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位作家叫刘墉当我还是未成年、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在书店看过一本他的书我记得那本书的名字叫《肯定自己》,在书的开头,写着“ 在别人肯定你之前,先肯定你自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心灵鸡汤怎么熬?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灵鸡汤怎么熬(如何给自己熬一碗鸡汤)

心灵鸡汤怎么熬

台湾有位作家叫刘墉。当我还是未成年、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在书店看过一本他的书。我记得那本书的名字叫《肯定自己》,在书的开头,写着“ 在别人肯定你之前,先肯定你自己”。

我后来陆陆续续看了刘墉的很多书,甚至他儿子刘轩的书我也看过。

这些书,尤其是刘墉的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鸡汤。

总结起来无非是“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但我基本忘了书的内容,只记得零星的几句话,比如上面开头这句,以及至今仍能闻到的浓浓的鸡汤味。

以前罗老师说有段时间他也一直喝鸡汤,虽然知道那仅仅是鸡汤,但人有时候就是需要鸡汤,就是需要打鸡血。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人要么在危机中,要么在危机的路上。所以鸡汤其实是时刻都要喝的。因为要么你在处理危机,要么你在或者你得准备应对可能的危机。

只是大部分时候,一时的安逸貌似遮盖了危机的浮现。

但扪心自问,是否很多时候,你觉得风平浪静、生活平淡,但却总有隐隐的不安?特别是,如果你尚未50岁。

我跟很多不同年纪的人聊过关于危机感的问题。

刚毕业的20来岁的年轻人的危机感,可能是情感危机,但大都不在乎职场危机。因为职场的路还很长。

30岁的一部分结婚了,最大的危机当然是经济危机。这个年纪的人部分当了主管,部分还是一线员工,但收入大都一般,房贷车贷奶粉钱,压力都很大。

40岁的大部分都当了manager,收入还不错,儿子女儿也长大了,更多的危机是失业的危机,就是当下一切都很好,但可能一夜之间因为断供而不知所措。

年纪越大,心态越平和,锐气越少。

很正常。

老了,还那么aggressive干嘛, who cares?

最近刷Linkedin频繁。看到很多有趣的、不一样的人。

比如一个500强的sales manager,辞职干起了自媒体。

比如一个猎头去了新加坡开了家自己的咨询公司。

比如一个本科毕业的小伙子在一家500强公司干到了中年大叔,也干到了CEO。

比如一个外企部门经理出来创业,虽然还在之前的行业里,但是看起来至少有了自己的business。

围绕这些人的共同点,在我看来是“变与不变”。

“变”是成长和进化,“不变”是对成长和进化的追求和对这个追求的坚持。

我身边的很多人,大都安逸。以至于如果你显示出稍稍的不安分,都显得不合群。

当然不能怪这些人过分安逸,要怪就怪没有及时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安逸的人很多,不安分的人同样很多。

在我记忆里,我记得很多年前我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始终没采取什么行动。直到最近开始坚持写公众号,貌似养成了思考的习惯,于是越发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对自我的认识越多,意识到的危机也就越多。

从这个角度说,每天自己熬一碗鸡汤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如前所述,人要么在危机中,要么在危机的路上。

所以,一碗鸡汤是让自己时刻保持战斗的必备营养品。

问题是,怎么熬?

光看书打鸡血用处不大,喝鸡汤和行动并行更重要。

比如,坚持自己计划的日常tasks:跑步、深度阅读、公众号。

此外,也是更重要的是,为你想达成的目标做准备。

比如,职场遇到了天花板,那么有什么办法超越呢?可以是继续教育,比如MBA、去考所处领域的证书,比如CFA之类的。任何一项其实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是说马上就去考,可以是先做好计划。包括可利用的时间、金钱、精力等等。

再比如,心中有个开公司的念头,但总是停留在念头这个层级。那么就多点行动,把开公司的流程和可能的风险和机遇都搞清楚。同样的,不是要马上开公司,而是先做深入了解和提前做好准备。

很多事情,这些所谓的“准备” 是产生不了任何的经济效益的。但是往往,当你了解之后,你可以对自我有了新的认知。比如“是否合适干这件事”,“目前的状况是否允许你做这件事”,“如果现在有困难,那么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对,我想说,最好的熬鸡汤的姿势,其实就是行动。

有句广告词说的好,Just do it!

换一个说法,很鸡汤式的说法: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抱怨机会不多,甚至是不公,似乎是上天未能眷顾你。

但是如果你总结自己所有的优缺点,你会发现,在你的优点的部分,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而在缺点的部分,有很多可以激发你继续学习提高的。

不管哪个部分,都具有投资价值。

当然,这里说的投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时间和精力。

很多的“成功人士”,都是时间管理的大师。

比如,马斯克,那么多公司,好像每家都做得不错,尤其是特斯拉。

比如,作家冯唐,同时也是知名公司的高管。

比如,无数的知名博主,他们只是业余写作而已,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还有孩子要照顾。

。。。

我相信每个人本质上的差别是不大的,之所以客观上有了这么大的差别,是因为对时间的利用采用了不同的姿势。有些人选择看电视、嗑瓜子、抱怨,另一些人选择学习、行动和不断地尝试,分秒必争。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相应地,都必须承受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压力,和机会成本。

如果在某个时刻,你觉得要给自己熬一碗鸡汤,那么大概率,是你对现在的生活方式不满意吧。那么,喝完鸡汤之后,立即行动,是最正确的姿势。

,