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随着巨大的蘑菇云一起升起的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和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号称要给我们“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国家,这无疑是最好的还击。
美国研发原子弹用了六年时间,苏联比美国还要多用出九个月,但我们却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我们国家用五常国家中最恶劣的科研坏境,却创造出了最伟大的奇迹,而且这样的奇迹竟然还是发生在那样一段特殊的年代,实在是令人震撼。
而你若是顺着原子弹爆炸这一条线去梳理当时的科研成果,便会发现在那段特殊岁月中,我国的各行各业的受到了冲击,但科研却保留了火种,甚至燃烧出了原子弹这样的炽烈火光,而能够有这样的成果,全部都要多亏了聂荣臻元帅在滔天巨浪之中保护着科研的阵地。
一、畅所欲言“神仙会”,聂帅的科学工作十四条
在我国的开国元勋中,一位位将军元帅们都是历经了血与火的磨练,在一场场战争中厮杀出来的,但这些将帅们却并非是只会打仗的武夫,他们还有着很高的战略思想和时代眼光,对于现代军事和科研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比如筹建“哈军工”并担任校长的陈赓大将。
而聂荣臻元帅在战争时期便被称为是文武双全的“儒将”,新中国成立之后,聂帅更是一直关注着我国的科研事业,因为聂帅深知“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科研的力量可以决定战场的胜负,也可以决定百姓的幸福。
但是在1957年,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科研单位中也被浸染上了一股浮夸风,一些人一会儿搞这个,说要赶英美,一会儿又去搞那个,说要超苏联。心比天还大,但却什么都搞不好。
身为科研人员,却如此急功近利,违背科学规律,因此而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当时聂荣臻在国务院中担任副总理分管科技工作,这样的现象令聂帅十分的痛心,聂帅指出:
“为了争名,不惜弄虚作假,把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为了争名........不少单位不愿协作......大家都搞自己的一套,分散力量。”
聂帅一阵见血地点出了当时存在的科研问题,可见聂帅的眼光之毒辣,而对于这样的情况,聂帅心中一直憋着一股劲,想要纠正这股不正之风。
1961年在北京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主席提出了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纠正了此前的错误路线。而聂帅也从毛主席的指示中看到了解决科研问题的曙光,聂帅一刻不停,跑遍了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中国科委要求进行大范围的调查研究。
不仅如此,聂帅还亲自去拜访了许多科研专家,跑遍了一家家科研单位,从北京到上海,又从上海到杭州。见到那些科研专家,聂帅总是温雅而可亲地说:
“请你们来到这里,要放松一些,随便一些,要像和睦家庭中亲人的谈话似的,或者像神仙聚会一样,把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轻松自然的谈出来。”
聂帅在谈话中丝毫没有架子,大家因此而能够畅所欲言。聂帅这样的做派是值得现在很多人学习的,现在很多领导在开会的时候,架子端的十足,不准别人打断,不准别人反驳,就算是错误都要让人拍手叫好,把会开成了“拍马屁大会”,这样的作风是无法讨论出问题的。
而聂帅的“神仙会”也开到了科研专家的心坎里,他们纷纷奔走相告,呼朋唤友地来参加。4月16日,聂帅和大批专家汇聚到杭州,一连开了十几天的会,有时候会议从早上开始,一直到深夜才结束,草草休息几个小时之后,便又要开始讨论。
要知道当时聂帅已经六十岁了,这样的工作强度,就算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也是吃不消的,我们很难想象聂帅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或许正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才会让聂帅不顾身体的疲累,一心扑在工作上。这样的精神令我们感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皇天不负有心人,聂帅与其他参会人员一起拟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稿》,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科学工作十四条”。
在这十四条中,有着这样一些内容:“正确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坚决保证科学研究工作时间,建立系统的科研人才培养制度”。
“由于大家的努力,终于有了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啊!”在修改完最后一个字后,聂帅不禁爽朗地笑出声来,笑得像是一个小孩子一般开心。
聂帅是发自内心开心的,能够为国家解决这样一个难题,能够在为国家做一些贡献,此前的劳累早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在聂帅的笑声中,中国的科研工作也将迎来希望的曙光。
二、在“科学宪法”的指导下,科研工作迎来春天
被邓公称为是科学宪法的“十四条”发布下去之后,科学家们有着怎么样的反应呢?自然是极其欢欣鼓舞的。
据《聂荣臻回忆录》中记载,广大科研人员无论党内党外,老年青年,无不反应强烈,表示欢迎。老、中年科学工作者说:“这个文件太好了,内容非常重要,提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真是反映了我们要说的话!”
这三个非常足以看出大家对“十四条”的拥护和欢迎,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们,被极大的调动了积极性。就像是聂荣臻元帅在回忆时所说的:
“中国科学院、国防部五院、二机部九院等许多科研单位,晚上灯火通明,图书馆通宵开放,一篇热气腾腾,我国真正出现了科学的春天。”
聂帅在说这话时是十分激动而又欣慰的,激动的是他看到国家的科研事业终于走上了正轨,而欣慰的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已经年近古稀,但他还能够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聂帅心中那颗为国奉献的心从来没有冷却过。
这样的奉献精神也是值得现在的很多人反思的,现在有不少人做出了一点成绩之后便洋洋自得,一辈子都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蛀虫,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比贡献还大,这样的行为我们是要坚决避免的,而聂帅这样永远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正如聂帅所言,我国真正地出现了科研的春天,由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被重新调动了起来,过去几年的混乱现象得到了纠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出现了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我国著名的大庆油田就是在1960到1962年这三年中发现并建成的,之后的1964年又相继发现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了1965年,曾经被西方国家断言没有油田的中国,已经可以实现石油的自给自足。
而能够探测到这些油田,并且成功开采,这与我国这段时间的科研技术进步是不可分割的。同年,我国率先世界一步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
这段时间的科研成果中,意义最为深远的自然要数开头我们所提到的原子弹成功爆炸。从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开始,虽然我们迎来了和平岁月,可始终却处在大国的核威胁之下,因为没有核武器,我们始终要被人压过一头,这一直是所有开国元勋们心中憋着的一口气
但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标志着我们也成为了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有了直面世界其他国家的底气,也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奠定了基石。
邓公在三十年后称这段岁月是中国科学的“黄金年代”,当然邓公也并没有忘记聂帅在这其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对于聂帅提出的“十四条”,邓公这样说道:
“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这几年也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科学技术的政策,十四条起了很好的作用。”
这是对聂帅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聂帅应得的荣耀。当时甚至有科研人员要求“希望把条例刻在石碑上”。
但就是这样被所有科研人员所支持拥护的条例,却也曾经遭受过抹黑和批评。
三、被污蔑成“十四条黑线”,周恩来总理仗义执言
但令人痛心的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时局却是暗流涌动。在那一段特殊的年代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顾多年以来的科研成果,而将“科学工作十四条”说成是“十四条黑线”,将这些年的科学奋斗说成是黑线专政,来抹黑、批评聂荣臻元帅。
这样的说辞当然是罔顾事实,颠倒黑白的。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话语也无疑给聂荣臻元帅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压力。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聂荣臻元帅仍旧一力支撑着国内的科研建设,让宝贵的科研成果不被反动派破坏,也正是因为聂荣臻元帅的保护,所以在那段岁月中,比起社会工作者而言,科研工作者受到的冲击要小上很多。
但这当然不是反动派的心慈手软,就像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一样:“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也是当时聂荣臻元帅伟大付出的真实写照。
而其实聂荣臻元帅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又怎么会不知道自己要遭遇什么呢,在那个人人明哲保身的年代,聂荣臻元帅却再一次将自己的个人安危放在了国家集体之后,这便是我们现在经常提起的“大无私精神”,聂帅善于谋国,却不善谋身,为国家想的太多太多,为自己的考虑却太少。
但即便是在那样的特殊岁月,在聂帅的身边也不缺同行者和理解者,这或许便是我们在那段岁月之后仍旧能够迎来改革开放之春的原因。
当听到聂帅的遭遇后,周总理产生了极大的同情,这不仅仅是因为聂帅是总理的亲密战友,还因为总理知道聂荣臻和他的“十四条”都是正确的,是有功绩的,不应该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周总理还依稀记得61年中南海会议上大家讨论“十四条”的场景。
总理找到聂帅,鼓励聂帅道:"聂老总,人家说'科学工作十四条'是黑线,我说是红线,红线在科研战线占主导地位……"话语虽然不多,但在那样的时刻,这些话语就如同三月的春风一般温暖着聂帅的心,让聂帅知道,他的奉献是有人记得的。
不仅如此,总理还亲自跑到国防科委去为聂帅正名,"聂老总主持制定的'科学工作十四条',是经过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后,送交毛主席批准的。主席曾高兴地说:'这个文件好。'”周总理说这话时是十分严肃的,因为总理知道他是在为一个革命老同志的一声名誉而据理力争。
周总理的仗义执言是令人感动的,而他们对于正义的追求,对公理的坚持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这个国家,正是因为有聂帅与周总理这样的人在无私的奉献着,才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实力的提升,才能自立自强于世界之林。他们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民族脊梁”!
如今,距离聂帅离开我们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但对于聂帅我们是无比怀念的,就像是周总理写的那样,聂帅是一位光荣的共产党人。而聂帅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也将永远地铭记在后世人的心中。
而聂帅所提出的“十四条”,我们也应当铭记和学习,在今天仍旧不乏学术的浮躁风气,争名夺利的现象仍旧存在,“十四条”在时间的冲刷之下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更加珍贵。我们应得恪守和践行这样的准则,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再次迎来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之春”。
文献:
《我国首部科学宪法诞生始末》王永华
《聂荣臻与科学十四条》周均伦
《聂荣臻主持拟定科学宪法》罗平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