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喜欢看电影,特别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因为这种电影是曾经的历史, 有很强的代入感并能引起观众的思考,而且能够改编成电影的真实事件足见其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自己习惯每次在观影后都会去找一些关于影片的相关资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后的真实事件和历史罗列出来以馈读者,这个系列会不定期根据我曾经看过的影片进行更新。

您可以把这个系列的文章看做一个观影指南也可以当做对于曾经真实事件的一个探究,反正我写是出于爱好,您看完也能了解电影背后的历史。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1)

《慕尼黑》电影海报

影片介绍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复仇的真实的电影。1972年9月5号凌晨在联邦德国举办的第20届奥运会上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成员,闯入慕尼黑奥运村的以色列代表团驻地,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要挟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两名以色列运动员当场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最终,营救人质行动失败,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高层迅速召集了一批特工,组成了在以特工艾弗纳为领导外加4名小组成员的5人暗杀小组,开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复仇式追杀,目标是与运动员被害事件有关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们不用理解他们暗杀目标的选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单上的人从何来的,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杀掉目标。

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杀手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2)

慕尼黑惨案中恐怖分子在阳台上向外张望

影片背后的历史

第一部分 慕尼黑惨案

单独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的那起惨案做一期,当中的故事和事故也是绰绰有余,今天咱们的主要内容是讲以色列为了给慕尼黑惨案中被杀的以色列运动员复仇的事情,所以在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慕尼黑惨案,毕竟这是后面一系列事情发生的根源。

1972年第20届奥运会在德国(当时两德还没有合并,所以以下均称为西德)的慕尼黑举办。当时的西德政府为树立二战后以恢复成为文明国家的形象,极力邀请以色列参赛,而以色列也派出了至当时为止最为庞大的代表团(运动员42名)。这原本是一届成功的运动会,但当时西德政府和国际奥委会并没有反恐意识,从事后看根本就没有重视奥运会的安保工作。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3)

慕尼黑奥运会开幕式

9月5日,8名隶属于法塔赫(当时“巴解人阵”的分支组织)的“黑九月”恐怖分子翻墙进入奥运村以色列运动员公寓,杀害两名反抗的以色列运动员之后,将其他9名以色列运动员和教练绑为人质,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200多名法塔赫战俘。

西德政府经过谈判,同意派两架直升机运送恐怖分子和人质前往军用机场,在那里换乘波音飞机前往开罗。但是西德并不打算放恐怖分子离去,而是要在机场解决问题。但在那时,反恐并不像今天这样,在很多国家都有反恐特种部队和周密的措施,而那时所有的举措都是无章可循,乱成一团。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4)

当时的情况被媒体全程直播

西德政府的部署一塌糊涂,西德军队因为法律限制无法参加战斗,前往机场突袭的装甲车因为围观群众被堵在路上无法及时参战,而在发现恐怖分子为8名而非预先他们估计的4名之后,又没有及时通知机场的狙击手。

恐怖分子的直升机到达机场后,原本安排在波音727飞机上的西德警察居然提前撤退,恐怖分子察觉不妙,机场埋伏的5名狙击手开火,但是居然有两枪没打中。双方激烈交火后,5名恐怖分子被击毙,3名被捕,两架直升机上的9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被杀害。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5)

在机场被恐怖分子炸毁载有以色列运动员人质的直升机

以上就是慕尼黑事件的大概经过。以后咱们可以专门做一期关于这个事件的文章,详细的聊一聊当时西德政府的应对策略和对后来的影响。

第二部分 “黑九月”必须死

第一、“黑九月”组织的由来

黑九月组织是巴勒斯坦激进派组织,1960年代后半段,以约旦为据点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因试图刺杀约旦国王胡赛因未遂(具体原因这就牵扯到巴以冲突,巴勒斯坦难民在逃到约旦后成立了巴解组织,并且逐渐想在约旦建立国中之国,而且还跟当时的约旦国王胡赛因对着干,比如道森机场劫机事件(即慕尼黑惨案的导火索)等,这要说就又可以单开一期详聊了) ,约旦国王于1970年9月下令将巴解武力驱逐。由此引发了约旦内战。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6)

巴勒斯坦法塔赫组织

在被称为黑色九月事件的内战中,巴解成员3400多人被杀,剩余成员被迫转移据点至黎巴嫩贝鲁特。内战对巴解造成重大打击,并由此视胡赛因国王为叛徒,对其强烈反抗。此后,在黎巴嫩开始活动的巴解中最大的派别法塔赫,因对以色列斗争的失利,结成了秘密恐怖组织,即黑色九月

简单来说“黑九月组织”就是巴解组织中最为激进的恐怖团体,70年代很多著名的恐怖事件都和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第二、被激怒的“大卫之星”

慕尼黑惨案发生后,以色列举国哀悼,群情激愤,复仇之声响彻耶路撒冷。最畅销以色列报纸《晚报》的一篇社论写道:“算总账的时候到了!”众所周知犹太人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几千年没有家园,任人欺凌;同时,它也是一个有仇必报、有恩必还的的坚强民族。所以,以色列社会从上到下,要求严惩凶手,以血还血的呼声此起彼伏。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7)

11名以色列运动员遗体运抵以色列机场

在为了十一名运动员举行的国葬上,总理梅厄夫人没有参加(片中说她没有参加国葬的原因是去参加她姐姐的葬礼了,实际上有观点认为她是怕在以色列运动员的葬礼上被民众指责)。三天后,她才在万众瞩目中露面,在演讲中她说道:“在慕尼黑,一边是犹太人遭到绑架、屠杀,而另一边却在观赏体育盛举,当犹太人把受难者的棺木抬回故乡的时候,奥运会的火炬仍在燃烧。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

“既然世界已经遗弃了犹太人,犹太人就可以遗弃这个世界。”她签署了对“黑九月”分子不计一切手段的追缉令,随后,她对周围的将军们背诵了《圣经》上的一条严厉的戒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8)

时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

然后对国会说:“我已作出这项决定,全部责任,由我承担。我代表以色列政府正式宣布,从现在起,以色列将为对惨案的凶手进行一场复仇计划,不管这些人在什么地方,以色列都将巧妙地,勇敢地消灭他。以色列的拳头知道将会做些什么,我们将彻底击败他们,无论他们在哪里。”

为此她成立了“X委员会”,以以色列最高情报组织“摩萨德”的负责人兹维·扎米尔为行动负责人。行动代号取名为“上帝之怒”,目的就是将与慕尼黑恐怖袭击相关的恐怖分子全部暗杀。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9)

时任“摩萨德”的负责人兹维·扎米尔

第三、“上帝之怒”前奏曲

梅厄夫人的话音未落,以色列对周边国家展开公开的军事行动就立即展开了,1972年9月8日,即慕尼黑惨案发生三天后,以色列开始了反击。以色列空军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最大的进攻行动:同时轰炸了巴解组织在叙利亚境内7个、黎巴嫩境内3个游击队营地。200多名巴勒斯坦人被炸死。9月16日,以色列发动了对南黎巴嫩前所未有的军事打击:以色列3个装甲纵队越过边境进入了南黎巴嫩,横扫10余个村庄,攻击并摧毁了至少130座怀疑住有巴解组织好战分子的房屋,造成60多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10)

第三部分 大戏开始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11)

电影《慕尼黑》中以色列特工枪杀瓦埃勒-兹怀伊特

1、罗马。1972年10月16日晚10时左右,4号目标瓦埃勒·兹怀伊特在被枪杀于其住所的过道里。摩萨德特工在口头确认其身份后,用贝雷塔自动手枪向其射出14发子弹,全部命中。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12)

电影《慕尼黑》中以色列特工用炸弹定点清除了穆罕穆德-哈姆沙里

2、巴黎。1972年12月8日早8点25分,3号目标马赫穆德·哈姆沙里在其公寓内接电话时遭遥控炸弹袭击,受致命伤,于一个月后去世。炸弹被事先安装在其电话内。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13)

电影《慕尼黑》中以色列特工还用炸弹进行了多次暗杀

3、尼科西亚(塞浦路斯)。1972年1月24日晚10点30分左右,10号目标侯赛因·阿巴德·希尔在当地“奥林匹克”饭店的床上被炸成碎片。炸弹安装在床垫下面,以目标体重压力解除保险,再由遥控器引爆。4、巴黎。1973年4月6日晚,5号目标巴西尔·库拜西在街头散步时遭近距离枪击身亡。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14)

电影《慕尼黑》中以色列特种部队突袭巴解组织在贝鲁特的营地

5、贝鲁特。“上帝之怒”行动中重要的子行动“青春之泉”行动,1973年4月9日傍晚,摩萨德突袭巴解总部,6号目标卡马勒.纳赛尔、7号目标凯马勒.阿德万和8号目标马赫穆德.尤素福.纳杰尔被当场击毙。整个突袭行动持续约90分钟,巴解总部大楼被炸毁,约100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和无辜平民死亡(片中突击队没有杀掉恐怖分子的孩子是有误的,其实是连恐怖分子的孩子一块给枪杀了),摩萨德几乎无人员损失,黎巴嫩警方则未干预(这次行动堪称经典,其中的很多细节也是很有意思的)。6、雅典。1973年4月13日凌晨4点半左右,黑九月与克格勃的新任联络官赛义德.穆查西在阿里斯迪兹饭店遭燃烧弹袭击毙命。此人是临时添加到死亡名单上的。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15)

暗杀小组多次使用汽车炸弹清除目标

7、巴黎。1973年6月28日早11点左右,9号目标穆罕默德·布迪亚被炸死在自己的汽车里。炸弹安装在座椅底部,靠体重压力解开保险,再由遥控器引爆。8、利勒哈梅尔(挪威)。1973年7月21日10点42分,被错认为1号目标的无辜平民,摩洛哥籍饭店服务员阿赫迈德.布希基在公共汽车站被枪杀。摩萨德一心要干掉头号目标萨利迈,但却在挪威认错了人,杀掉了一个无辜者!而更糟糕的是,其中两名特工还被挪威警方抓住了。而且更可笑的是其中一名特工竟然患有“幽闭恐惧症”,一被关进狭小的囚室,他就全招了,所有暗杀小组全军覆没。 摩萨德自封天下第一的反审讯心理也遭人耻笑,6名摩萨德暗杀小组成员随即被挪威警方逮捕,以谋杀罪入狱服刑。摩萨德的声誉遭遇重大打击,其最高领导人扎米尔于翌年被免职,“上帝的复仇”行动暂时中止。9、东德。1978年初,11号目标瓦迪·哈达德博士患癌症在一家医院去世,摩萨德的特工一直到他死也没能发现他的踪迹(也有报道称是摩萨德的内线用毒巧克力将其杀死)。10、1978年摩萨德新任领导人伊扎克·胡菲少将重启暗杀计划,代号“追杀红色王子”。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16)

名单一号目标阿里·哈桑·萨利迈

11、贝鲁特。1979年1月22日下午3点35分,1号目标阿里·哈桑·萨利迈在其寓所附近遭50公斤汽车炸弹爆炸身亡。当场炸死的除了36岁的萨利迈和4名保镖外,还有4个过路人;另外,有18个行人被炸伤。真是一场十分恐怖的屠杀。12、波兰,1981年8月1日,2号目标阿布·达乌德在一家旅馆的大厅里突然遭到枪击,开枪的是一位摩萨德特工。他在波兰的任务并不是刺杀达乌德,而是偶然在旅馆里认出了这位著名的“黑九月”头头时,出于一时冲动才开了枪。不过,他并没有被打死,而是被转到了民主德国(东德)的陆军医院进行治疗,当时的东德为他布置了严密的警卫人员,等他痊愈后,便去了黎巴嫩,在巴以签订象征和平的《奥斯陆协议》后,以色列政府甚至允许他去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居住。阿布·达乌德可以说是“死亡名单”上最“幸运”的人,他于2010年由于肾衰竭去世,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待遇。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17)

二号目标人物阿布·达乌德

第四部分 一个鲜为人知的插曲

其实在2000年的时候,英国《观察家》报就披露了一则鲜为人知的内幕消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血案发生后不到2个月,1972年10月29日西德政府暗助巴勒斯坦“黑九月”恐怖主义分子劫持了一架从贝鲁特飞往德国的客机,从而为释放3名被捕的制造慕尼黑血案的“黑九月 ”歹徒寻找借口。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18)

当时报纸对慕尼黑事件的报道

有人会说了有哪个政府能有这样的SAO操作,您还别说,当年的西德政府还就是能干出这样的事来。原因就是因为“黑九月”是个极端恐怖主义组织,为了达到目的经常无所不用其极,因此这3名歹徒就成为西德政府手中烫手的山芋,急于将他们脱手,于是只好暗中帮助“黑九月”劫持了一架客机,导演了一幕“捉放曹”的闹剧。(这些其实都是表面现象,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德国政府是左翼勃兰特当政,为了搞好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并且为了石油对于巴勒斯坦的恐怖主义有意的采取“绥靖政策”。)

当时西德政府暗示“黑 九月”,只要他们能劫持一架没有妇女和小孩的客机,政府就能答应他们“放曹”的要求。于是在10月29日,在慕尼黑奥运会血案发生后不到8个星期,一架从贝鲁特起飞的波音飞机被“黑九月”分子劫 持,飞机上只有11名男性乘客,没有妇女也没有小孩。劫机分子在得手后就将飞机开到了慕尼黑。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19)

被释放后召开“记者会”的三名制造慕尼黑惨案的恐怖分子

《观察家》报说,飞机在抵达慕尼黑几个小时后,西德政府就答应了劫机分子的要求,没和以色列政府协商就释放了3名被逮捕的歹徒。这三人到了利比亚后还参加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被阿拉伯世界捧成了英雄。

《观察家》报说,虽然德国人坚决否认阿尔加什的说法,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谍报、政治部门提供的材料却能证明, 德国人当时确实扮演了非常丑陋、见不得人的角色。

写在后面

对于这种恐怖主义的影片很难去评判双方的对错,导演的意图也是想让观众跳出双方对错的"意识桎梏”,去用更宏观的视角和格局去考虑面对“恐怖主义”是否要用“恐怖主义”来针锋相对。

片中楼道里偶遇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对话其实就是想表达导演的这种观点,以色列人说:“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在那个荒草不生的地方建国?” 巴勒斯坦人回答:“因为那里是我们的家园。你不能理解,没有家园的痛苦。”以色列人说:“我觉得你们建立不了国家,你们的道路太漫长了。”巴勒斯坦人说:“多长时间都没有关系,你想想,犹太人用了多久回到自己的家园?”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20)

片中007与巴勒斯坦人同处一室互相争抢收音机的片段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犹太人认为他们作为“上帝的选民”,巴勒斯坦就是以色列建国的“应选之地”,而非国际社会安排的那些诸如乌干达什么的不靠谱方案。所以以色列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作为原住民巴勒斯坦人肯定不同意一个外来户“鸠占鹊巢”,再说环伺还有一干阿拉伯兄弟会的人,怎么说也不能咽下这口恶气。

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聊不到一块那就打吧。既然打仗那肯定就分不得“阳谋”还是“诡计”,双方必是你来我往的把对方往死里整。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21)

慕尼黑奥运会的以色列代表团

假如说大家都在战场上过招,输了还在战场上把场子找回来那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恐怖主义的事件发生了,恐怖主义诞生的根源就是因为双方实力不对称所造成的,对手明面上打不过那就得使阴招。但既然大家都是把脑袋栓在裤腰带上生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不存在道义上的瑕疵。

自打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巴以冲突,常年霸占央视新闻联播国际档的热点时政,后来学过历史更加明白巴以之间叠加着民族、宗教、土地各种基本上不可调和的矛盾,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一晃60多年过去了,他们俩的冲突也没有解决我倒觉得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22)

以色列特工组织”摩萨德”

恐怖主义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就能够解决的,它就是一种生态,有冲突的地方、有矛盾的地方必然诞生恐怖主义,而人类社会又是在不断冲突和矛盾中前进。

既然消灭不了它,那就去坦然面对它,只有你让恐怖主义感到恐怖的时候,恐怖主义才多少会收敛一些,在面对民族恐怖主义的时候,以色列用国家恐怖主义加以回应,现在的中东乱局就是各种形态的恐怖主义叠加的一个现状,而以色列之所以能保证相对的安全,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针锋相对的做法,在这方面以色列给我们上了一课。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23)

慕尼黑惨案中被杀的11名运动员

有个影评是这样写的“当年慕尼黑事件中被杀害的运动员里有一个名叫Moshe Weinberg的运动员,他被杀害的时候他的孩子——Guri Weinburg,只有一个月大。Guri Weinburg在影片中饰演了自己的父亲。也许,生命的延续与生生不息,才是最诚挚的感动。”

我倒觉得他来扮演他的父亲除了有纪念的意义在里面,也是对恐怖主义的一种态度和蔑视。

持续发现影片背后的历史,我一直都在做。

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3—美国电影《恩德培7日》背后的历史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2—法国电影《突袭》背后的历史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1—法国比利时电影《干预》背后的历史

电影世界历史大揭秘(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2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