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传统治丧(温州旧社会轶文)(1)

迎神驱瘟疫

民国时期有关温州地方爆发重大疫情的记载:民国18年(1929年)4月 乐清县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死3000余人。民国30年(1941年)7月 永嘉城区发生流行性疫病“登革热”,死亡甚多。民国33年(1944年)6月 永嘉城区鼠疫流行,患者千余人。民国35年(1946年)7月 温州城乡霍乱流行,至9月,患病者625人,死亡53人。

瘟疫,又称大流行病,是指大型具有传染力且会造成死亡的流行病,在广大区域或全球多处传染人或其他物种。

温州方言称瘟疫谓“大招年”。那么什么是“大召年”呢?原来瘟疫流行的年份称之为“凶年”,人类受“阴司,地府”大招,能有何好事啊?

八年抗战。温州先是霍乱光顾,每年夏、秋持续在城乡肆虐。其次是鼠疫,除了腺鼠疫,还有防不胜防的肺鼠疫。最后是虐疾压阵。后面两个病变的罪魁祸首是日本鬼子“石井瓷瓶炸弹”。据佔计,八年抗战中,温州死于瘟疫的人高于饿死的与被杀的。因当时居民缺医少药,一遇传染病发生,死亡率是很高,尤其是七八月间,霍乱年年有流行,往往一家人几天内全部死亡。

瘟疫流行,谁来防治?官办的时疫隔离所”吗?那可真不靠谱。当时的国民党省报《东南日报》有篇《棺中人语》奇闻,说某地棺材由隔离所抬到十字街口,棺中人捶板大叫,开了一看,却是活的。

当时不懂霍乱是由细菌传染的,百姓根本不懂科学,也不知霍乱这个病名,民间只知道是“大招年”。一到八月“大招年”的传染病流行,广大城乡居民对瘟疫往往束手无策,别无出路,那只有寄希望于“神明保佑”,走“迎神”一途了。

迎什么神有讲究,就是迎华盖里的“东岳爷”。据明宋濂《忠靖王碑记》载,忠靖王姓温,名琼,字永清,温州市平阳县人。传说当年有一坏人向一口井投毒,被他看见。于是劝说百姓绝对不能在此井汲水饮用,可百姓难以置信,继续在此井汲水,此时,他心急如焚,只好以身试毒告诫百姓,就纵身跳人井里,全身紫黑,以死来制止了百姓饮用有毒井水。忠靖王一直被温州百姓看成是驱瘟逐疫之神,“俗信凡温元帅所到之处,瘟神尽逐,可保闾里安宁。”

迎神时温州城区照例“禁屠”、“净街”。大家暂时不吃肉;禁止掏粪,不准倒尿盆、马桶;大街小巷一律洒水清洁;沿街用一堆一堆的锯末焚燃,以驱污气。南北大街及五马街大店铺前桌上置供品,“东岳爷”坐在轿中,在旌旗锣鼓声中逐桌受祭,上述算作县级规模。至于乡、村一级,则是群众执火把送“漂儿”(纸船),擂着龙船鼓高喊:“温州出丑女——无摆头(没什么好看),扬州出美女,咳!赶快去”。有点劝中带哄的意思,颇具戏剧性。

迎神有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因为一方面霍乱弧菌、疟原虫的活力都会受气温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许是突击大扫除奏效,瘟疫竟也逐渐收敛,大家便就归功于迎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