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木匠不仅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难离的职业,而且是一类传统的手工艺人。他们以木头为材料,用墨盒、刨子、鲁班尺等工具,在劈、刨、凿、刻间,巧用榫卯传统技艺制作成家具或工艺品,诠释着匠人精神。

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以前从木匠手中制作出来的家具,已被现代化工厂的生产线所取代;挑着工具走村串户的老木匠,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他们代代延续的“工匠精神”却永不过时。

工匠精神,一语以概之,便是“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儿。”

这便是年已70岁的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六渡河村老木匠王富田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理解,也是他持之以恒以木为友的精神食粮。虽然年过古稀,但王富田身体却依然硬朗,特别是对老木工手艺的热爱,从未停歇,亦如那榫和卯结合的传统木工技艺,伴着他走过了数十载的木道春秋……

王富田的家人(无法割舍的木匠情结)(1)

匠人:刨凿锯削有温度

长刨、曲尺、墨斗、铅笔、手工锯、木工斧……老木匠王富田的工具箱常年随身携带,里面的工具数十件,数量虽多,却井然有序,且打理得干干净净,一点也没锈蚀,反倒油光锃亮,足见他对这套工具的热爱。而双掌布满的老茧,则无声地倾诉着王福田几十年的漫漫匠人路。

“这都是吃饭的家伙,跟我的木工生涯一样,用了几十年了。”从一名木工小学徒儿,成长为闻名京郊的知名老木匠,王富田整整走了47年。于他而言,最难舍弃的除了木工工具,更是无法割舍的木匠情结,“工具箱里的每一件工具都是自己设计制作的,自己做的自己用,顺手!”

上个世纪的农村,谁家有婚嫁喜事,都会请木匠到家中打几套嫁妆;谁家缺什么家具,也会请木匠来打桌子、凳子等家什……总之,农村房屋、家具、农具等都离不开木匠。

正是看到了木工职业的美好前景,47年前,刚刚23岁的王富田选择学门手艺。“比泥瓦匠干净,比务农更体面。”当时的王富田认为,木匠是很体面的手艺活,便一脑门子扎进了木器世界。

王富田的家人(无法割舍的木匠情结)(2)

王富田在自家旧宅改造成的老木匠民宿院里用老石碾磨豆腐

“我的师父是同村的一位老木匠,在当地十里八村那是‘名人’,手艺精湛。”王富田回忆,那个时候,学木匠一般都是跟师父“学三年、帮三年”才能期满学成。“许是我天生就是个木匠料儿,最终只学了3年,就出师了。”王富田打趣道,那几年学徒,每天要搬木方、拉大锯、刨木板,闲暇之余还要替师父家干活打杂,“当学徒相当辛苦,师父要求严格,一天下来腰酸背痛。”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然而,就是这3年辛苦而又枯燥的学徒生涯,为王富田的手艺打下了最扎实的基本功,受用终身。

木作之道和木作之艺,上有鲁班,下有师徒。“按当时的行内规矩,学徒是要交学费的,而且一般不发工资。”王富田说,当时师傅实在看我家太穷,不仅免费教他,见他头脑灵活,手脚麻利,学起锯木、画线、凿眼、雕花等,基本教一遍就会,而且对他特别照顾,还给他发点工资补贴家用。所以,木工生活再苦再累,王富田都不给师傅丢面子,且很快掌握了锯工、雕花等相关的手艺,出师后很快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木工工具。中间,除了磨损和断裂的工具需要更换外,他的斧头、墨斗、凿子等一大批工具,从23岁就跟随到现在,对它们有了深深的依赖和感情。

“做木匠,你得自己用心,做的东西才‘有温度’。自己得不时地在脑子里捡起来,想想其间的细节。”“出师”之后,王富田四处揽活,刚开始在上下村庄,后来扩大到周边的镇村,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提高,手艺日渐增益。

“活到老,学到老。”秉承这一理念,王富田始终紧跟家装工艺进步,不断创新传统木工技术,并日渐成为一位手艺醇熟的木匠师傅,单单看一眼设计图,便能对用材数量了然于心。然而,在他看来,一个好木匠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手艺,应该紧随家装工艺的进步,不断学习,不断精进。“干木工,经年累月生活在木头碎屑里,要的就是这样一份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匠术:建房不用一根钉

木工,不同于现代化建筑的修建,要反复测算,还要画图纸。“都在这里。”王福田得意地指指自己布满银发的头,“我们木匠盖房子,从来都是用脑子。”

每次动工前,王福田都会先把图纸“画”在脑子里:外观什么样,内部结构如何,细节什么样,他都要反复想很多遍,不断修改。然后,再根据“图纸”在心中估算木料的用量和种类。“造屋的木材很有讲究,松树做大梁最好,不会生虫,不会烂掉;梓木的结构紧密,可以用来做窗户。”一切在脑子里演算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始上手打制各种家具或农具。

“做百家事,吃百家饭,受百家敬。”王富田说,那时手艺好的匠人,在农村大受欢迎,而且日程基本安排不过来,还有的家庭抢先到他家里搬大锯等工具,生怕他说话不算数到别家做工。因为做出来的木工活件顶件“呱呱叫”,因此,王福田的活计都是“三五年接牢的”,每年除了春节可以休息四五天,其他时间都在走村串户。

“打制木头家具,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是其不断传承的精髓所在。在传统家具制作中,榫卯工艺制作的最高代表,就是全榫卯连接并且可随时拆装的家具。”王福田介绍,无榫卯,不家具。榫卯是中国传统家具之魂,榫头和卯眼紧紧咬合,宛若天成,巧手木匠运用不同的榫卯结构,组装出各式各样的家具。榫卯万年牢,整套家具甚至整栋房子不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王富田的家人(无法割舍的木匠情结)(3)

老木匠民宿的客厅

传统的家用器具不用铁钉和胶水,全靠榫头与卯眼相连,一个凸出,一个凹进,榫穿进卯,轻轻一拍,即可契合。但凡到过王福田制作现场的,见过他形形式式的斧锯刨凿的,目睹过他榫卯联结过程的,无不竖起大拇指,发出啧啧的赞叹!

榫卯结构已成为一种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木匠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才能让它继续绽放异彩。正是出于对榫卯结构的迷恋,王福田每天对着图纸研究,一点一点地琢磨。现在他会用三十多种榫卯,抱肩榫、燕尾榫、棕角榫、夹头榫、攒边等等,现在是信手拈来,一看图纸,就知道这块木料该用哪种榫卯结构,该从哪里下手。他拿起两块打凿好的木构件,把榫头和卯眼对起来,严丝合缝,“木头不像铁钉,时间长了会生锈松动,影响家俱的寿命,榫和卯连在一起,时间长了,两块木头浑然一体,用上百十年都没问题。”

“以前好的木匠,建木房可以不用一个铁钉。”王富田说,人们从前都是住木房,这对木工师傅的技术要求很高。现在只要有可能,他仍然坚持使用传统的建筑木工手艺,“这样虽然耗时费力,但盖出来的房子更加坚固耐用。”

说起建筑木艺,王富田兴致很高,“木房子要以梁、柱、檩、椽搭扣,采用榫结构,利用木材自身的伸缩力,通过榫头衔接,彼此牵连,结为整体,这样房子就能稳如磐石。”王福田直言,尤其是手工制作的桌子、凳子、大床、花窗等,没两把“刷子”,根本做不到。

“我做的家具全部是榫子,一点铁钉没用,只要不摔不砸、别用火烧,一百年也坏不了。”王福田颇为自豪地介绍,前几天一位慕名来家订制家具的顾客表示,就欢传统的家具样式,而现在市场上真坚持传统手艺的老木匠少之又少,“像老王家这样的椅子一般人都打不上来。”

而在众多匠人中,王富田的手艺也比较全面,“六木”中他全会,即“大木”——造房子相关的木工活动;“小木”是做床;“方木”做桌子、凳子;“雕木”就是会雕花……所以,一般家庭打些家什,他一人就能搞定,村民们都觉得请他做工非常“经济划算”。

匠心:传承木道去浮躁

高低柜、炕桌、高桌、面柜、书匣子、八仙盒……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原本在农村极为常见的传统木制家具,现如今高速运转的机器和标准化流水线,轻易地将那段属于传统木匠的辉煌击碎,老木工已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如今的工匠,不再只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的木工,当代匠人是技能人才,更是我们全体劳动者。“用传统工艺做出的小件也好,家具也罢,甚至是居住的房子,都有着一种‘韵味’,这是我们强调传统工艺的精髓所在。”王富田认为,越是在当代现代工艺高速发展的今天,木匠人越是弥足珍贵,因为他们除了要打磨技能,还要对抗浮躁的社会。

“拒绝心浮气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专注且坚持地只做好这一件事。”这是王福田对木匠精神的理解,并一直坚守着这种工匠精神。

“每个人的内心都像一块木头,想变点儿样子,须得先用斧头砍一砍,再用锥子凿一凿,然后用刨子刨个光,最后用砂纸打光滑。”王福田说,做人的道理也一样,只有经过耐心打磨,才可以变得光彩照人。

王富田的家人(无法割舍的木匠情结)(4)

王富田向记者介绍老木匠民宿卧室设施。三间卧室所在的北屋保留了原始结构,现代化的设施里透着乡土气息

在传统与现代进步之间,耄耋之年的老木匠王富田感慨万千……虽已70岁了,但王富田还是放不下木工活。“我喜欢木头,喜欢看从刨子里出来的微卷的木花屑,喜欢闻木料的香味。”王富田说,木工活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没三五年很难出师,现在想学传统木工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为了传承木道技艺和木匠精神,王福田历时一年多,亲手打造了一家“明星”建筑——“老木匠”民宿。远看整个建筑似鸟翼双展,近看房屋错落有致。青瓦,白墙,富有韵律的木饰组合,给人新颖,极具视觉冲击。

作为六渡河村第一家民宿,“老木匠”处处体现木匠文化。迈进大门的门槛,迎面看见一列文字:“匠,木工也——《说文》。”从房子顶部天花就能够看出王福田在盖房子的时候确实是用心了,所有木料都是老人家提前亲自加工。不仅如此,房中一顶老柜子是当年得意之作,完是榫卯结构,一直引以为豪。

之所以改造“老木匠”民宿,王富田有自己的小算盘儿。“我就想让孙子后代们看看,我们以前在农村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也了解一下这种榫卯建筑的文化和手工木艺历史。”正是基于这个初衷,让年近古稀的王富田花了一年多打造了这座木头建筑的民宿,一来可以对外出租经营赚点儿生活零花钱,更重要的是传承木匠精神。与此同时,村里谁家需要个梯架、模具、老榆木案板等生活用具,王福田都免费帮助加工制作,其中目的不言而喻,“传承木匠文化和木工技艺。”

王富田的家人(无法割舍的木匠情结)(5)

老木匠民宿的卧室

从一个小木匠,做成了老木匠。“老木匠”民宿,很有可能是王福田木匠生涯中最后一栋高架木工作品了。他说自己虽然已经七十岁了,但精神头依然很好,依然可以做着自己的木工。“建这个木屋,我只是希望,我们手艺人的手艺以后不要消失。”王福田信心满满,只要还能做,就会一直做下去,自己喜欢的事做一辈子都不会腻。

时代在变,像王福田一般木工匠人的精神传承,却一直不变,永远在“道”上……(《绿色中国》2019.1B 文/温来生)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