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即理论界追求时髦似乎一点也不逊色于服装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人为本”就成了理论界,尤其是管理界的“第一真理”有哪个管理者不把自己的管理理念命名为“以人为本”呢?又有哪个评论者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去批评其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呢?然而,正如日常生活的智慧一再启示我们的那样,台风中心没有风恰恰是在这个口号到处出场的地方,却见不到人们对它的含义的深刻的领悟和阐释,仿佛人们刻意地倡导它,只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遗忘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以人为本原则?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别解)

以人为本原则

多年来,我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即理论界追求时髦似乎一点也不逊色于服装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人为本”就成了理论界,尤其是管理界的“第一真理”。有哪个管理者不把自己的管理理念命名为“以人为本”呢?又有哪个评论者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去批评其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呢?然而,正如日常生活的智慧一再启示我们的那样,台风中心没有风。恰恰是在这个口号到处出场的地方,却见不到人们对它的含义的深刻的领悟和阐释,仿佛人们刻意地倡导它,只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遗忘它。

限于题旨,在这篇短论中,我不可能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行详尽的论述,我想结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易感受到的各种公共设施(如医院、学校、银行、大型商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音乐厅、铁路站、飞机场、停车场、马路、公园等)在设计、建造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谈谈我自己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理解。

首先,一个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造究竟是以健康的成年人为“本”,还是以今后可能到这一设施中来参与活动的各种人(除了健康的成年人外,还可能有儿童、老人、残疾人等)为“本”?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即应以今后可能到这一设施中来参与活动的各种人为“本”。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情形常常相反。比如,迄今为止,在有些已经建造好的重要的公共设施中,仍然见不到残疾人专用的汽车泊位、厕所、电话和电梯;又如,从传媒的报道中可以了解到,有一个小孩竟从商场高层的栏杆缝里掉下来,酿成了不应有的悲剧。

这个悲剧表明,栏杆高度以及栏杆之间的空隙大小的设计也是以健康的成年人为主,而不是以小孩作为参照系的;再如,近几十年来,有关方面为市民设计、建造了大量六层至七层高的、无电梯的福利房,从而使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人们是否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即一个行走不便的人,特别是年过八十的老人如何从七楼走下来?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至少在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际上已经被“以健康的成年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所取代了。换言之,“以人为本”的含义被简单化和狭隘化了。

其次,在对一个建造好的公共设施的管理中,究竟是以少数管理者为“本”,还是以广大的被管理者为“本”?比如,在对一家医院的管理中,究竟应该以医务人员为“本”,还是应该以前来就诊或住院的广大病人为“本”?显然,应该以被管理者(在医院里被管理者则是前来就诊或住院的病人)为“本”。有些公共设施的管理者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有的医院把朝南的、阳光充分的房间用来安顿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而把朝北的、寒冷的房间用作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更衣室等,这里体现出来的正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反的情形也时有所见。一些新的公共设施建成后,管理者常常把其中最好的楼层、最好的房间据为己有,而把质量比较差的空间让渡给被管理者。在管理中,甚至在管理规则的制定中,管理者也常常以自己的便利作为出发点,完全不考虑被管理者是否方便,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公共设施。比如,交通部门总是批评行人乱穿马路,但他们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反思,即在划定马路上的每一条斑马线时,它们考虑过行人穿马路的最便利的方位吗?调查过生活在附近的人们的实际需要和行为方式吗?

再如,大学校园里的管理者常常批评学生们在穿越草坪时“另辟蹊径”,但他们在设计和建造草坪上的小路时,考虑过学生这方面的实际需要和便利吗?为什么他们不根据学生们的行走习惯来修建草坪上的小路呢?乍看起来,这些都是小问题,但实际上无不关系到这样的大问题,即“以人为本”究竟是“以广大的被管理者为本”,还是“以少数的管理者为本”。

最后,在单纯的管理部门的范围内,“以人为本”的表现形式又是什么呢?比如,对于某一个上级管理部门来说,它的管理对象通常有两个:一是下级管理部门的人;二是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物(如公共设施、各种设备等)。就“人”和“物”得比较而言,“以人为本”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尽然。比如,当银行、商场等公共设施发生劫案时,第一保护对象应该是银行、商场职员的生命,还是他们所管理的钱物?事实上,即使我们在主观上接受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仍然等同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比如,人事管理上的“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是截然对立的,但不都是“以人为本”吗?这里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人为“本”。

总之,在管理工作或管理问题研究中仅仅停留在“以人为本”的空洞的口号上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结合实际情况揭示出它的丰富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