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1)

当路上的行人开始脱下秋日的薄衫,换上御寒的冬衣时,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来了,一年中最温暖的节日也来了,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

寒衣节,人们要祭奠先人,为他们“送寒衣”。但在今日,这个节日似乎已经被世人遗忘,其实它由来已久。《诗经》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时人们从九月就开始缝制寒衣,准备过冬。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2)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3)

图片1.2|Leo-Chen ©

人间秋去冬来,另一个空间自然也寒风凛凛,于是人们在为自己添衣御寒时,念及亡亲也需要寒衣保暖,便为“他们”燃起烟火,送去冬日的衣裳。

恰是这样的关怀,寒衣节从一开始就裹着一股温暖的气息,被人们格外地珍惜着,也正因为有所挂怀,人间温暖。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4)

图片|κiζsヤ张敏シ ©

温暖的火光

在宋朝,商家从九月开始就要售卖祭祀用品,可见当时人们过寒衣节的盛况。等到十月初一,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带着祭品和寒衣上坟,祭拜先人。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5)

图片|万象森罗 ©

送寒衣虽然只是个象征,但人们却十分讲究。寒衣是用五色彩纸裹着棉花剪成的冥衣、鞋靴、席帽的御寒用品,每一份寒衣上都写上先人的名讳,以防有“人”错拿自己的冬衣,令祖先受冻。

但这样,那些无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就只能挨冻了,为保证他们也有衣服过冬。人们在家祭之外,也另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或者路口烧寒衣。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6)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7)

图片|Brian-Yang ©

图片|Jesseding ©

记得每年这天,奶奶都会守着火堆,用小木棍认真仔细地挑着寒衣,因为东西烧得干干净净,那边的人才能收到保暖的衣物。

奶奶的脸,被火映得通红,嘴里一直念着“天寒啦,天寒啦”,告诉祖宗冬天已至,要换上御寒的棉衣了。有时候觉得,正是每个在烟火下祈祷的人有一颗柔软的心,才让寒冷的天温暖了起来。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8)

图片|一个人的大梦 ©

传递温暖的手

在古代,冬天是从寒衣节开始的。

“十月里鞭蓉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凛冬来临之前,缝寒衣是家中妇女的首要大事,新媳妇向长辈讨教做棉衣的技巧,而手巧的妇人则会在寒衣上多装一层棉,保证家人齐齐整整过暖冬。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9)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10)

图片|星空的我 ©

图片|宠尼 ©

到十月初一当天,朝廷首先举办迎冬仪式,天子穿上冬衣,向天下昭告:冬天已经来临。随后,将冬衣奖赏给为百官和远在边关镇守的将士,好一起穿上过冬。

百姓中,妇人听到了从宫里传来的消息,便也纷纷拿出缝制好的寒衣,给家人换上,开开心心穿出门,跟邻里打打招呼,说声“冬天来了”。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11)

图片|福华zfh ©

在他们心中,就算这天天气好,暖和,还不能穿寒衣也要试穿一下,不仅要图个吉利,也好跟别人比比谁家的妇人手巧,把寒衣做得又结实又好看。

妇人为家人用心缝制寒衣,家人又自豪地说“这是我家妇人的巧作”,这样备受重视的寒衣,想来穿着也会特别温暖。

人间有四季,人间有冷暖,但只要一双传递温暖的手还在,再冷的天依旧温暖如初。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12)

图片|星星816 ©

传递温暖的寒衣

在唐代,游子将行,慈母缝衣的诗句很多。孟郊的这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尤为耳熟能详,但李白的这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似乎更令人动容。

丈夫远征,待家的妇人想到丈夫年年打仗已经够辛苦了,一入冬想必是饥寒交迫,于是每年缝制冬衣时,丈夫那件总是比其他的多几层厚厚的棉絮,缝制得更加厚实耐磨。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13)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14)

图片1.2|熊猫伯伯 ©

将近十月,妻子便把做好的棉衣送去,叫做送征衣。寒衣送出,家人又常常担心:天都已经冷了,不知远方的你有没有收到御寒的冬衣?

相传,当年孟姜女正是担心棉衣寄不到丈夫手中,才亲自给他送征衣,只是没想到送到时他已经离开。从古至今,家人不都如此,说不出什么甜言蜜语,只有三两句:天冷了,记得披件寒衣。只是那件寒衣有温暖的关怀。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15)

图片|熊猫伯伯 ©

一开始以为“寒衣节”只是个迎节敬神的节日,后来长大了离家越来越远才明白:一件寒衣,一声嘘寒问暖的叮咛,装满了家人沉沉的思念与牵挂。

天遥路远,只需一句问候,

四季冷暖,只需一句想念。

今日十月一,寒衣节,

记得为所爱之人,道一声:

天冷,请添衣;

天冷,请保重。

最暖心的寒衣节(就算被世人遗忘)(16)

图片|SEVEN·Ark ©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