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他(她)追赶着风,风刚好从1米的高度经过;他(她)风般自由,像泡泡一样快乐”......“1米高度”,是儿童观察城市的独特视角,增添了城市的温暖与快乐;“1米高度”,看到的不仅是城市,还有儿童的希望与未来,以及悄然凝聚起“儿童友好”理念的美好共识。

11月20日,由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南京市发改委、南京市政府妇儿工委办联合主办的“生态向学 绿动南京——1米高度看城市”艺术作品发布会成功举办。现场,一个个蕴藏着“生态妙趣”的艺术作品似一朵朵“绚丽之花”,“绽放”出儿童心中理想城市的模样。透过孩子们的视角,展现着对健康城市生态环境、儿童美好城市的期盼与向往。

南京一个让人向往的城市(下的南京什么样)(1)

为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启发儿童对城市友好发展的畅想,营造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氛围,从今年10月开始,“生态向学 绿动南京——1米高度看城市”艺术作品征集活动正式启动,1个多月以来,吸引了来自南京市近百所幼儿园和中小学的1600多名孩子参与,孩子们从1米高度的视角,童眼看生态,将天马行空的想象汇于笔端,用画笔为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画卷增添斑斓童趣,用行动为美丽南京助力。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儿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意义重大,此次活动的举办,是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升儿童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举措。”发布会现场,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石勇表示,本次活动共收到了作品1658幅,参与选手从幼儿园萌娃到高中生涉及近百所学校,他们从南京的山、水、林、城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到环保生态创意创想等各个角度展现了儿童眼中友好城市的模样。

“蹲下来的1米,我可以看到玄武湖水下美丽的‘小精灵’,也可以听到岸边花草虫鸣的自然交响。我希望和更多小朋友一起,成为美丽中国行动者,成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者。”来自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的陈梓桥小朋友,手捧名为《长着绿肺的池塘》的入选作品,向记者介绍着童心妙笔背后的灵感与创意。“你看,这是小猫在鸡鸣寺捉蝴蝶、这是江豚跃出水面,我心目中的儿童友好城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模样。”萌萌的表情,童真的话语,来自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郭婷可是现场参加活动年龄最小的作者,小姑娘眼带笑意地向记者介绍着《玄武湖的幻想》中生动有趣的画面,用画笔勾勒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次生态环保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激发了全市儿童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这是我们积极探索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新路径,相信我们城市未来的生态环境一定会在儿童的创意创想和实践行动中变得更加美好。”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儿童是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顶层蓝图”。南京是中国率先开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目前,全市各板块、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责优势和区域特色,整合各类资源,着力培育品牌,积极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离不开儿童的参与,作为南京市‘十四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职能部门,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广泛度和深入度,持续提升儿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打造有温度的儿童友好城市。”南京市政府妇儿工委办主任王玉梅在记者采访中说道。

“儿童友好,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善意与美好。”在发布会现场,关于南京如何进一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南京市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处长殷京生给出了温暖的解答,“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将合理规划布局儿童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让儿童友好、生态美好的愿景正在南京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激活儿童潜能,点亮城市发展的未来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以“儿童友好”为核心,开展“生态向学 绿动南京”“环保小局长”、“ 自然小课堂”等有趣、益智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们积极触摸城市生态,用行动为儿童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态、生活、生命成长空间。

“向下1米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治理引入儿童视角;“向上1米引导儿童”,激发每个“城市未来规划师”学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下一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开展更多以儿童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城市未来建设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通讯员 杨柳

编辑: 颜颖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