苌政权依靠流民组织的力量,扩大了政权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政权未能建立适合长期统治的地方行政体制,流民组织逐渐变得独立和分裂,加剧了政权的动荡,最终导致政权的短命。

五、结语

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汉(前赵)、后赵、前秦三个政权的短命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共同特点。

在政治体制上存在缺陷,以及由部落组织、坞堡组织、流民组织等不稳定的动乱因素所造成的影响,都是导致这些政权短命的原因之一。

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权要想稳定长久地存在,不仅需要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需要建立适合长期统治的地方行政体制,同时也需要兼顾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利益,使国家齐民编户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李爱琴. (2004). 汉(前赵)、后赵、前秦立国短促的原因[J]. 山西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