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湖南省特级教师颜家骐老师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让我再一次深切感受了颜老师数学课堂的魅力,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细节彰显魅力观颜家骐老师圆锥的体积一课有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细节彰显魅力观颜家骐老师圆锥的体积一课有感(细节彰显魅力观颜家骐老师圆锥的体积一课有感)

细节彰显魅力观颜家骐老师圆锥的体积一课有感

近日,有幸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湖南省特级教师颜家骐老师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让我再一次深切感受了颜老师数学课堂的魅力。

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智慧火花迸发的场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经历场。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信息的呈现和传递,注重教师的表现,关注教师的授课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落实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时候,关注的不是如何精心设计教案,而是课堂的组织和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因此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成知识的自主构建是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难点。

观颜家骐老师执教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我就深深感受到了这是一堂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课堂。课堂一开始的时候,颜老师特意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这个问题一抛出,就能够迅速通过从学生的回答当中及时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以便根据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进行一个及时的安排。当学生迅速答出计算公式时,严老师并没有满足于此,因为本堂课的学习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底面积。于是颜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学生自己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改变成为底面积X高。

导入新课环节时,颜老师并不急着直入课题。而是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知道有关圆锥体积哪些方面的知识?”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出公式、推导、意义、应用几个关键词。

你看,本堂课的内容就自然而然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了。这是孩子们自己想探究的东西,充分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圆锥的体积这一公式的推导过程,更是体现出了颜老师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一个特殊关照。颜老师设计了具体操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推导过程:通过同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模型,用圆锥装沙子填入圆柱这一操作实验最终得出同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或者说同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一结论。这比直接由教师主导着教给学生圆锥体积公式,或者仅仅只是教师展示实验,带给学生的经历更丰富,给学生的印象也更深刻,学生对于原理的理解更贴近实际。

再如练习环节之初,颜家骐老师巧妙地用了一个提问:“如果根据这个公式来计算,你希望颜老师告诉你什么?”这一环节结束之后,使得接下来的所有练习题都是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

课堂中渗透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教育

正如颜家骐老师在课堂结尾处特意总结的那样:“我们这堂课有猜想验证、有总结应用这样的数学方法,还有转化、类推这样的数学思想。”

颜老师对整堂课的设计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

例如导入环节,颜老师特意让孩子们自己猜猜这节课我们将研究什么?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圆锥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吗?在之后的教学环节,再通过学生们自主探究学习进行验证。在练习环节,颜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练习题中抽象归纳出求圆锥的体积都是要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这一关键步骤,并由此应用到所有与之相关问题的解决当中去。

而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学习推导方法,再迁移到今天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从三角形的面积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到猜测圆锥的体积与同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倍数关系,这其中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从已知的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与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积公式,到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将圆锥的体积的公式简单地表示出来,这就渗透了类推的数学思想。这些过程无一不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探究。

再例如,从学生实验中用沙子作为实验材料,有同学出现误差。颜老师带领学生探究,找到误差产生的原因所在。到教师演示实验中用水,这些更彰显出了数学研究的严谨性。

问题设计精巧,层层深入

你听颜家骐老师的这个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个图形,长相各不相同却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体积,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设计得相当巧妙,既帮助学生迅速抓住本课的关键点,同时也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中找相同”这一数学方法。

颜老师还特别喜欢追问。就刚才这个问题,颜老师一边上下移动着右手,一边追问道:“这些图形它们的上下怎么样?”“它们是由什么样的图形平移而来的?”

多好的问题设计啊!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中突破难点时强调等底等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这个教学片段——颜老师提问:“从三角形的面积移到今天求圆柱的体积,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生:转化)“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来算呢?”(生:圆柱)“为什么你一下子就想到了圆柱了?”(生:底面都有一个圆圆的圆)“转化成一个什么样的圆柱呢?”(生: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你怎么一下子就想到了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呢?”(生:等底等高时更好对照)“如果不等底不等高呢?为什么就不行呢?”

通过颜老师层层深入的追问,特别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最终引导学生推导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就能求出固定的倍数关系。

追问的魅力在这一刻突显得淋漓尽致。

评价语言丰富、有效

颜家骐老师从不吝惜夸学生“太棒了!”。而当学生回答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个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时,颜老师这样夸学生:“你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善于从不同中找相同。”

在提问“谁听清楚了?能重复一次么”后,颜老师这样评价答问的学生:“你不但会听,还会记啦,能一字不漏记下来,真是太棒了!”

“这话说得多好啊!”“对,正好倒满,很好很好!”即使是实验中学生出现差错,颜老师也不会批评他,也并不急于纠正,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同时错误的地方由他们自己纠正。

不单是言语表达,颜老师时时挂在脸上的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充满激励的眼神,一个个看似随意实则细心设计的手势等等,这些都是她的评价语言。所有这些汇聚成一个课堂效果,就是——颜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眼睛始终是跟随着老师,学生的耳朵始终是认真地聆听着老师的每一句话,学生的大脑始终认真地思考着数学问题。孩子们始终认真地关注着老师,与老师同步进行教学活动。即使是操作实验时,学生也是有条不紊,丝毫没有混乱的现象发生。

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细节决定成败。观颜老师的课,每一个细节之处,无不彰显着魅力,需要我们细心体会。从细节处入手,我们将学到更多,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