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希民(请多关注)
古今治玉工具、是加工玉器的一个必须用具,在中国几千年的治玉史上、可以推演出“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根据史籍以及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最早的工具是打砸工具(石具),所谓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二个阶段:是锯工的出现(相对第一阶段省力、工效增加)。
用牛筋和绳子等拉成一个弓型,套在转磨的磨具上,做来回的推拉运动,这就是最早的琢玉工具。
第三个阶段:在锯工的基础上,逐渐发明了跽坐几式砣机(简单砣机)。
将原来的手拉改为手摇,用木轴带动陀头,这样节省了二个手的用力,又可以提高效率。
后来金属的出现治成陀具,这样力度加大,陀具加大,旋转周期加长,雕琢的玉器范围也更大,图案和纹饰也就更加丰富。
第四个阶段:再后来就是真正的水蹬砣机,最晚到隋唐之前由跽坐几式砣机发展成高蹬砣机,并且一直延续到民国至新上世纪新中国成立的五六十年代。
所谓高蹬就是将坐在工具加工的凳子加高,脚踏的板子也就随之高起来,这样空间就大了。
当脚蹬下去的时候,力量也就变大,这样就可以用大的钻头,或者沉重的钻头,这样的变革就是高蹬砣机。
第五个阶段:是电动机械的砣机、砣具,就是我们今天的机器。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应用真到现在,用电为动力的砣机、砣具。
通过比较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一个是利用脚踏发力来带动传动杠杆来雕刻;一个是利用电动马达带动陀具雕刻。
这里面自然就有了雕刻玉器工痕的不同,这也成为了今天鉴定玉器新老的一个主要手段。
手动砣机一直沿用到民国和解放初年,所以这个时候的雕刻技术和今日的电动工具就成了一个分界线。
这也给我们辨别工艺带来了最大的辨别点,原来一件玉器要加工几个月甚至几年以上,现在的加工效率高、几个小时就完成。
一般工艺发展是随着年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也是在工具的发展过程中慢慢改变的。
文化时期晚期手工“跽坐几式”砣机的出现,延续到汉代,汉代以后至隋唐出现了高蹬砣机、并普遍使用。
一直延续至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电动砣机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